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也需要“骨法用笔”
——魏开功书法楹联赏评
□衡正安
南齐画家谢赫在其《古画品录》中有六法之说,第二法即“骨法用笔”,是指在绘画的用笔中呈现出线条的古质感和结构的骨骼感,以及墨色的浓淡枯涩等有血有肉的变化。其实书法创作也需要这种骨法用笔,给人以古质、厚重、超拔之态。在绘画中的骨法用笔可以理解为书法用笔,需要说明的是,在南齐时因“去古未远”,其书法大多保留了“古质”之气,然而书法发展到元末明初开始式微,至清碑学的兴起,其实质是找回一种“古法”的内在力量和外在的气势,不过,清代所强调碑版的古质只解决了篆、隶、楷的问题,而行草书并没有取得同样的成就,要等到清末民初的“碑帖结合”,才彻底解决了碑学对“二王”行草书衰败的问题,从而开辟了新的书法历史。今天,我们看到魏开功先生的行草书对联,其审美取向和艺术风格是走在“碑帖结合”之路上,给我们以流畅、遒美的同时,又见古质和厚重之感。
魏先生擅长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然而这批对联基本上都是行书,少量为隶书作品。创作书法对联是很不容易的,它要体现对称和韵律之美,要处理好字法、章法,以及上下联之间的阴阳对称和虚实对比的关系,然而魏先生基本都能做到,表现出很强的书法创作能力。“一壶五柳”七言联,写得非常精彩,不仅有碑的高质量的线质,也有行草书的流美和灵动,是典型的“碑帖结合”的现代呈现;“千秋万里”“腾身举足”七言联,明显地受到康南海行书的影响,但显得内敛而气聚;此外“胸中笔底”魏碑联和隶书联,在开张中又能收得住、沉得稳。此独特的审美形态和美学风格,正是其“骨法用笔”的精髓之所在,是对魏碑以及篆、隶书与行草书相融合的结果,也是对金石气的深刻理解。
我们看到,当代书坛在风格多元的情形下,对帖学的回归似乎有走上老路的倾向,流畅、妍美有余,而古质不足,有滑向“俗气”之嫌。但魏先生没有这样的俗态,他基本上能打通魏碑与行书的用笔、结体的关系,远接篆隶古质之气,在流畅的同时,给人以骨骼挺劲、面貌清俊之感,难能可贵。
文章作者简介:
衡正安,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一级美术师。
艺术家简介:
魏开功,湖北天门人。27岁任洪湖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曾任书法报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北省书画家协会顾问,湖北开明画院副院长,武汉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长江书法研究院研究员,湖北经济学院客座教授。多次举办个人书法展览和公益拍卖。有《名人名言钢笔书法》、《魏开功书法作品精选》、五卷本《中国历代书法精品观止》(与人合著,雷志雄主编)、《眼中的你我》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