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学校心理咨询室在几楼?"当我问初三的表弟时,他愣了三秒反问道:"有这种地方?"这个对话发生在他们班连续出现第三起自伤事件之后。而据我所知,这所区重点中学明明配有专职心理教师。



这种荒诞现象绝非个例。某高中心理老师向我倒苦水:精心布置的沙盘室成了储物间,购置的减压玩具被教务处主任批评"影响学风"。更黑色幽默的是,当她在公告栏贴出"考前放松讲座"通知,第二天就被贴上了数学培优班的广告。

学生们的沉默更值得玩味。在匿名问卷中,65%的学生勾选"遇到困难会自我消化",原因包括"怕被当异类""担心记录档案"。有个女生偷偷告诉我:"上次鼓起勇气去咨询室,结果在门口撞见班主任,她看我的眼神就像我得了传染病。"

吊诡的是,这种讳疾忌医正催生新型产业链。小红书上的情感博主开设天价树洞服务,淘宝热卖"伪装成错题本的心情日记",甚至出现专门代写心理测评的灰色服务——毕竟谁也不想在档案里留下"情绪不稳定"的评语。

或许真正需要走进咨询室的,是这个对心理健康充满偏见的社会。就像那个暴雨天,我看到心理老师独自在空荡荡的咨询室擦拭积灰的沙盘,窗外跑过的学生正背诵着"珍爱生命"的晨会演讲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