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十四军军旗群雕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简称红十四军,是由活动在江苏通海、如皋、泰兴地区的农民武装组建成的军队,是江苏省境内唯一列入中央序列的正规红军武装部队,开辟了通海如泰革命根据地。军长何昆,政治委员李超时(何昆牺牲后兼任军长),参谋长薛衡竞,政治部主任余乃诚。组建时下辖两个支队,共1300余人。在敌强我弱的困难条件下,红十四军发展到2000人,发展赤卫队数万人,7 个多月驰骋苏中 8 县,历经大小战斗近百次,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县、乡苏维埃政权,中心根据地发展到 120 平方公里,被列为全国15个红军游击区之一,载入中国革命史册。



中共通海特委书记李超时和刘瑞龙

1928 年至 1929 年间,经过如泰农民暴动(“五一农民暴动”)的洗礼,通海如泰地区的红军游击队伍迅速发展壮大,分别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江苏第一大队和如泰工农红军。

1929年11月,中国共产党江苏省第二次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会议期间,通海如泰地区党的负责人李超时等汇报了通、海、如、泰地区斗争情况,中央军委书记周恩来,江苏省委书记李维汉,省委常委李富春,省委候补常委、农委书记陈云和省委书记李硕勋等听取了汇报。会后,中央军委同意江苏省委建议,决定在苏北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主要由通海、如泰地区红军游击队改编合并而成。

1930年1月20日,江苏省委同日发出《关于建立和扩大红军工作给各地党部的通知》《江苏省委给泰兴、如皋两县同志指示信》,促进了如泰红军、通海红军的思想建设与组织建设,为红十四军正式建军打下基础。

1930年2月,中央军委任命何昆为十四军军长。红十四军军部由军长何昆、政治委员董畏民(后由通海特委书记李超时担任)、参谋长薛衡竞、政治部主任余乃诚组成,徐德、黄火青分别为如泰边境和通海边境军事特派员。



1930年2月13日,江苏省委调派何昆、余乃诚、张爱萍、何扬、宋奇等红十四军领导干部,在如皋籍干部周方护送下前往如皋筹建红十四军。

1930年2月14日,何昆等人到达如皋西乡东燕庄,与通海特委及如皋、泰兴县委和红军游击队领导人薛衡竞、黎昌圣、于咸等人会合,并立即着手有关筹建事项。新建立的红十四军下设两个支队,编入序列共1300多人。原通海地区的红军游击队编为第一支队,刘廷杰任支队长,俞金秀任政委;原如泰方面的红军游击队编为第二支队,何昆兼任支队长,黎昌圣为政治部主任。

1930年2月24日,国民党通、如、泰、泰、靖5县“剿共”总指挥李长江至如皋西乡实行所谓第一期“剿共”,红十四军采取了回避战略,敌人无功而返。

1930年3月2日,红十四军在如皋西乡公布《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十大政纲》,正式打出红十四军旗号。

1930年3月下旬,何昆率领红军首战靖江县长安市。午夜,战斗打响,敌人从梦中惊醒连衣服也没穿就逃了。红军缴获一批枪支弹药,并将据点及几家大地主家的财物、粮食分给贫苦农民,天色末明,红军迅即转移。

1930年3月19日,驻季家市国民党保安旅1个中队70多人,在中队长杜俊生带领下投奔红军。



何昆军长使用过的行军床

1930年3月24日凌晨3时,红军突袭如皋西乡大地主集中的卢家庄,战士如潮水般涌进庄内。这一仗全歼敌人60余名,擒获卢松庭、卢雨轩、卢祝山等 7 个恶霸,就地镇压。

1930年4月3日,通海特委和红十四军军部在如皋西南乡贲家巷召开建军大会。通海特委委员张辛宣布:“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正式成立!”并宣布了负责干部名单,红十四军军长何昆宣读了《告工农及一切劳苦群众书》,大会最后还举行了阅兵式。

1930年4月9日,李长江率省警察总队第二次进驻如皋城指挥“清剿”红十四军。红十四军避其锋芒,进驻到卢港以北靠夏堡很近的新区迮家庄,军部驻迮家庄小学。

1930年4月15日,国民党保卫团一部20余人起义,投奔红军。

1930年4月16日,何昆率领红十四军分成三路进攻重要战略据点如皋老户庄,可是,敌人的机枪疯狂扫射,封锁了通道,吴窑的县警察队从背后袭来。何昆果敢地登上二大队长张爱萍的肩膀,倚着草堆,用机枪猛扫敌人,不幸左胸中弹,鲜血直流,还大声呼喊“: 冲啊,一定要攻下老户庄……”红军腹背受敌,只得撤出战斗。何昆被战士们抬至横埭时,因流血过多,壮烈牺牲,年仅32岁。



何昆牺牲前登上张爱萍肩膀用机枪扫射敌人

1930年4月24日,红十四军在泰兴横垛乡西刘桥附近,与国民党省保安三旅以及黄桥、蒋垛等地数倍于我军的敌人血战一整天。入夜,红军子弹消耗殆尽,军参谋长薛衡竟果断下令红军撤向古溪以南,自己带一个班阻击。他们埋伏在里官垛河北一个凹塘里,集中机、步枪火力,对着冲上来的敌人猛烈射击,使红军主力安全转移。战斗中,薛衡竟不幸身负重伤,壮烈牺牲。

