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作为亚洲乃至世界艺术生态中的重要枢纽,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开放的文化政策和国际化的视野,长期以来扮演着连接东西方艺术的桥梁角色。这里不仅是全球顶级画廊、拍卖行和艺术机构的聚集地,也是培育新兴艺术家与实验性艺术项目的沃土。
每年三月,香港都是全球艺术世界的焦点,一年一度的“香港艺术月”以其高水准的展览、博览会和多元的文化活动,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策展人、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2025年的艺术月更是亮点纷呈,多场重磅展览将集中呈现,从当代艺术到古典杰作,从大型装置到沉浸式多媒体体验,展现了香港在推动艺术创新与文化对话方面的卓越影响力。如果你正在计划3月的香港之行,以下这些展览不容错过:
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
2024年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现场, 图片由巴塞尔艺术展提供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灣仔港灣道1號
贵宾日:2025年3月26日及27日
公众日:2025年3月28日至30日
2025年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将汇聚来自42个国家和地区的240间画廊,其中超过半数来自亚太地区。展会的核心展区包括“画廊荟萃”(Galleries)——汇集知名画廊及蓝筹画廊,展出涵盖20世纪大师、当代蓝筹艺术家、中生代艺术家和艺坛新星的艺术作品;“艺术探新”(Discoveries)——聚焦新兴艺术家的个人展览,共有22间参展画廊,来自北京、普里什蒂纳等多个地区,其中超过半数是成立不到十年的新兴画廊;以及“亚洲视野”(Insights)——呈献24位聚焦亚洲及亚太地区艺术家的策划项目,重点关注摄影作品,众多画廊精心呈献来自亚洲的创新摄影实践,时间跨度从70年代至今。
今年的"画廊荟萃”(Galleries)展区中,有多间画廊选择聚焦一位艺术家,举办个展——Lawrie Shabibi(迪拜)将展出阿联酋先锋派代表人物Mohamed Ahmed Ibrahim自然主题的绘画与雕塑;Rossi & Rossi(香港)则将呈献Siah Armajani的陶瓷和书法作品;在P420(博洛尼亚)的展位上,观众可以一窥已故德裔意大利艺术家Irma Blank五十年的创作历程;Ronchini画廊(伦敦)将呈献中井克巳(Katsumi Nakai)融合东西方细腻情感,探索画布物质性的作品;首次参展的blank projects(开普敦)将呈献Igshaan Adams受南非原住民舞者启发而创作的大型挂毯装置个展。此外,同为首次参加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的Aeneas Bastian Fine Art(柏林)将Joseph Beuys的雕塑和Andy Warhol的肖像作品并列展出,致敬两位艺术家对20世纪艺术的贡献。
Igshaan Adams, Bonteheuwel/Epping (2021)Wood, painted wood, plastic, bone, stone andalass beads, seashels, polyester and nylon rope, cotton rope, link chain, wire (memory andgalvanised steel) and cotton twine. 1170 x325 x495cm,图片致谢艺术家及画廊
