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2月,日军三万余人进攻热河,然而东北军汤玉麟部和万福麟部竟全面溃败,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孙殿英却率领他的四十一军在赤峰和日军展开了阻击战,东陵大盗一时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
日军来的凶猛,中央军还没来得及抽出人手去布防,抗日的主要任务就交到了地方势力身上,而汤玉麟就是当时镇守热河的最大势力。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宣言东四省都是满洲国的领土,而热河就是其中之一,于是日军便毫不客气的带着队伍向着热河进发。
当时国内无论是哪一方势力都不承认伪满洲国的存在,不管是国民政府,或者是东北的地方军阀,又或者是其他的抗日将领,均联名通电抗日。
此次联名抗日张学良也在其中,九一八事变已经让他备受国人的谴责,如今他肯定是要借着这个机会一雪前耻。
镇守热河最大的一方势力是汤玉麟,他是张作霖的拜把子兄弟,如今张作霖不在了,张学良成了东北军的话事人,按理说汤玉麟肯定是要听从他的调遣的。
日军进攻热河之前,张学良就派人去热河查看情况,汤玉麟对于张学良的支配十分不满,换句话说他不服张学良的管理,东北军的接力棒最初交到张学良手中的时候,汤玉麟还是很给面子的,自从东三省事件后,他的态度就变了。
日军侵略东三省的时候,张学良的主旨是不惹怒日军以此换取东三省的和平,但没想到,日军竟然真的发动了攻击,随着东三省沦陷,张学良也被钉在了耻辱柱上,而所有的东北军将领也一同成了笑话。
从这个时候起,汤玉麟就对张学良产生了不满,他觉得这样一个对战争没有多少了解的人,怎么能管理好东北军?又怎么能保卫东北?
所以在热河战争开始之前,张学良本来想对热河好好布置一番,但没想到,这个老叔叔却不给自己面子。
于是张学良就准备战前更换将领,把汤玉麟撤下去,让他的亲叔叔张作相顶上,这个举动一出,汤玉麟彻底怒了。
当时和张学良一起的还有宋子文,他们两个一唱一和的就准备把汤玉麟撤下去,战争还没有打响,驻守热河的将领军官就已经开始内讧了。
张学良和宋子文在动员大会上说的有板有眼,这场战争在他们两个口中好像已经要获得胜利了,但除了这些口头上的鼓励,他们连军饷和枪支弹药都没有提供,即使这件事情已经被人当面指了出来,他们两个还是没有任何作为。
张学良和宋子文在开战前信心满满,甚至还亲自上阵指挥,最终不过都是面子工程罢了,他们两个随意指挥一通后,就快马加鞭的离开了这个危险的地方。
随后战争打响,汤玉麟和张作相便闹了矛盾,他们两个谁都不听对方的指挥,导致军心动荡,也给了日军可乘之机。
眼看着热河情况危急,这时候孙殿英带着三万人马赶到了这里,面前两位主帅,他直接选择了听从汤玉麟的领导。
这一阵卖命的抵抗,热河官兵疲惫不已,他们要求政府补发三个月的饷银让官兵们吃饱肚子,有了盼头之后再去打仗,但蒋介石却对他们的诉求充耳不闻,他觉得国联能够劝退日军,自己也能省下一大笔饷银。
但日军却是个无耻的存在,他们直接脱离了国联,随后兵分三路对热河展开进攻,三条路线均顺利进行,最先逃离的是张作相,随后便是汤玉麟。
而最后前来支援的孙殿英带着三万人马在城中与日军苦战七天七夜,直到弹药打尽粮食吃光他们也没有投降,最终在情况占据下风的时候,歼敌数百人,这一战也让那个盗墓将军成功扭转了名声。
热河这一战,孙殿英的贡献是最大的,到了最后他都打红了眼,如果不是当地官员的劝说,他的部队有很大可能会全部战死,不管日后如何,单说这个时候的孙殿英确实是有血性的。
热河失守主要的责任人有很多,其中张学良和蒋介石绝对逃不了干系,汤玉麟和张作相还有宋子文他们也是顺势而为的工具人,但最终矛头都对到了汤玉麟身上。
而汤玉麟在这次战争失利之后,接着奔波在其他抗日战场上,最终他也成了抗日名将,不过当年的热河战争也成了他一辈子无法洗刷的痕迹,这个痕迹将伴随他的整个历史。
信息来源:《新编中国抗日战争大辞典》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