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经常关注化学科普,应该听说过我的作品。我的科普作品大多是视频形式的,截至目前,我已经创作了许多个系列的视频,比如“疯狂化学”系列、“实验室的魔法日常”系列、“解构自然”系列、“色彩重铸”系列和“天然魔法研究会”系列等。此外,《如何用11步从二氧化碳制淀粉》《如何打造爆款锂电池》等单独的短片也收到了广泛好评。所有的视频大家都可以在网上找到,同时也有很多一线教师已将这些作品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等领域。

作为一个90后,我最早接触到科普这个行业完全是机缘巧合。我从小就对于化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经常往家里鼓捣一些化学试剂或者仪器之类的东西自己做试验。当然,那时作为一个资深“熊孩子”,各种小事故也没少出。基于自己的兴趣,我在初高中时期就有了拍摄化学视频的想法。于是,在高考结束那年,我创作了名为《疯狂化学》的视频。虽然以我现在的眼光来看,这部片子的各项水平都很一般,但当时万万没想到这部片子在网上突然火了起来,大家都期待我把这部片子延续下去。结果,原本作为我告别化学的纪念视频,变成了我科普之路的起点。尤其是2013年,《疯狂化学2:元素奇迹》首发后8个小时便登上了B站的首页,在当时成为国内化学科普视频中的标杆作品之一。后来,人民邮电出版社的编辑通过这部片子联系到了我,问我是否愿意出一本《疯狂化学》的同名图书,于是我的第一本书就这样在大学毕业那年出版了。在创作视频《疯狂化学2:元素奇迹》的时候,我删掉了解说中除物质名称之外的全部化学名词,以便观众抛开那些可能晦涩难懂的概念,直面化学之美。而在后面的这本《疯狂化学》中,我也延续了这个想法,尽可能多地删掉化学名词,并重新拍摄了大量图片,意图将大篇幅的图片作为书的主要内容,减少文字在其中带来的“干扰”。编辑听说我的想法后认为,很多读者在拿到一本图多字少的书时会觉得书很空洞,但当时我没听。后来的事实表明,这位编辑说得确实对。这让我开始考虑一个问题—我的这些作品的真正受众是谁?

科普作品的一大特色是在创作的时候一定要确定一个受众群体。虽然也有些科普作品在受众上没有特别明确的限制,但是科普包含许多知识点,尤其是面对儿童、青少年的科普作品,要考虑他们的认知水平,考虑相应阶段的课程标准,就算是同一个知识点,给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讲,方法是不一样的。所以,在经过无数次调查与试错之后,最终我将作品的主要受众定为了中学到大学阶段的学生。尽管我的很多作品被一线教师带到了课堂上,但我一直认为,科普不要试图去抢课堂教学的工作,毕竟科普的作用是在读者对某一事物感兴趣的时候把人“勾”过来。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打造了“科普中国”项目后,新华网科普频道作为承办方之一,通过出版社找到我进行合作。“实验室的魔法日常”系列视频就是其中之一,而这次有幸得奖的科普图书《实验室的魔法手册》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同步开始创作的。


在准备创作这个系列时,我问了自己一个问题:“有什么是我当年希望拥有但却没能拥有的东西?”

这便是我的创作初衷。

自打接触化学开始,我一直在渴求着更多的化学知识。我当时在一所硬件条件还不错的重点高中,学校里有一个带有四层书库的图书馆。我自告奋勇去当了图书管理员,每天忙完其他同学的借书事务之后就会跑到书库三楼那排摆满化学书的架子前,翻阅每一本我感兴趣的化学书。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学习知识,我也格外注意有没有什么我能自己试一试的、有意思的实验。毕竟自己当年悄悄攒零花钱买了一大堆化学试剂,如果只是重复课本上的实验,总感觉缺乏趣味性。自那时起,我就开始收集所谓的“趣味化学实验”了。然而问题在于,当时的互联网上虽然也能查到相关内容,但很多文章是互相转载甚至洗稿得来的,在这些已经找不到源头、不知第几手的“趣味化学实验”文章中,有些实验的危险性实际非常高,甚至今天的我如果去做那些实验都会感到害怕,更不必说刚开始对化学感兴趣的初学者了。所以,如果要提到当年的我想要拥有的东西,无疑,就是相对完整的趣味化学实验资料了。

