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霉中。
——今天的编辑 吹风
成都人不喜欢打伞。
在成都人的认知里,雨仅分为两种——
毛毛雨,细如针,风一吹就横起飘,不得打伞;
倾盆大雨,肯定要打,成都人只是懒 ,又不是傻;
如果是小雨,成都人一般会把脑壳伸出去打望,观察路上有没有人打伞,但凡有一个人没有打,那就不打,应该可以承受。
结果下楼进退两难,想回去取又嫌麻烦,于是硬走,恶性循环。
没人打伞确实不好意思打伞,有帽子的就戴帽子,或者沿着路边的屋檐,大部分人仍然是闷头走的水平,《淋雨一直走》。
相反,打伞的人才尴尬,撑开晾干好像不必,装起来但有湿气。
成都的天气,一向如此,尤其是冬天,阴雨绵绵,不晓得哪一朵云飘过来就开始雨,但是雨小到,以为自己是敏感肌。
有人形容这样的拂面雨为喷雾,好像有,走两步,就干了。
因为介于可打可不打,所以成都人都选择不打,难得麻烦。
经常听长辈说的一句话就是,“下不起来”,有这一句话作为基调,等于就是一种信心,至少十分钟的路程,没问题。
没有伞的孩子要学会奔跑,在成都跑都不想跑,他说这点痛算什么。
我问了三个不爱打伞的成都人,为什么——
@一骏:不值得,我的伞大且重,这一点雨,举起都费劲;
@乐多:大家都没打,我打伞显得很瓜;
@余飞:带伞的时候不下雨,下雨的时候不带伞;
但其实,就算带了伞的成都人,一样懒得摸出来,@彭主任 说,“打了伞,要晾,晾了要折起来,折了要套起来”。
打伞五分钟,收伞半小时,最大的风险是忘了收。
而且尤其冷,打伞的手都要冻僵,不如把手放在兜里保暖。
个别成都人的家里甚至都没有伞,或者不晓得塞到哪里去了,老辈子撇脱到揣一根塑料袋就出门,要么装菜,要么套头。
成都人想得开,“小雨就洗头,大雨就洗澡”,我命由天不由我。
@门牙 说她丈夫,门一开,浑身都湿透,但她没有大惊小怪,“羽绒服到现在都挂起来”,羽绒服在成都是一种雨披。
电梯里,每一个人都是水娃,雨水的味道明显,浑身都在蒸发。
淅淅沥沥的小雨,雨量不大是其一,关键是断断续续,这一条路小雨,下一条街就停了,然后转一个弯,突然又下起来。
以至于,经常看到有人,把伞放下来,把头仰起来感受雨。
之前写过一篇,一下雨就推车出来卖,夏天的暴雨可能有人消费,但是冬天的小雨基本无人问津。
重点是老板自己都不打伞,坐在花坛边上,刷起了短视频。
成都人是晒不得太阳,一进入夏天,每一个女生都会变成养蜂人,把自己裹得密不透风,但是,面对劈头盖脸的小雨。
水润一下皮肤,外地朋友说成都人,“怪不得你们皮肤好”。
小雨出门,朋友@小北 说,不仅不打伞,而且连雨刮器都不想用,心血来潮刮了一下,越刮越花,潦草的水印乱飞。
他的车里常年放了一把伞,但是从来没有打开过,有一次突然打开去接领导,居然是一把烂伞,“没事,春雨贵如油”。
那成都可太油了。
毛毛雨影响不了成都人,继续闲庭信步——
体育课坚决要上,不能因为小雨就变成英语课;
牛马只管蹬共享单车,哪有手打伞;
成都人不语,继续看演唱会;
阴雨蒙蒙,中午十二点天就黢黑,本来心情就很致郁,如果脑壳上再盖上一把伞,真的是非常难受,感觉出不了气。
如果碰见迎面而来的人打着伞,错伞比错车还要困难且搞笑。
我们办公室有几把共享雨伞,冬天基本上没得人使用,一年用伞不超过五次,打火机、签字笔、卫生纸都会莫名其妙消失。
但雨伞一直都在,没得人使用,没得人需要,没得人麻烦。
出门吃饭,一定要打伞的话,基本上都是两三个人一组,主打一个蹭伞,但走到中途就会分崩离析,只剩一个人自己打。
反正顶多就是才洗头那一天,有点介意,其余时间就是无所谓。
所以在成都,小雨天,每个人都是正常的等红绿灯,悠闲的散步,停在路边拧一下打湿的裤脚,若无其事的继续生活。
而且一下雨,成都人就特别神——
把塑料袋套在头上;
把伞倒过来接雨;
把一张纸盖在女朋友的头上;
除了不好生打伞,其他都可以用来遮雨,一回家就打开浴霸晒太阳。
没办法,面对这种水龙头扭不紧的毛毛雨,唯一的办法就是松弛,可以大张旗鼓的晒太阳,也可以不服输的阴天爬行。
成都的冬天——
地面是湿漉漉的,
天空是阴沉沉的,
身上是润哒哒的,
反正成都人,每一天都要看无数次的天气预报,一开始是关注什么时候放晴,后来逐渐失望到,什么时候可以天亮。
哪怕一朵云上出现半个太阳脑壳,就等于过年,掰着手指过日子。
成都的冬天,如果要打伞,那基本上要连到打不晓得好多天。
唯一可能在乎的就是头,怕淋感冒,就像一定要在肚子上盖一块布睡觉,所以成都人真的需要是连帽衫,而不是雨伞。
毕竟,成都人会大事化小,小雨等于毛毛雨,毛毛雨等于没下雨。
今日编辑 | 吹风
本文系谈资“成都Big榜”官方稿件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文章、不得使用文中图片
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