除了核心展区外,“艺聚空间”(Encounters)作为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专为大型项目设立的展区也十分值得关注。今年该板块将以“As the World Turns”为主题,呈献18件杰出的装置作品。在这里,观众将欣赏到出生于香港的艺术家何恩怀(Christopher K.Ho)的30件黄铜系列雕塑、已故菲律宾裔美国艺术家Pacita Abad的3幅宏伟画作等、王业丰受戈壁沙漠之行的启发创作的装置作品等。
2024年,何恩怀于PHD Group的个展“我是一位70岁的英国雕塑家”现场,图片来源:艺术家及PHD Group,照片由Felix SC Wong拍摄
“策展角落”(Kabinett)展区长期以来专注于呈现策展性强、主题鲜明的个展或专题项目。这一展区为画廊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展示更具深度和概念性的艺术作品,通常围绕特定艺术家、艺术运动或主题展开。今年有36家画廊参与,数量为历届最高,展区将在参展画廊的展位内设置主题展览,重点呈献亚洲当代及历史艺术家个展:
P.P.O.W画廊将呈献已故美国艺术家黄马鼎(Martin wong)于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在旧金山湾区创作的一系列写意陶瓷作品和绘画作品;墨斋(Ink Studio)将带来刘丹、李津和杨诘苍等艺术家的水墨画群展,呈献对水墨这一媒介的多元诠释;10号赞善里画廊将呈献已故越南当代艺术先驱武民新(Vǔ Dán Tàn)的纸板雕塑和绘画作品,深入探讨服装作为铠甲的独特意义;東京画廊+BTAP将展出日本艺术家近藤高弘(Takahiro Kondo)运用其专利技术“银滴彩”(Silver Mist)制作的精湛陶瓷作品,揭示水的变幻特质及其独特之美;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将呈献裴彦清的一组新作,这位常驻纽约的艺术家深受中国画训练的影响,以靛蓝为主的柔和色调描绘出梦境般的场景。
左:武民新,Fashion,#43,2002;右:武民新,Fashion,#40,2002,图片来源:10号赞善里画廊
巴塞尔艺术展的“光映现场”(Film)是一个专注于影像艺术的特别展区,通过放映电影、视频艺术和实验影像作品,展现当代艺术中动态影像的多样性与创新性。这一展区通常由知名策展人策划,围绕特定主题或艺术家展开,本届巴塞尔艺术展将首次携手本地独立艺术机构Para Site艺术空间共同呈现。以“In Space, lt's Always Night”为主题,举办七场放映会,呈献来自30位艺术家的一系列短片,反思生态依存关系、社会中物质与心理约束下的韧性以及人类欲望,并探寻技术现实如何塑造复杂且互联的人类生存状态。
M+博物馆
“毕加索——与亚洲对话”
九龍博物館道38號西九文化區M+
2025年3月15日-7月13日
M+博物馆将于3月带来全新特展“毕加索──与亚洲对话”,以全新的视角诠释巴勃罗・毕加索这位艺术大师的独特魅力,探寻其经久不衰的影响力。本次展览是十多年来首个在香港举办的大型毕加索展览,将展出的逾六十件毕加索杰作来自巴黎国立毕加索艺术馆,该艺术馆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和最重要的毕加索作品收藏,它们将与逾八十件M+藏品展开对话,这些M+藏品出自二十多位亚洲及海外亚洲艺术家之手,创作时间由二十世纪初横跨至今天。
巴 勃羅·畢加索,海边的人像,1931年,油彩布本,巴黎立畢加索藝館,Succession Picasso 2025,圖片 :◎ GrandPalaisRmn (Musée nationalPicasso-Paris)/Mathieu Rabeau
毕加索出生于西班牙,后在法国度过了大部分职业生涯。他的一生曾于多重文化中游走,在他不同时期和媒介的创作中,我们尤能捕捉到亚洲文化对于他的影响。本次M+博物馆的重磅特展正是通过将这位二十世纪欧洲大师与亚洲当代艺术家们并置,呈现一场前所未有的跨文化和跨世代对话。在毕加索去世五十余年后的今天,透过当代亚洲视角、摆脱西方中心主义的观点来重新欣赏他的作品,又能发掘其中不一样的艺术价值,也让当代观众在作品有机的互动中激发对艺术创作新意义的思考。