1930年5月,省委任命通海特委书记李超时为十四军军长兼前委书记、政委。

1930年5月18日,红军和赤卫队1000多人奇袭余东市。20日,红十四军二师发动震动南通全县的汤家苴战斗。

1930年6月,省委委派黄火青、张世杰分别到一、二支队担任领导工作。李超时和黄火青、张世杰及原政治部主任余乃诚,重新组建军部,并将红十四军改编为军、师、团、营、连建制。活动在通海地区的一支队改编为第二师,活动在如泰地区的二支队改编为第一师。一师师长张世杰,政委黎昌圣。二师师长秦超。经过整顿,红十四军的战斗力得到提高。

1930年6月11日,红十四军一师和赤卫队共1000多人围攻石庄,击垮唐东如部。23日,红十四军一师攻打如泰边境的迥家垛和黄柯庄的据点。

1930年6月14日,驻黄桥的“剿共总指挥部”对红十四军第一师活动中心发动所谓“八路围剿”,红十四军一师师长张世杰指挥600多名红军战士,采取集中优势兵力,攻敌一点的战术,在六甲桥、龙游河西伏击敌先头部队。激战3小 时,打死打伤国民党军100多人,缴获枪支70多支、子弹千余发。这一仗创造了红十四军在平原地带、在全局处于劣势的条件下,讲究战术、变全局的劣势为局部优势的克敌制胜的范例。



红十四军用过的木炮

1930年6月25日,李长江等邀功心切,策动“八路围剿”,红十四军一师于六甲桥诱敌深入,伏击消灭先头部队,后续各路国民党军队摸不清红军虚实,未敢轻举妄动,均撤回原防,围剿“瓦解”。

1930年7月,通海特委改组,刘瑞龙接任书记,李超时调红十四军任军长兼前委书记、政治委员。同时中央军委派徐德任红十四军军事特派员。

由于党内“左”倾错误路线影响,特委对红十四军提出了“准备会攻南通,截断长江,进攻上海、南京”等力不胜任的战斗任务,致使红十四军在敌人强大兵力集结的不利条件下,多次进行缺乏准备的进攻,遭到重大损失。

通海方面,俞海清、唐楚云、陈国藩、仇建忠、姜金德、陈宗恒、冯步洲等相继壮烈牺牲。

1930年8月3日,如泰方面红军进攻黄桥,发动“八三黄桥暴动”,配合作战的武装农民约有四五万人,因内奸出卖暴动最终失利,伤亡很大。

1930年8月20日,国民党江苏省政府在南通召开通、海、如、泰、泰、靖6县县长联席会议,讨论协剿红十四军。红十四军主力由中心区开往镇涛,只留教导队在中心区域。

1930年8月25日,红十四军开至镇涛,并攻克敌据点李三圩。



1930年8月30日,军事特派员徐德因后方发生李吉庚叛变事件,通知东进镇涛的红军全部开回中心区镇压反动派。31日,徐德主持召开如泰两县负责人会,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由张世杰、王益之负责,带领二团去泰兴,一路由李超时负责,领导三团、教导队和在镇涛的第三连,留如皋西乡,以扩大红军宣传和镇压反动派。

1930年9月3日,李超时带领三团、教导队及驻镇涛的第三连开到如皋西乡陈庄。7日,派去泰兴的张世杰等3人赶至镇涛,报告泰兴一路不得已仍撤回如皋。在此情况下,特委和军部部分负责人召开会议,决定将部队分散活动,分为四个游击队,只用短枪。第一、二、三游击队均开往泰兴,分三区驻扎,一驻东溪乡,一驻黄桥附近,一驻西港。第四游击队驻如皋西乡和镇涛。

1930年9月9日,第四游击队在田家铺召开群众大会时遭到敌李长江部袭击,敌众我寡,损失很大,被迫退至长江边隐藏活动。另外三支游击队在泰兴赵杜庄、黄家溪、陈家堡、陈家庄、任家庄等地,三天七战,均因力量悬殊而失利。后准备回师与第四游击队会合,由于当时如皋境内敌人重兵把守,不得已又重回泰兴。

1930年9月国民党重兵移至镇涛地区,并严密封锁镇涛区,形势严峻,中央军委和江苏总行委决定红十四军暂时停止活动。

1930年10月,李超时、刘瑞龙、曹斌、余乃诚等奉命回沪。红十四军的中下级干部由江苏总行委组织船只至如泰江边接送去上海,其余同志就地疏散。留在镇涛活动的红军游击队由于咸指挥,把枪埋到田家铺空处,人员分散隐蔽或撤退。在泰兴境内的红军游击队则集中至卢家堡,由刁春仁等安排埋枪,人员每人发给十块银元后解散。活动在如泰等地区达七个月之久的红十四军一师宣告解散。与此同时,活动在通海地区的红十四军二师也遭受失败。



红十四军纪念馆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十四军在通、如、泰等江海大地上掀起血与火的红色革命风暴,虽然最后失败了、没有参加两万五千里长征,但它也是一部红色的播种机,在江海大地上播下了武装斗争的火种,在一定程度上延滞了国民党对中央苏区根据地的大规模围剿行动,并为后来新四军东进和苏中七战七捷打下坚实基础,对中国革命战争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红十四军还走出了张爱萍、刘瑞龙、黄火青三位高级领导干部(张爱萍,曾任国务院原副总理,原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等职;刘瑞龙,曾任农业部常务副部长兼党组副书记等职;黄火青,曾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党组书记等职),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其铸就的精神丰碑永远屹立在人民心中,特别是何昆、李超时、薛衡竟等红十四军领导人冲锋在前、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革命者前赴后继、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上攻营拔寨,夺取新的胜利。



红十四军组建纪念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