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
改革创新,是时代的强音,是发展的关键,是一条永无止境的进取之路。
2024年,东营区新承接国家级改革试点7项、省级试点20项,地下“井工厂”节地模式等19项改革经验在国家层面刊发推介,油地人才“金桥工程”典型案例被省委改革办推介,30余项创新性做法获得省级以上复制推广,营商环境整体水平位列全省第一方阵……
成绩,见证着东营区改革创新前行的轨迹;突破,激荡起东营区脚踏实地、砥砺奋进的铿锵足音。近年来,东营区聚焦“六条赛道”“五大攻坚”“四项重点”,始终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坚持向改革开放要动力、向创新创业要活力、向特色优势要竞争力,不断激发和催生出发展新活力,高质量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在靶向赋能中 激发产业动能
发展的难点在哪里,改革创新的着力点就在哪里。
胜利油田胜机石油装备公司是东营区重点骨干企业。近年来,这家企业紧跟促进经济巩固向好、加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等宏观政策和经济发展格局,加大研发创新,加速“数转智改”,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提高单位用地税收和增强研发经费投入等指标上表现优异,获评“亩产效益”评价A类企业,该企业将被推荐申报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等多项认证。
2024年以来,东营区从质量效益、技术创新、绿色发展等多个方面出发,在全省率先实施石油装备行业“亩产效益”试点评价,形成“7+2+1+X”综合评价体系,引导企业向高效益、高质量跨越式发展。2024年,共有212家工业企业参加评价,在“亩产效益”指挥棒作用下,传统产业不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资源要素不断向优质企业集中。
为使“亩产效益”评价改革真正成为撬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杠杆,东营区通过实施“正向激励+反向倒逼”策略,双向发力、综合施治。其中,参评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74.79万元/亩,同比增长84.76%,近三年平均增速59%,“亩均税收”等核心指标持续向好。
“亩产效益”评价改革工作加快了企业创新驱动发展的步伐,加速了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显著成效。2024年,东营区有3家企业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4家企业入选省级绿色制造单位名单,47家企业获评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9家企业认定为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数量居全市前列。截至目前,全区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21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136家。
在变换之间 “寸土”生出“寸金”
微微泛绿的草地映衬着春的脚步已然来到,沿着北二路由东往西行,三不五时出现的抽油机,上上下下,成为东营区一道独特风景。
作为胜利油田主产区,东营区内仍有不少生产井。“为了破解城市更新发展和油田勘探开发和谐并存的难题,油地双方共同探索推动‘井工厂’模式。”东营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杰斌介绍,就像用一张大网把大范围的油藏“网”住,让几口井甚至几十口井共用一块土地,生产区域共享,作业空间“重复利用”,不仅有效节约土地,还缩短了征地周期,提高了施工效率。
目前,通过油地积极调整部分用地规划,将零星分散的三十多口井及配套设施整合集中的方式,落实“井工厂”5处,部署井位130口,盘活储量1.07亿吨。油井及配套设施占地也从180余亩下降至110余亩,单井占地下降0.7亩,腾退的60余亩土地实现了片区的统一规划,切实破解了城区油田“地上无空地、地下有潜力”开发难题。
近三年,胜利油田在东营区勘探开发建设用地1360亩,通过统筹规划井场、道路和站点用地,盘活利用老井场、借助高新钻井工艺、优化地面工艺和场站集成布局等,实现油田产能建设项目节约集约用地向纵深发展,节约集约用地近1000亩,节省征地投资约2.5亿元,走出一条油田开发和地方发展的双赢之路。
在营商之进中 结出“商赢”之果
生产线忙碌运转,项目建设加速推进,产业结构持续调整,广大企业底气更足、信心更强,轻装上阵、大胆发展……当下的东营区,民营经济洋溢着生机勃勃的新气象。
近年来,东营区持续把高质量发展民营经济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大力倡树“企业家站C位”理念,构建“既亲又清”的新型政商关系,全力助推民营企业成长壮大。
企业努力拼搏,政府推波助澜。去年以来,东营区加快实施产业融合发展促进行动,组织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25场,组织65家次企业赴西安石油大学、东北石油大学等高校院所开展产才对接,征集企业技术需求63项,促成技术合作项目26项。深入实施优质企业培育提升行动,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9家、备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66家,数量均居全市首位。持续强化对种子期、初创期企业金融支持力度,为34家科创企业融资2.36亿元。
同时,以“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为牵引,东营区在全市率先推出9个“一件事”服务场景,1459项政务事项实现全程网办。系统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新增实体经济贷款65亿元。开通护航营商环境线上监督平台,出台司法行政系统优化营商环境10条,实体化运行企业服务中心,成立全市首家企业家健康管理服务中心,“跨域通办”“园区事、园区办”入选全国营商环境与政府效能高质量发展优秀案例。
在一系列惠企政策和暖心服务的“浇灌”下,东营区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一般,欣欣向荣,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达到9.54万户。
一处处生机勃勃、活力盎然的景象;一幕幕投资踊跃、项目纷落的场景;一幅幅沟通密切、合作无间的画面……东营区始终秉持着坚定不移的信心决心、勇辟蹊径的创新思维以及多元融合的战略布局,精心雕琢改革向前的宏伟蓝图。
因为东营区深知,唯有实干担当的“硬肩膀”方能挑起高质量发展的“硬担子”,当新春动员令穿透纸面直指改革发展的核心要义,当“谋实招”与“求实效”这对车轮同向发力,东营区这片创新的热土必将在新征程上蹚出更壮阔的发展之路,书写更精彩的时代答卷。(大众新闻记者 孙乐佳 通讯员 彭小帆 摄影 缪宏伟)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