巴勃羅·畢加索,朝鮮大屠殺,1951年,油彩、合板,巴黎國立畢加索藝術館,© SuccessionPicasso 2025,圖片:©GrandPalaisRmn (Musée national Picasso-Paris) / Mathieu Rabeau
巴勃羅·畢加索,多拉·玛尔肖像,1937年,油彩布本,巴黎立畢加索藝館,Succession Picasso 2025,圖片:◎ GrandPalaisRmn (Musée nationalPicasso-Paris)/ Mathieu Ra b eau
展览展出的主要作品包括由巴黎国立毕加索艺术馆收藏的《杂技演员》《海边的人像》《台座上的大静物》《多拉・玛尔肖像》和《朝鲜大屠杀》。M+藏品中由野口勇、陈福善、顾德新、纳里尼・马拉尼、田名网敬一和梁慧圭等艺术家创作的作品,以及由M+委约的新作,将与毕加索的作品一同展出。
M+博物馆
同期展出
森村泰昌与辛蒂·雪曼:变装化身
九龍博物館道38號西九文化區M+
2024年12月14日-2025年5月5日
“变装化身”是M+呈献的全球首个森村泰昌和辛蒂·雪曼摄影双人展。两名艺术家均以变装手法创作视觉与概念并重的作品闻名,透过改换自身外表,化身为种种角色人物,借此对当代文化历史提出尖锐的意见。
M+希克藏品:别传
九龍博物館道38號西九文化區M+
2023年9月26日-2025年6月26日
“M+希克藏品:别传”以视觉方式探讨1990年代至今中国当代艺术的风格和实践。有别于M+希克藏品首展“从大革命到全球化”中以主流社会背景或按时间顺序的论述,该展览关注中国九十年代急速转型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艺术家对文化身份的思考及对新时代的困惑。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馆
“流动的盛宴——中国饮食文化”
九龍西九文化區博物館道8號
2025年3月19日-6月18日
绵长而多彩的饮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与故宮博物院联合主办的全新特展透过逾110件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的珍贵文物,带领观众体验一场跨越时空与文化的盛宴,从食物器具、饮食习惯和传统风俗的演变,反映中国古人的饮食文化和生活面貌。
丁觀鵬,夜宴桃李園圖(局部),清(1644–1911年),紙本設色手卷,© 故宮博物院
饮食文化囊括食物原料的开发利用、食品的加工制作、饮食消费,以及通过饮食为基础而形成的礼仪习俗和思想哲学,涵盖人类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各个层面。饮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览“流动的盛宴──中国饮食文化”分四个单元,邀请观众观赏跨越中国五千年历史的盛宴:第一单元“跨越生死”的来世飨宴,以新石器时代到汉代的祭祀及陪葬饮食器具为代表,展现中华文明“礼食同源”及“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和传统;第二单元“跨越文化”的胡风宴会,以唐、宋时期的大盘、执壶等器皿作为主轴,呈现中国与西域之间通过丝绸之路交汇融合的饮食风俗;在第三单元“跨越山水”的游宴中,观众可欣赏明、清时期所描绘的历史游宴场景及当时制作的游具,了解饮食对文人雅集与大众旅游的重要性;最后,在第四单元“跨越时间”的多媒体餐桌上,观众可探索当代饮食器具的前世与今生。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馆
“当紫禁城遇上凡尔赛宫”
九龍西九文化區博物館道8號
2024年12月18日-2025年5月4日
十七、十八世纪,紫禁城和凡尔赛宫分别是中法两国的政治、文化和艺术中心。两座宫殿虽距离遥远,却对彼此充满好奇。在两国宫廷的主导下,以穿梭往来的法国传教士为桥梁,中法展开了广泛而深刻的交流。
乾隆帝瓷板像,畫稿:潘廷章(1734-1812年),製造:法國塞弗爾瓷廠,畫師:查理,埃魯瓦,阿瑟(1743-1804年),1776年硬瓷、顔色釉、木鍍金INV 35760,◎凡 爾賽宫
