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练习行书时,会遇到以谁为师、临摹什么帖的问题。此时要牢记“取法乎上”和“易于上手”两个原则,也就是说,从那些顶级名家的经典作品学起,但不要好高骛远。如果一开始便临摹《兰亭序》,很难理解其多变丰富的用笔技巧,只能算“囫囵吞枣”。


书法史上有一位大师,他的字被誉为学习晋唐笔法的“敲门砖”,此人就是赵孟頫。临摹过赵体字的朋友会发现他正符合“取法乎上”“易于上手”的原则。其水平、地位毋庸赘言,又毕生钻研二王一脉的笔法,笔笔见法度,字字近乎完美。


同时,赵孟頫顺应了元代潮流,在书写过程中将过于繁琐的处理进行了简化,使之更符合大众书写,将艺术性与实用性做到了平衡。而且“神仙中人”的他,写字自带一种高贵典雅,临摹透彻可以避免俗气。


启功在《论书札记》中指出:“行书宜当楷书写,其位置聚散始不失度。”赵孟頫的字正是如此。很多书友写行书时,把握不好结构的呼应关系和笔画的连带牵丝,写出来的字似行非行、似草非草,经不起细看,这便是没有保留楷书的严谨细致,一味追求“笔走龙蛇”了。


赵孟頫传世作品很多,有几件称得上“超神之作”,比如其晚年所书《明肃楼记》,用笔精谨细腻,笔画潇洒苍劲,结字俯仰生姿,洗去了年轻时的妍媚拘谨,达到了“人书俱老”的境界,这也是他突破王羲之,终于心手合一的代表之作。


《明肃楼记》全卷纵29厘米、横297厘米、共74行、514个字,字径大小约3厘米,笔路细致,点画自然,取法明晰,对于初学者来说非常友好。赵孟頫此作以羲之笔法为基础,兼收陆柬之、李邕、米芾等人笔意。


露锋起笔,顺锋入纸,落笔后再调锋、蓄力,中锋为主,兼用侧锋,既有筋骨又不失姿态。笔画圆劲爽逸,提按有致,轻重、疾徐得宜,流畅大气,丝毫不拖泥带水,转折处方圆并用,牵丝引带如行云流水,既显刚健又不失婀娜。


细看每个字,笔画之间的布置非常精妙,字内疏密、高低、俯仰对比强烈,如“营”“楼”等字,横画舒展、竖画挺拔、左右高低错落、上下收放自如,形成“骨肉匀停”的视觉张力。


结字平和中有险奇,如笔画向右上倾斜,重心高低左右腾挪等。用墨浓淡自然,富有层次感。章法疏密有致,颇为雅隽。通过这件作品,我们能看出赵孟頫在处理笔画、结构时的精雕细琢,几乎见不到破绽,他对古人笔法的化用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如果我们能把这幅字临摹通透,行书水平将脱胎换骨。


而今,我们将赵孟頫《明肃楼记》进行了超高清1:1复制,见此作如见原作,并添加释文一一对应,便于您临摹和欣赏。如果您感兴趣,请点击下方链接一观!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