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如我在诉,念念在兹。人民法院办理的案件,绝大多数都是看起来十分普通的“小案”。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特推出“如我在诉”融媒体栏目。该栏目从小案小切口入手,通过记录法官办案,体现法官注重查明事实的微末细节,注重释法说理的微言大义,注重“小案”办理的“情法交融”,展现司法的为民情怀。敬请关注。
初次见面,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立案二庭法官、劳动争议组组长汪洋告诉记者,虽然自己办的是民事案件,但经常有种“破案”的感觉。
朝阳区是首都人口大区,经济发展速度与就业人口密度高,劳动争议纠纷总量始终处于高位。
汪洋带领的劳争组有十余名办案人员,专门办理辖区劳动争议案件。这一类案件的特点是:专业性强、证据细节繁杂,很多情况不适宜速裁,需要向双方当事人反复问个究竟。
作为东北女孩,汪洋性格开朗直率。她笑称,办案时会在脑子里模拟当时的情况,和双方当事人共情,看看到底谁在“说谎”。每当捋清证据线索、看清事实时,那种感觉“挺爽的”。
审查:从实际用工情况出发
2月5日,春节假期刚过,早已进入开工状态的汪洋带记者回访了一位案件当事人——快递小哥张小文。
2021年初,张小文加入某科技有限公司,先担任一段时间配送骑手,随后调任仓库管理员。2022年,他举报领导违规行为,被公司开除,并被扣发了部分奖金。2023年,张小文一纸诉状将公司告到法院,要求对方支付其工资和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
“这个案子审理的关键,在于劳动关系的认定。”汪洋介绍,被告公司抗辩称双方签订有《自由职业者服务协议》,并非劳动合同。协议约定,双方建立“合作关系”,张小文的配送工作由第三方App自动分配,公司根据张某所提供的服务内容、服务质量、服务时长等情况,支付金额不等的服务费用,但不对张某进行任何管理,不适用劳动合同法。
法院审查过程中却发现,双方的“合作”实则具备法定劳动关系中用工管理的主要特征。例如,该公司对其配送员进行每日排班,有牵头负责人,有管理出勤的站长。张小文的工资涵盖基本工资和绩效,如果工作不好,绩效会被相应扣除。加入公司几个月后,因为生病,他从派送员调岗至库管,可见还出现了工作上的调动。被告公司承揽第三方公司的配送业务,但在法庭上,当被问及公司怎么开展日常管理时,却说几乎不对站点的人员或业务进行任何管理,明显与常理不符。
“所以综合来看,虽然形式上双方签订的是自由职业者服务协议,实际上还是应当认定为劳动关系。”汪洋介绍,日常生活中常说的“雇佣关系”在法律上可区分为劳动关系和一般的合同关系,合同关系则有可能是合作形式或劳务形式,相对劳动关系,缺少休假等福利保障,不代缴社会保险,也不受劳动合同法保护。
警钟:平台用工还需规范化
汪洋告诉记者,在劳争组办理的案子中,张小文案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随着近年来平台经济快速发展,无固定办公场所、工作由系统分配且管理者形象较为模糊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逐渐扩大。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劳动争议纠纷。2020年到2024年,全国法院共受理新就业形态民事纠纷案件约42万件。
判断是否存在劳动关系,对保障劳动者权益有重大影响。“我们在开展实质性审查时,认定是否为劳动关系的主要依据还有,是否存在较强的人身从属性、财产依附性,是不是存在公司对个人的支配性管理。”汪洋说。
由于个案差异,在实际审理过程中,法官在使用法律条文基础上,还需参考人社部的有关通知,及相关的司法解释、典型案例。比如,2024年12月23日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依法保障劳动权益总体情况以及涉欠薪纠纷典型案例、新业态劳动争议专题指导性案例,就为汪洋团队的审判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借鉴。
快递员、外卖配送员是新业态劳动者中的一大群体。签署此类用工协议时,他们往往对法律法规缺少了解,有些公司便趁机试图逃避用工责任。从事多年劳动争议案件审理,汪洋自己觉得,部分用工单位并非没有这个法律意识,只是以为劳动者不追究了,事情就可以过去。
“这个时候,我们作为法官必须有‘如我在诉’的意识,多为当事人考虑一下,多问问细节,看到案子背后的诉讼目的,可能衍生怎样的问题,刨根问底、一并化解。哪怕当下处理不了,也要给当事人一个救济路径。这也是我们工作的一部分。”汪洋说。
盼头:法治环境会越来越好的
2024年3月,朝阳区法院一审作出判决,认定原告张小文与被告公司存在劳动关系,判令公司支付其2021年12月绩效工资5000元、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26486.7元。
被告上诉后,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于2024年8月作出二审判决,维持原判。后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在法院的沟通引导下,12月,该公司将全部欠款自动履行完毕。法院也向公司提出了整改建议。
如今,张小文已入职一家新的快递服务商,按规定享受五险一金,工作干劲似乎更足了。春节期间,他没回老家,一个人跑4个快递员的负责区域。回访时,正值春节假期结束后第一天,在朝阳区某小区门口,张小文一眼认出法官,停下快递车祝贺:“开工大吉!”。
“工资到手了吧?”汪洋问。
“年前就拿到手了!”张小文说,“以前我们真是不懂法,欠考虑。我当时就是咽不下这口气。经历过这一次知道了,有些事一定要问清楚。”
张小文盼望国家能出台更精准的法律条款,更好保障新业态从业者劳有所得。
“会越来越好的。”汪洋握着张小文的手鼓励道,“祝您财源广进!”
张小文喜笑颜开。他迅速骑上自己的快递车,继续奔赴下一个目的地。
图为日前,汪洋(左)回访当事人张小文。
(文中当事人为化名。)
来源: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
策划:张伟刚 刘曼 王俏 吴凡 陈政
记者:程维丨 通讯员: 刘佳
摄影:程维
编辑:程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