展览“当紫禁城遇上凡尔赛宫——十七、十八世纪中法文化交流”由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和凡尔赛宫联合主办,展出近150件来自故宫博物院、凡尔赛宫收藏的珍贵文物,展现十七至十八世纪中法在科学技术、工艺、文化艺术、哲学思想等领域的交流和互鉴。中法两国相互尊重、相互学习,产生了新的技术、知识和艺术形式,共同书写了两国文化交流互鉴的精彩篇章。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馆
同期展出
修明武備──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军事文物
九龍西九文化區博物館道8號
正在展出
展览展出约190 件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宫廷军事文物,包括盔、弓箭、刀剑、马具、绘画、织品、图籍和科学仪器等众多类别的丰富文物。 分为六个单元,包括: “龙兴八旗”、“刀剑天下”、“骑射与枪炮”、“操阅与军礼”、“以图为史”和“防御海疆”,以丰富的文物和多元的视角,呈现清代军事组织、技术和艺术的发展,增进观众对于清代军事文化的认识。
流光彰色──故宮博物院藏明代陶瓷珍品
九龍西九文化區博物館道8號
正在展出
故宫博物院所藏中国历代陶瓷主要继承明、清两代的宫廷典藏,量大质精,品类蔚然大观。展览精选一百多件来自故宫博物院具代表性的明代陶瓷珍品,分三个单元,从造型、釉色、纹饰等方面,展现明代早、中、晚期陶瓷工艺的发展演变和所取得的杰出成就。
大馆
“艾莉斯亚·夸德:彼托邦”
中環荷李活道10號
2025年1月10日-4月6日
艾莉斯亚·夸德是其世代中领先的装置和雕塑艺术家之一。以其雕塑、大型公共装置、影片、摄影和纸本作品闻名于国际艺坛,其作品持续挑战科学与哲学概念,打破感知界限。“艾莉斯亚·夸德:彼托邦”是艺术家在香港的首个美术馆个展。展览展出艺术家的九件作品,以及因应大馆F仓历史和建筑而创作的全新委约装置。艺术家在对称的展厅中创造了一个雕塑般的环境,让作品彼此相依共存,如同一个多重宇宙,藉此反思我们对时间的感知,提出观看和理解现实的崭新视角。
艾莉斯亚·夸德:彼托邦展览现场,图片致谢艺术家及大馆,Photo: Jimmy Ho
艾莉斯亚·夸德擅于借鉴抽象的科学和哲学概念,巧妙运用人造物及天然材料,把这些概念加以转化。她的作品经常以时钟、光管、时针、椅子、镜子、铁闸、砖头和岩石等物件为媒材,集中探讨及质疑现实和种种社会结构。
艾莉斯亚·夸德:彼托邦展览现场,图片致谢艺术家及大馆,Photo: Jimmy Ho
艾莉斯亚·夸德:彼托邦展览现场,图片致谢艺术家及大馆,Photo: Jimmy Ho
此外,艾莉斯亚·夸德亦受大馆当代美术馆特别委约,为监狱操场创作在香港的首个场域特定装置《等候亭》。作品以昔日监狱为背景,探索时间的流逝,连结此文化古蹟地标的过去与现在。
值得一提的是,“艾莉斯亚·夸德:彼托邦”是大馆当代美术馆全新策划的“突破”系列之一。这系列以独立个展,委约作品等创新形式,展现新锐的艺术实践与面貌。2025年春季,“艾莉斯亚·夸德:彼托邦”联同“胡晓媛:异路”与“梅芙·布伦南:物方志”同期展出。三位女性艺术家的展览以多样面向探索物质与叙事。
大馆
“胡晓媛:异路”
中環荷李活道10號
2025年1月24日-4月13日
胡晓媛,1977年生于哈尔滨,她的创作往往从个人的细腻感知与对人性的思辨出发,将日常及自然之物的生命痕迹与传统艺术媒介结合起来,从中融入对物料对立特质的敏锐洞察。 她透过装置、录像、雕塑及绘画等跨学科实践,建立一种超脱于具体经验的独特美学,探讨时间、空间、真实、迁徙等隐藏于存在议题下复杂的概念意涵。
胡晓媛,荒原上的花冠,或者,花冠上的荒原 二,2024,作品细部,图片致谢艺术家
展览“异路”是她在中国香港举办的首个机构个展。此次展览展出了七组十二件全新委约作品,除了展厅内的作品,胡晓还为大馆“44平方米”和“55平方米”系列创作了两幅新作,同期在大馆检阅广场展出。作品涵盖从装置到视频与文字等多种媒介,以诗意和视觉方式追寻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尝试呈现个体如何在残破和失能的当代社会中存续与抉择。
