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政法平安战线守护跨年夜
“5、4、3、2、1……北京时间,零点整!”当新年的钟声在重庆渝中区解放碑上空悠悠回荡,市民和游客们纷纷许下新年愿望。
在这平安祥和的背后,是渝中公安民警和安保人员的默默坚守,他们宛如坚实的“防护墙”,为跨年夜保驾护航。
通过“人员密集场所风险联防联控”系统,依托“圈层防控”和智能数据平台,渝中区实现动态预警、快速响应,确保跨年活动安全事故和治安案件“双零发生”。
2024年,渝中区政法系统通过平安建设、法治建设、数字建设“三驾马车”协同发力,实现社会大局稳定、群众安全感持续攀升、政法改革见成效,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贡献了渝中政法力量。
平安筑基 群众安全感持续提升
渝中警方在解放碑值守
平安是民生之基,是群众幸福生活的根本保障。“去年,渝中区政法系统以‘零事故、零案件、零风险’为目标,全方位筑牢平安防线。”渝中区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渝中区以“九个零发生”为底线,统筹推进风险隐患化解与治安综合治理。常态化扫黑除恶、“莎姐守未”“全民反诈”等专项行动成效显著:九类街面警情下降34.39%,诈骗损失金额下降91.43%,侵害未成年人案件下降33.3%。
在解放碑、朝天门等重点区域,渝中区创新实施“三警联勤巡防”模式,建立1分钟应急快响机制,55个平安驿站、879个最小应急单元构建起“早发现、早控制、早处置”的防控体系。全年累计出动平安力量55万余人次,入室盗窃、扒窃等案件降幅超50%,校园、医院、景区等重点场所实现人防、物防、技防全覆盖。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2024年渝中区群众安全感指数达98.7%。渝中区成为首批“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
法治护航 创新基层治理促和谐
法治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渝中区政法系统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深化基层治理为抓手,推动法治成为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鲜明底色。”渝中区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说道。
“平安渝中”网格接待日启动仪式和接待现场
2024年3月20日,渝中区大溪沟街道双钢路社区“三官一律”(法官、检察官、警官和律师)等平安力量联合多部门开展集中接待,吸引数百名居民参与。这正是“平安渝中”网格接待日的启动仪式和接待现场。
原来,去年,渝中区创设“平安渝中”网格接待日,在79个社区配备“三官一律”316人,覆盖879个网格,累计下沉力量6000余人次,开展接待900余场,解决群众诉求2517件,办结率98.84%。如今,“平安渝中”网格接待日成为群众家门口的法治服务站,这一创新实践获评新华网发布的“2024年社会治理创新案例”。
据介绍,为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渝中区出台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系列制度,打造“为民检行”“政和工作室”等特色品牌,全年排查化解矛盾7.2万件,化解率达99.78%。大坪“联调驿站”、旅游纠纷调解委员会“维旅解忧”等平台精准发力,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
数字赋能 破解城市治理难题
渝中区流动人口多、商务楼宇多、老旧小区多、人员结构复杂,“网约房”一直是群众关注的重点问题。
“面对城市治理新挑战,渝中区以数字化改革破题,推动政法工作提质增效,为全国政法智能化建设树立标杆。”渝中区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针对“网约房”管理痛点,渝中区率先出台地方规范性文件《网约房管理试行办法》,全区1.3万间网约房实行房源编码管理,构建三级贯通监管体系,化解涉网约房纠纷1427起,相关警情下降33.8%。“网约房治安管理模型”获公安部数据建模大赛一等奖。
此外,渝中区法院还推进全流程网上办案,电子送达率、归档率均超96%,平均审理时间缩短4.2天;区检察院实现各条线法律监督模型应用全覆盖,运用数字化技术发现线索656条,办理案件55件;区公安分局深化“警种主战、派出所主防”改革,刑事、治安警情分别下降19.2%和8.8%。
“我们将深化改革、锐意创新,坚持把本质安全作为平安建设的关键,着力提升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为打造更高水平的平安重庆、法治重庆贡献‘渝中样本’。”渝中区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上游新闻记者 徐勤 渝中区委政法委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