日前,特宝生物(688278.SH)加深了在基因治疗领域的布局,旗下全资子公司伯赛基因拟以自有资金收购Skyline Therapeutics Limited(简称“九天开曼”)部分资产,收购范围包括九天开曼及其下属公司的资产,交易对价包括1500万美元的合并对价及最高不超过4300万美元的开发和销售里程碑款等。
交易完成后,九天开曼将成为伯赛基因全资子公司,纳入公司合并报表范围,预计会形成一定金额的商誉。
财务数据显示,在2023年、2024年,九天开曼分别亏损3186.07万美元、2317.62万美元,以当前汇率折合人民币,两年累计亏损金额达3.95亿元。
标的公司拥有腺相关病毒(AAV)基因治疗技术平台和管线产品,其所处的基因治疗药物研发赛道,是高投入、高风险、回报不确定的资本“绞肉机”。目前已经获批的基因疗法中,定价数百万美元是常态,高昂定价致使商业化推广难度大增。
在创新药研发市场,基因治疗药物厂商要迎来出头之日,道阻且长,就连拥有获批产品的基因疗法鼻祖蓝鸟生物都已经开始“卖身”。而靠着一款乙肝药物风生水起的特宝生物,此番押注基因治疗领域,是为延伸增长边界。理想照进现实之前,对研发投入一向比较“抠搜”的特宝生物,先要大方掷出真金白银。
“贵不可攀”的基因治疗
根据治疗过程中基因修饰发生的位置以及药物的作用机制,基因治疗药物可以分为体内基因疗法和体外基因疗法两大类。
“天价”药物CAR-T细胞疗法属于体外基因疗法,即从患者体内提取细胞后于体外进行基因修饰,再回输至患者体内。体内基因疗法是将外源正常基因通过“载体”递送至患者体内靶细胞,并发挥作用,常用的病毒载体包括腺病毒(AdV)、腺相关病毒(AAV)、逆转录病毒(RV)和慢病毒(LV)。其中,以AAV为载体是当前体内基因治疗药物开发的主流技术路线之一。
本次,特宝生物并购的九天开曼,自主建立了AAV基因治疗技术平台,并依托该平台已有多个项目处于研发阶段,管线覆盖神经、代谢、眼科、心血管等疾病领域。公开资料显示,九天开曼旗下的揽月生物有两条处于临床开发阶段的基因治疗药物管线,均以重组AAV为载体,分别为眼科基因疗法SKG0106、脊髓性肌萎缩症基因治疗药物SKG0201。
2023年10月,SKG0106眼内注射溶液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临床,适应症为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在这之前,SKG0106已获FDA批准开展治疗nAMD的全球I/IIa期临床试验;同年12月,SKG0201注射液IND获国家药监局批准,开展治疗I型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的I期临床试验。
nAMD治疗领域,已获批的产品主要是抗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包括雷珠单抗、阿柏西普和贝伐珠单抗等,目前全球范围内尚未有基因疗法获批,但这条路已经挤满了新药研发企业。在国内,除揽月生物之外,恒瑞医药、芳拓生物和辉大基因均有管线进入临床。
透过已获批的SMA治疗药物,可以窥见基因疗法的“贵不可攀”。
SMA治疗药物领域目前呈“三足鼎立”局面。2016年、2019年、2020年,渤健的小核酸药物诺西那生钠(商品名:Spinraza)、诺华的基因疗法索伐瑞韦(商品名:Zolgensma)、罗氏的小分子口服药物利司扑兰(商品名:Evrysdi)分别获批。其中,索伐瑞韦正是以AAV为载体的基因替代疗法。
在中国市场,诺西那生钠、利司扑兰分别于2019年、2021年获批,诺西那生钠仿制药已经蓄势待发,重庆药友制药、齐鲁制药都已提交仿制上市申请,而基因疗法索伐瑞韦尚未获批,正在中国开展临床试验。揽月生物的SKG0201在细分技术路线上,有一定优势,但也不乏同行者,杭州嘉因生物科技亦有针对I型SMA基因疗法管线EXG001-307,早于揽月生物在2022年6月就获批临床。
要注意的是,已有的三款SMA治疗药物中,基因替代疗法最为昂贵,索伐瑞韦上市后定价高达每针212.5万美元,以当前汇率折合人民币,每针价格超过1500万元。对比来看,经国家医保谈判后,诺西那生钠、利司扑兰在国内价格分别已降至每支约3万元人民币、每瓶3780元人民币。