胡晓媛延续一贯的取材风格,将日光投向社会与生物系统的弃物:城市拆迁后留下的旧钢筋、用过的日常生活器具、干瘪的水果、空洞的蜂巢、风干的昆虫翼甚至还包括海洋生物的遗骸。在她的艺术观察中,大到城市建筑小到日常器具,亦或个体与大千世界里的芸芸万物,无论有机或无机都有独特的生命轨迹。胡晓媛运用这些创作媒材,并以纱幔和灯光创造出独特的观展路线,模糊白昼与黑夜的分野。借着混沌的空间体验,展览带领观众思考时间、物质状态、个体存在和意识等恒久议题。
胡晓媛作品细部,图片致谢艺术家
本次展览的一大特色是用“绡”(即生丝)制作的半透明纱幔在展厅中辟出不同的参观路径,透过特制的人造光线及其难以言喻的光线变化,在空间中营造出独特的时空感。绡作为丝绸最原始的形态,柔软、脆弱并透着微光,其美丽而柔软的形态下,隐藏着从蚕取丝的残酷过程。绡所独具的温柔与暴力、完整与残缺、生命与死亡之间的张力,表现出胡晓媛多年来对材料和隐喻的思考。
大馆
“梅芙·布伦南:物方志”
中環荷李活道10號
2025年3月21日-6月8日
英国艺术家兼电影导演梅芙·布伦南专注探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深远影响,从中发掘主流社会论述中的隐藏叙事。她的作品以探究性形式为主导,涵盖流动影像、装置、雕塑及印刷媒介。
布伦南的创作聚焦于有关生态议题、被遗忘的物质历史、地下经济活动等研究。建基于这些复杂的社会结构和系统之上,艺术家从偶然相遇,个人经历和长期关系中汲取灵感,与创作主题建立密切连系。
艺术家这次的亚洲首展将展出她持续进行的作品系列《商品》,深入探讨文物掠夺的跨国走私事件。展览亦会首度展出她的全新电影作品,跟随被盗文物回到意大利南部,将当地故事和轶事相互交织,藉此揭示考古发掘对当地景观和社区的影响。
香港ArtCentral艺术展会
香港中环海滨龙和道9号
贵宾日:2025年3月25日
公众日:2025年3月26日-3月30日
香港ArtCentral艺术展会今年迎来了第十届的里程碑,作为一个强调年轻和实验性的艺术表现的当代艺术展会,十年来吸引了众多初创画廊及新兴艺术家的参与。2025年,ArtCentral将呈献来自亚洲及全球超过100间画廊和500多位艺术家的作品。
Hélène Duclos,Break the rule #2 ,2022年,油彩、画布,89 x 116 厘米,图片致谢艺术家和Gallery Claire Corcia
首次亮相Art Central的Avocado Art Lab(台北)将展示四位国际知名当代摄影师沈昭良、周庆辉、钟孟宏和罗晟文的开创性作品;伯年艺术空间(北京)重返展会,呈献新一代绘画艺术家,包括李舜、许茂雄、柯家俊,以及李昶和杨哲一的实验性多媒体项目;Cospace(上海)带来五位涉猎多种媒介创作的中国艺术家,包括李淜、肖敏、姚逍遥、 谢艾格和杨小健;Gallery Claire Corcia(巴黎)展示来自法国、意大利和阿根廷画家的当代欧洲具象作品,艺术家包括Sergio Moscona、Hélène Duclos、Julien Calot和Wabé;凯伦伟伯画廊(香港)展示包括梁嘉贤和洪忠杰等艺术家作品,向香港文化致敬;春风洞画廊(东京)将展示由战后到当代的日本艺术,包括渡边恂三、五木田智央及中村一美的稀有作品;土壤文创(香港)介绍来七位来自日本和中国的当代漆艺家的作品,阵容包括五月女晴佳、 姚邦亮 、伊能一三及石宇光。
沈昭良,STAGE 2,2008年,彩色雷射輸出,74 x 89 厘米,图片致谢艺术家和Avocado Art Lab
本届展会还将推出全新画廊项目,由策展人主导的“Legend”画廊专题将邀请画廊设置专属区域,为观众介绍靉呕、细江英公、Emily Kam Kngwarray、李仁燮、梅丁衍、冯美华六位于1970年前出生的艺术家作品。此外,本届展会聚焦摄影作品,以突显这种极具收藏价值及备受年轻收藏家关注的媒体。
细江英公,薔薇刑,1961年,明胶银版印刷,139 x 94.5 厘米,图片致谢see+ Gallery
李仁燮,Resonance of Time,2025年,综合媒介(包括丙烯、灰烬、木炭)、画布,131 x 163 厘米,图片致谢艺术家和Suppoment Gallery
亚洲协会香港中心
“玩·具:贺慕群百年回顾展”
