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依托区域特色打造京蒙劳务协作品牌(引题)
内蒙古以技能培训供需对接赋能群众稳定就业(主题)
内蒙古日报记者 韩雪茹
2月23日,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提出“加大稳岗就业政策支持力度,强化就业服务和劳务协作,培育推介特色劳务品牌。”当下,内蒙古各地正依托京蒙协作机制扎实开展就业促进行动,助力劳动者顺利就业增收、企业稳定生产经营。
政企携手组建的招工团火热招工中,线上线下劳务协作对接会高频次举办,一辆辆“点对点”务工专车陆续驶出……
“春风”送岗,供需精准对接。打开内蒙古自治区招聘会云服务平台网站,“京蒙劳务协作”专区十分醒目。专区内,招工单位、岗位名称、招聘人数、薪酬、福利待遇、学历要求、联系人等用工信息一目了然。截至2月23日,“京蒙劳务协作”专区内显示用工单位数达329家,职位数887个,岗位数10633个,为有就业意愿的群众提供就业服务。
在兴安盟突泉县,“点对点”劳务输出进北京活动吸引了不少务工人员参与。2月3日,80余名务工人员统一乘坐免费务工专车赴北京、天津等地返岗务工,开启新一年务工增收、就业致富的“旅程”。出发前,相关部门准备了“返岗大礼包”,为务工人员登记个人信息,同时委派有关人员赴京做好后续服务保障工作。
2月10日,通辽市科左后旗2025年“春风行动”暨京蒙劳务协作专场招聘会现场人头攒动。招聘会吸引了2300余名求职者参加,内蒙古科尔沁牛业股份有限公司、辽宁安井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等区内外26家企业提供财务会计、机电维修工、新媒体运营等4000余个岗位。招聘会现场280人初步达成就业意向,有效促进节后返乡人员就业。
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京蒙劳务协作工作高标准推进。
“今年我区组织开展‘六个行动’,就业促进行动作为‘六个行动’之一,一头连着千家万户,一头连着发展大局。我们将依托京蒙协作扎实开展就业促进行动,不断拓展完善劳务协作机制,构建常态化、广覆盖的跨区域信息共享和有组织劳务输出格局,持续拓宽农村牧区劳动力外出务工渠道,增加群众收入。”自治区农牧厅区域协作促进处处长贾浩波说。
2024年以来,借助京蒙协作机制,内蒙古开展各类劳务培训297期,培训农村牧区劳动力14555人次,培训脱贫劳动力8579人次,助力6万余名农村牧区劳动力实现就业增收。
培训跟着需求走,技高一筹让就业渠道更多更优。全区各地不断提升职业技能培训质效,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从松散型向有序型、从数量型向质量型、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
“今年,我们将以岗前培训为重点组织开展不少于60期订单班、冠名班等培训班,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不少于3000人,稳步提升就业成功率和稳定性。”贾浩波说。
赤峰市喀喇沁旗投入京蒙劳务协作资金531万元,建立各类实训基地12个,推动教学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目前,实训基地累计培训挖药机操作员1000多人,98%的学员考取农机驾驶执照,80%的学员实现就地就近就业。
“兴安家政”在兴安盟各嘎查村设立“培训就业劳务输出服务站”,已累计培训学员15万余人次,助推城乡劳动者就近就地就业和农牧民转移就业达7.5万人次,已经成为自治区级劳务品牌。
技能培训赋能,岗位对接搭桥。近年来,内蒙古不断完善京蒙劳务协作工作机制和服务体系,依托各地区域特色对接北京庞大市场需求,打造出一批具有旗县特色、行业特征、技能特点和带动就业能力强的区域劳务品牌。“兴安家政”“林西月嫂”“敖汉架线工”“敖汉小米农技工”“兴安草原绣娘”“喀喇沁挖药机操作员”“突泉焊工”等劳务品牌越来越响亮。其中,“敖汉架线工”入选全国劳务品牌名录,“敖汉小米农技工”荣获“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创翼之星”奖,品牌引领带动效应日益显著。
这几天,“内蒙古科右前旗在京务工人员之家”也热闹起来。在这个“家”里,在京务工的劳动者可以享受各类书籍、健身器材、健康医疗器械以及饮水、热餐等生活便利服务。
“内蒙古科右前旗在京务工人员之家”是兴安盟科右前旗在北京市海淀区人社局设立的就业服务平台,充分利用辖区就业服务资源持续提供免费政策咨询、职业介绍、劳动维权等各类服务,让在京务工人员就近获得丰富便捷的人社服务,帮助他们在北京稳定就业。
据悉,下一步自治区农牧厅还将深入落实就业促进行动,推动各地不断深化京蒙劳务对接,通过发放稳岗补贴、开通就业直通车等方式将有就业意向的农村牧区劳动力输转到北京等地,并对在京务工农村牧区劳动力进行后续就业跟踪、职业指导、技能培训等服务,着力提高劳务协作组织化程度和脱贫劳动力就业能力、就业质量。
来源:内蒙古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