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 | Unsplash

撰文 | 宋文法

塑料产品因其廉价、耐用和防水性被广泛用于食品包装。预计到2060年,全球塑料消费量将增加三倍,达到12.3亿吨。塑料中的微/纳米颗粒(MNP)及其化学物质可能对我们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微/纳米塑料颗粒无处不在,生活中,饮用水、穿的衣服、甚至是呼吸的空气中,都有它们的身影。此前研究显示,一个人平均每周约摄入5克微塑料颗粒,每周吃掉的塑料颗粒相当于一张“银行卡”。

心血管疾病(CVD)是全球第一大致死疾病,同样是我国第一大死亡因素。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有19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占全球死亡总人数的30%以上。

近日,宁夏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在"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Effects of leachate from disposable plastic takeout containers on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after thermal contact "的研究论文。

这项研究首次结合了人类调查数据和动物实验,揭示了接触塑料产品对心血管系统的潜在危害。

在人类数据中,高频率接触塑料产品,与充血性心力衰竭风险增加13%相关。动物实验显示,接触外卖盒会改变肠道菌群,引发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进而导致心肌损伤和心血管疾病。


图:参考文献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问卷调查和动物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塑料产品暴露与心血管疾病风险之间的关系。

接触塑料产品对人类的影响

首先,研究人员随机调研了宁夏老年心理健康队列研究中3179名参与者,通过问卷调查评估过去一个月的塑料产品暴露频率,分析了塑料暴露频率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联。

人类数据发现,高频率接触塑料产品,与充血性心力衰竭风险增加13%相关。


人类塑料暴露与心血管疾病关联(图:参考文献)

接触外卖盒对动物的影响

接下来,研究人员进行了动物实验,让大鼠饮用一次性塑料外卖盒与沸水接触不同时间的溶液,持续3个月,将大鼠分为三组暴露组:接触1分钟、5分钟、15分钟,并设置一组对照组,分析了塑料暴露对动物肠道、心脏组织、血清指标、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3个月后发现,对血清指标分析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暴露组大鼠的氧化应激标志物和炎症标志物显著升高,心肌损伤标志物也显著增加。

对心肌组织分析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暴露组大鼠心肌组织结构紊乱、肌纤维断裂,并有炎性细胞浸润,以及线粒体肿胀。


心肌组织组织学检查(图:参考文献)

对肠道菌群分析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暴露组大鼠的肠道菌群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尤其是与炎症相关的菌属增加。

代谢组学分析发现,大鼠饮用接触1分钟的溶液后,粪便样本中代谢物的变化与炎症和氧化应激途径密切相关。

潜在机制

对于其中潜在的机制,研究指出,塑料暴露会导致肠道菌群发生变化,特别是与炎症相关的变化,从而导致血清中炎症水平升高,引发机体炎症反应,使炎症细胞浸润心脏组织,最终导致心肌损伤、心脏功能下降,发生心血管疾病。

此外,氧化应激也起着重要作用,氧化应激可能导致心肌细胞内的ROS升高,进而对线粒体造成破坏。

在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的共同作用下,诱发心血管疾病。


塑料暴露导致CVD的潜在机制(图:参考文献)

总结

总而言之,这项研究首次通过人类调查数据和动物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塑料产品暴露对心血管系统的潜在危害,表明即使饮用短期与热水接触的外卖盒溶液,也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

同时,避免使用塑料容器盛放高温食物,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是防止塑料制品对人体健康的持续危害的关键。

参考文献:

https://doi.org/10.1016/j.ecoenv.2024.117383

助力医学研究高质量发展,推动医疗科技创新转化!

基础方案设计|数据挖掘|数据分析

联系医诺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