金鐘正義道9號
2025年3月26日-7月6日
贺慕群(1924-2012)是现代艺术领域的先驱,也是连接东西方艺术语言的关键人物。作为继潘玉良之后最杰出的华裔女性艺术家之一,她已成为20世纪亚洲现代主义的重要代表。
此次回顾展正值贺慕群诞辰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贺慕群祖籍宁波,出生于上海,20多岁时就离开家乡旅居海外。她广泛的全球旅居经历不仅丰富了她的个人阅历,也为她的艺术创作注入了多元文化的灵感。从上海到台北,再到巴西、西班牙,最终定居巴黎,她在那里作为画家和版画家创作了37年并在欧洲获得盛誉。新世纪初,贺慕群重返上海并举办一系列美术馆及艺术机构重要个展,引起国内艺术界对她的深入研究及广泛关注。
贺慕群,Green Grocery and Red Fish,1985,Painting Oil on canvas,32.0 x 62.0 (cm),图片致谢艺术家及AYE Gallery
“玩·具:贺慕群百年回顾展”将全面梳理她的艺术创作,展出她不同时期的创作近100件作品,涵盖油画、素描、版画、及珍贵档案文献,回顾她融合中西艺术风格的演变历程,以及充分展现她独具一格的艺术哲学:对平凡生活中精神与力量的深刻探索。
亚洲艺术文献库
“在她们的后院裏”
上環荷李活道233號 荷李活商業中心11樓
2025年3月20日-8月30日
亚洲艺术文献库是一个创办于2000年的独立非盈利机构,该机构以档案、文献等方式保存了亚洲近代艺术的多重历史。三月新展“在她们的后院裏”探讨两位先驱艺术家Sheba Chhachhi和Lala Rukh的创作源头,并聚焦她们在1980年代至2000年代参与及投身于南亚女性运动的经历。展览将展出两位艺术家的艺术作品和文献资料,以及其他南亚女权工作者和组织的创作。这些资料展示了艺术家的各种活动,包括记录街头行动、设计海报和出版物,以及参与工作坊和剧场表演。此项目为文献库关于艺术史中的性别之研究计划的一部分,注重文化领域内以社区和交流为核心的叙事。
香港艺术馆
“塞尚和雷诺阿的世界”
九龍尖沙咀梳士巴利道10號
2025年1月17日-5月7日
香港艺术馆的新年大展“塞尚和雷诺阿的世界”展出来自法国橘园美术馆及奥赛博物馆的国宝级珍藏画作,是香港首个以两位印象派大师为主题的大型展览。塞尚被称为现代绘画的奠基人,他的作品充满了几何结构和色彩对比,展示了他对自然和形式的深刻理解。而雷诺阿则是印象派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擅长捕捉光影、色彩和氛围,将瞬间的情感与印象融入作品之中,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保罗·塞尚,苹果与饼,约1880,油彩布本,45 x55 厘米,橘园美术馆,© GrandPalaisRmn (musée de l'Orangerie)/ HervéLewandowski
展览中共展出了52幅画作,其中有51件是首次在香港展出。这些作品涵盖了水果、花卉、静物、风景、人物肖像和沐浴者等主题,展示了塞尚和雷诺阿在艺术上的非凡成就,同时也呈现了两位艺术大师在不同阶段的艺术生涯中相互启发和交流的过程。
保罗·塞尚,红色岩石,约1895-1900,油彩布本,92x68 厘米,橘园美术馆,© GrandPalaisRmn (musée de l'Orangerie)/HervéLewandowski
展览的亮点作品包括了塞尚的《苹果与饼》《静物—罐子》和《红色屋顶(埃斯塔克的松树)》,以及雷诺阿的《穿小丑装的克洛德·雷诺阿》《风景中的裸女》和《剧院包厢里的花束》等作品。此外,展览还展示了两幅珍贵的西班牙画家巴勃罗·毕加索的作品《大型静物画》和《披布裸女》,以展示这两位印象派大师的创作如何影响后世艺术巨匠们的创意灵感。整个展览通过这些精彩作品,为观众呈现了塞尚和雷诺阿的精湛艺术成就和对艺术历史的重要影响。
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蔷薇美人,1915 -1917,油彩布本,64x54 厘米,橘园美术馆,© GrandPalaisRmn(musée de l'Orangerie)
香港艺术馆