即便通过了新药开发的“重重关卡”,九天开曼仍有一条漫漫商业化之路,其昂贵的价格会严重干扰其基因治疗药物可及性。
通过购入九天开曼,特宝生物也成为基因疗法领域的重要参与者,并在未来将和上述提到的多家公司展开正面竞争。不仅如此,这家受益于竞争对手退场、集采降价温和而连年增长的乙肝药物企业,此前颇吝啬于研发投入,近年来,又多次开展跨界布局。
“居安思危”的受益者
纵观特宝生物的产品线,目前已经获批上市的多款产品,就覆盖了乙肝、肿瘤、血液病等多个疾病治疗领域。但值得注意的是,托起整个公司的产品仅有一款——长效干扰素产品派格宾。
作为中国首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长效干扰素,派格宾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丙型肝炎。在丙肝治疗领域,随着核苷(酸)类药物的获批,长效干扰素的市场份额已急速下滑,目前派格宾的主要市场在乙肝治疗领域。
数据显示,2023年派格宾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4.21%至17.90亿元,占总收入比重超过85%,2024年上半年,公司总营收同比增长31.68%至11.90亿元,其中核心产品派格宾更是绝对的收入支柱。
虽然在乙肝药物市场,核苷(酸)类药物(恩替卡韦、富马酸替诺福韦酯等)占有主要的市场份额,但进一步细分,在乙肝长效干扰素药物市场,特宝生物没有竞争对手。这并非是特宝生物在技术上一枝独秀,更多的原因则是来自竞争对手的退出。
2022年,罗氏结束了肝炎药物“派罗欣”在中国市场的商业运营,而默沙东的“佩乐能”因产品注册文号到期也已退出。至此,派格宾成为国内唯一获批的长效干扰素产品,特宝生物成为了最大的赢家。一边是市场份被动增加,另外一边面近几年的集采风暴也似乎未受影响,其广东联盟集采中标价格仅降低约15%。
安逸背后蕴藏风险,2023年,特宝生物旗下获批的5款产品中,仅有派格宾一款实现增长,其余4款收入占比小且全部下滑。过于依赖单一产品,企业抗风险能力备受投资者的质疑。
对此,特宝生物一方面延长长板,继续丰富肝炎治疗药物阵营。比如,开发核心产品派格宾的药物联用方案,2024年3月,派格宾与核苷(酸)类药物联合使用的增加适应症上市申请获NMPA受理。更早一点,公司还在2023年与与Aligos Therapeutics达成合作,占位基于核酸技术的肝炎治疗药物研发和商业化领域,同年与康宁杰瑞签署独占许可协议,增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药物项目。
另一方面,公司开始跨界布局寻找第二支点。2024年3月,子公司伯赛基因还投资1441.22万元参股了Advanced RNA Vaccine Technologies Holdings, Inc.,持股比例5.55%。被投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开发创新的mRNA疫苗的生物技术公司。此次又一次跨界深入基因治疗领域。
特宝生物确在积极找增量,但纵观其布局的新赛道,都需要大把投入资金做研发,而特宝生物擅长于在销售费用上“一掷千金”,2022年之前,其年度研发费用不足亿元。
2022年、2023年和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销售费用分别高达7.03亿元、8.49亿元和7.78亿元,同期的研发费用各为1.50亿元、2.30亿元和1.93亿元。近年来,特宝生物的研发支出有所增加,却也远不及销售推广投入。现在看来,公司管线已横跨多个前沿研发赛道,在新布局兑现为新增长点之前,还需做好“烧钱”准备。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 作者丨杨亚茹 编辑丨曹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