1789年,拉瓦锡《化学基础论》的出版标志着现代化学的开端。自那时起,无数的化学家贡献了数不清的文献资料。上大学时,我一有空就会去搜索相关的文献。或从一个现象入手,找到几篇文献;或从文献的参考文献继续搜索,找到一本书以及更多的文献。大学毕业时,这样可以称得上“趣味实验”的资料,我已经收集了几百篇。所以,和新华网合作时,我率先就想到了这一批资料,从而策划了“实验室的魔法日常”系列,这个系列与之前《疯狂化学》删除全部化学名词、只保留化学美感的一面完全不同,它从较长的单一视频变成了一大堆很短、但集数很多的视频。“实验室的魔法日常”系列每一期都具备三个主题:实验介绍、实验做法、实验原理。视频创作需要把控时长与整体节奏,因此有一些相对不太重要的内容就必须删掉,而这些不得不在视频中忍痛割爱的内容恰好可以填入与视频同步策划的这本书里。

视频是动态的,而图书呈现的内容相对静态,因此这两种媒介在呈现同一事物的时候可能会产生非常大的差别,并且在不同事物的呈现效果上也不同。比如有一种溶液可以产生循环变色的效果,这一现象在视频中可以被很明确地展示出来,但静态照片的展示效果可能就会大打折扣;另一种溶液只会安静地发光,这一点通过静态的照片就足够展示,可以产生与视频同样的效果。所以,虽然是同一主题,创作视频和图书也会存在不同的侧重点。更何况在视频创作过程中,还可能会出现有关视听语言的特殊问题。视频中,镜头的衔接会带给观众不同的联想。举一个来自我自己的反例,《疯狂化学》中有一段介绍活泼金属与水反应,包括锂、钠、钾、钙与水的反应,在这后面我又接了一个镁粉点燃的内容,开始讲活泼金属的燃烧。尽管这部视频的所有试验都附带了化学方程式,在解说中我也明确说明了后面这个镜头是镁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大量观众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问我“自己做镁粉与水点燃为什么直接就灭了”这样的问题。这便是视听语言上出了问题,这样的镜头组合使观众产生了我们不希望出现的联想,比如误以为前后两部分内容讲的是同一个实验,从而可能对知识产生误解,导致自己动手后实验失败。

当然,有很多事是需要试错的。在吸取了之前《疯狂化学》的教训,并听取了编辑和读者的意见之后,这一次的《实验室的魔法手册》动笔前,我就打算彻底放开去写。比起做成文献合集式的书,我希望能把一个又一个的实验串起来,便在书中引入了一条主线。这条主线会带着读者充分了解基础知识,也会让作品远离“文献合集”的堆砌感。对于那些和主线相关,却不太容易列在主线目录中的小知识,则是通过排版嵌入到正文的空白位置,作为主线知识的补充。

当然,这本书的重点自然是实验,在书中,所有的实验都有详细的步骤与原理解释。实话说,我是很希望读者能去试一试这些实验的,但是安全仍然是重中之重。中学阶段,我没少自己在家做实验,但不得不说其中有一些操作确实存在诸多安全隐患,现在想想就后怕。初学者做实验的时候,事先可能会去查清楚与这个实验相关的一切内容,但万一出现事故,初学者应对事故的知识和技能很有可能是不足的,容易酿成大祸。所以,现在的我不提倡一切自己在家悄悄玩的实验,更希望读者能在学校化学老师的带领下,走进实验室去尝试这些实验。当然,如果确实没办法去做这些实验也没关系,因为书中除了实验内容本身,还保留了之前《疯狂化学》中的绝对优势—拍摄了实验涉及的全部照片,就算读者不亲自动手,也能知道这个实验是怎么样的。同时,出于安全考虑,我在每个实验旁边配上了建议和我能想到的警告。有一些相对危险的实验,在谨慎斟酌之后,我还是最终选择将它们写出来呈现给读者,以确保这本书的内容能尽可能完整地呈现化学知识。

最终,这本书在以趣味化学实验为核心的基础上,既满足了读者们“想要更多知识”的想法,也没有丢掉我所擅长的视觉传达。经过细致调整,书里的每一部分内容、每一段文字既相互联系,却又彼此独立。如果其中的某一段以读者当时的能力看不明白,可以完全跳过去,不会对其他部分的理解产生干扰,待日后知识和阅历充足时还可以再回来重新阅读,从而使得整本书形成了一种“很完整的碎片化叙事”。

所以,如果要说我是如何创作这本书的,总结一下,除了跨专业的知识所带来的融合,对于我来说,也许就是真诚吧!毕竟我所创造的,是当年我上学的时候想拥有,但是没有的东西。

作者:杨帆 科普作家

来源 / 如何为孩子书写科学:第六届、第七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获奖图书佳作评介

排版:沈 丹

编辑:林雪琪

审定:李红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