“感知之维”
九龍尖沙咀梳士巴利道10號
正在展出
香港艺术馆多年来一直举办各类艺术文化交流项目,让香港艺术面向世界,其中“港澳视觉艺术双年展”是其重点推广的项目之一。第八届双年展的中国香港单元“感知之维——万物与自我的多重探索”在2022年先后在北京和深圳展出后,于2024年12月在香港艺术馆再次展出。
展览展出香港艺术家陈家俊、张瀚谦、董永康、黄智铨及组合叶韦瀚和陶芷琛的装置及新媒体互动作品,呈现从机械、电子、数码到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与拓展。同时,从自然、虚拟影像与人,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到内在的自我观照;从纯粹机械美学的表现,到试图赋予冰冷的电子机械于温度,为观众张开多维度的人文思考,并带来一趟感性与知性相容的艺术科技之旅。
陈家俊,候鸟,2022-2024,机动装置,1400x1300x760 厘米,图片来源:香港艺术馆
黄智铨,相距・俩,2019,录像及机动装置,300x250x20 厘米,图片来源:香港艺术馆
香港艺术馆
同期展出
广州购物志──18至19世纪外销艺术(第四期)
九龍尖沙咀梳士巴利道10號
2024年8月9日-2025年3月30日
在18至19世纪期间,广州是中西贸易的集中地。 位于城外西南方珠江河畔的商馆区内有多条繁盛的购物街,店舖林立,售卖各式手工艺珍玩、零售茶叶、土产、酒食等,以外国商人为目标顾客。 展览展示不同种类的外销艺术藏品,呈现当时广州购物天堂的风貌,同时加入本地动画师崔氏兄弟制作动画及互动投影,让观众展开一段充满艺术气息的橱窗购物之旅。
香港艺术家对话系列:杨沛铿《游园:泳者与观者》──艺术装置作品
九龍尖沙咀梳士巴利道10號
2025年1月17日-5月7日
与“塞尚和雷诺阿的世界”同期展出香港艺术家杨沛铿的艺术装置《游园:泳者与观者》受塞尚的沐浴者画作系列启发,探讨该系列画作对裸体的描绘以及凝视的张力。杨沛铿透过照片及带香气的雕塑,探索人造物与自然之间的观感错配,对比了当代和19世纪对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艺术观点。
Para Site艺术空间
“快乐的方式不只一种”
鰂魚涌英皇道677號榮華工業大廈10樓B室
2024年12月13日-2025年4月6日
Para Site艺术空间的“快乐的方式不只一种”(英译“How to be Happy Together? ”)联展由策展人向在荣策划,展览名源自王家卫1997年的电影《春光乍泄》(英译《Happy Together》)。 展览探索在二元性及其带来的种种限制下,如密友与敌对、政治实体与“我们”、“他们”之间的对立,以及“我”与“我们”之间的分歧。 这些主题挑战了资本主义和种族主义中的“二选一”逻辑,探讨中国香港作为东西方与传统与现代边缘地带的复杂身份。
“快樂的方式不只一種”展覽現場,香港Para Site藝術空間(2024),攝影:黃思聰
展览汇聚了来自中国香港、周边地区及拉丁美洲的超过二十位艺术家,展示了他们对二元性与边缘性的不同理解和表达。参展艺术家包括唐天纳、陈福善、程展纬、朱明、Abraham Cruzvillegas、徐丰、Pauline Cierney、Feel Good & Cooperation Studio、廖家敏、梁咏仪、邓海燕、郑婉婷、袁浩然、邱天、夏昊、欧阳凯、谭颖曦、邹佩佩、彭俊宇等。
“快樂的方式不只一種”展覽現場,香港Para Site藝術空間(2024),攝影:黃思聰
展览涵盖绘画、影像、装置等多种媒介,还别出心裁的将展览空间与《易经》中常用以象征人体九窍的泰卦相呼应。“窍”的意象为展览轴心之一,以孔洞隐喻门户——同时具备匿藏与泄露的机能。展览团队于布展期间,首度将Para Site现址的九扇窗全数暴露于展场,呈现崭新的路径指向以“快乐在一起”为本的酷儿宇宙。展览邀请观众思考:我们如何与迥异的彼此共同生活与斗争——如何处理与我们最反对的人事之间的沆瀣一气?我们是否(还)可以快乐地生活在一起?通过多元化的视角和丰富的艺术形式,展览探讨和反思现代社会中的二元对立和边缘性问题。
“快樂的方式不只一種”展覽現場,香港Para Site藝術空間(2024),攝影:黃思聰
六厂纺织文化艺术馆
“涌动的暗线”
荃灣白田壩街 45 號南豐紗廠二樓
2025年3月15日-7月13日
六厂纺织文化艺术馆(CHAT六厂)将在即将到来的香港艺术三月期间推出一系列精彩展览项目。这些展览不仅展示了传统民间工艺与当代艺术之间的深刻联系,还回顾了中国香港的商业手工艺品历史,并展示了来自CHAT六厂收藏的物品和档案材料。
洪英仁,動物之環,2023,圖片提供:Kunsthal Extra City及洪英仁/攝影:We Document Art
主要群展“涌动的暗线——游走在民间智慧与当代视野之间”由CHAT六厂策展人王慰慰策划,深入探讨了传统民间工艺与当代艺术之间的协同关系。展览呈现了多样化的民间工艺,包括手工编织与丝网印刷的中国织物、传统印尼织物以及中亚装饰图案等。来自亚洲各地的13位艺术家将共同展出他们的作品,涵盖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韩国、日本、哈萨克斯坦、印尼、马来西亚和土耳其,展现了跨越地域与文化的艺术对话。
小林七生,龍之能量,2021,圖片提供:小林七生/攝影:Takagi Yuriko
展览策展人王慰慰表示:“在‘涌动的暗线’中,观众将踏上一趟丰富多元的艺术之旅,从游牧部落充满巧思的拼布花被,到农耕岛屿社群别具特色的丝网印刷,探索的足迹还将迈向更广阔的领域。我们将这些丰富多样的手工艺品与当代作品并列展示,旨在推动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对话,最终揭示民间工艺所承载的深厚历史、社会与文化内涵。”
六厂纺织文化艺术馆
同期展出
忙碌的针线──香港的布面缀饰工艺
荃灣白田壩街45號南豐紗廠二樓
2025年3月15日-2026年2月22日
刺绣、钉珠、抽纱——这些精巧的布面缀饰技艺,作为一项传统手工技术传承至今,同时它们也承载了二十世纪香港工艺产品制作及流通的发展历程,例如手工的规范化、女性的劳动与领导角色、为适应出口市场而转变的传统技法,以及制作者与消费者之间的隔阂。 “忙碌的针线”展览展出了玛利诺修院学校基金的刺绣材料、曾流通于香港的潮汕抽纱品、珠片业及其家庭式作业、传统裙褂制作技艺等案例,以激发观众对香港工艺的另类见解与个人感悟。
图像的痕迹
荃灣白田壩街45號南豐紗廠二樓
2025年3月15日-7月13日
展览“图像的痕迹”以龙作为出发点,深入探讨传统题材是如何得以延续与重新诠释的,它们如何获得独特的特质,以及这些诠释又是如何被人们所感知的。从传统中国婚纱,到纪念英女王登基的横幅,再到当代艺术作品,充分突显了龙在香港纺织创作中的象征意义和多样的灵活性。
油街实现(Oi!)
“数码体:虚实之境”
北角油街12號(油街阳台)
2023年12月16日 - 2025年7月1日
油街实现(Oi!)是一个位于北角社区的艺术空间,深受市民喜爱。“油街实现”与地址油街12 号谐音,喻意此地作为一个起步点,通过不同的体验,将艺术融入大众生活,为艺术工作者提供平台和机会。
展览“数码体:虚实之境”利用大型高清屏幕呈现裸眼3D动画,巧妙地连结艺术与科技,冲击观众的视觉感观。观众在繁忙闹市中将能瞬间跳进艺术的幻想世界之中,在油街实现这个城市中的艺术绿洲,享受浑然忘我的一刻。
九猴工作室,飘流纪,图片来源:油街实现(Oi!)
展览邀请了媒体艺术家吴子昆担任创意技术监督,带领四组艺术团队创作数码影像作品,包括Axis Studio、CT.LAB、九猴工作室及郑马乐,从而探索人们与科技的相互关系,以及科技对人类日常生活的界限和挑战。
油街实现(Oi!)
同期展出
赏森·悅木
北角油街12號(油街花园)
2022年5月4日-2026年1月31日
在油街花园展出的这件装置作品重新挑战树木的既定形象,变动被视为稳定扎根地面的景观元素——美国著名建筑团队Diller Scofidio + Renfro种植多棵龙柏树,其中3棵以倾斜10度种植在转盘上,当其转动时阴影、光线和图案交错,让观众沉浸在“非自然的自然”里,享受宁静时刻。
*装置将于2025年2月19日至3月18日暂停开放,并于2025年3月19日重开。
出品人:董瑞、吴双
撰文:王欣然
版式设计:王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