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编辑|t

引言

重庆谈判那43天,蒋介石一晚上变三次脸!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飞抵重庆。蒋介石亲自迎接,笑容满面,仿佛多年未见的老友。然而,在他自己的日记里,这位委员长的态度却像坐过山车一样,从“好好招待”到“直接扣人”,再到“算了算了,让他走吧”,来回折腾了三次!

到底是什么,让蒋介石最终放走毛泽东?



扣还是不扣?蒋介石的天人交战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乘坐美军专机抵达重庆,这场国共两党的谈判正式拉开帷幕。国民党当局对这次谈判表现出了极大的重视,蒋介石甚至在自己位于重庆的官邸山洞林园设宴款待毛泽东,以表示诚意。

然而,在他的日记里,这位国民党最高统帅的真实想法,却远没有表面那么友好。

蒋介石对毛泽东的态度,在这43天的谈判中经历了三次戏剧性的转变。

一开始,他试图用温和的手段来劝说毛泽东,希望能够用政治手段化解国共矛盾,让共产党接受国民党的统一领导。毛泽东到重庆后,国共代表就军队改编、政权安排等问题展开谈判。

蒋介石愿意让步的部分包括:承认中共领导的解放区政府、同意政治改革,但涉及军队编制问题时,他的态度变得强硬。



抗战胜利后,全国军队总编制大约100个师,中共希望能够保留48个师,这个数字在蒋介石看来,完全是“狮子大开口”。

他在日记里愤愤不平地写道:“至多只能给12个师,后来考虑到局势紧张,让步至20个,但中共仍不答应。”不仅如此,中共方面还提出要在北方五省(包括山西、陕西等地)拥有控制权,并在天津、上海等主要城市安排中共党员担任副市长。

面对这样的谈判条件,蒋介石开始思考一个更极端的选项——干脆扣押毛泽东,将其交由法庭审判!他甚至已经开始列举所谓的“罪状”,准备在谈判失败后,直接让毛泽东“依法处理”。他在日记中写道:“如果不拘留毛泽东,不加以审判,我如何向先烈交代?”



然而,真正让蒋介石犹豫的,是国际局势的复杂性。当时,重庆谈判不仅仅是国共双方的博弈,美国和苏联也在背后暗自观察。

蒋介石心里很清楚,美国的驻华大使赫尔利亲自陪同毛泽东来重庆,并且公开承诺美方对毛泽东的安全负责。如果他真的扣押毛泽东,美国一定不会答应,甚至可能对国民政府的合法性产生质疑。

更重要的是,苏联的态度更加难以预测。当时,苏军仍然驻扎在东北,如果蒋介石贸然扣押毛泽东,苏联可能会以此为借口拒绝归还东北,甚至直接出兵新疆。这种情况,对国民党政府来说,是绝对无法接受的。



蒋介石的心态,从最初的“强硬镇压”,到“权衡利弊”,最终开始向“放人”倾斜。这场谈判,不仅是国共两党的较量,更是他内心的天人交战。

并且但是共产党拥有自己的军队,谈判期间发生的上党战役,更是让老蒋感受到了威胁,如果他敢撕破脸,必然会直接爆发内战。他还得等。

毛泽东安然无恙,蒋介石更加焦虑

谈判开始后,毛泽东的表现,完全出乎蒋介石的意料。在重庆,毛泽东不仅仅是一个谈判代表,更像是一个明星。他在各大社交场合妙语连珠,频繁会见民主人士,甚至在重庆报纸上刊登了自己的诗作《沁园春·雪》,直接引起了一阵文化热潮。

他用这种方式,彻底打破了国民党长期以来对他的妖魔化宣传,让重庆的舆论氛围完全倒向中共一边。



与此同时,中共在战场上的表现,也让蒋介石寝食难安。抗战胜利后,中共的军队已经发展到180万,民兵更是多达220万,不仅在华北地区站稳了脚跟,还开始向东北进军。

相比之下,国民党虽然有350万正规军,但主力部队仍然偏居西南,对全国的控制力远不如想象中牢固。

蒋介石的焦虑,在他的日记里展露无遗。他写道:“毛泽东此番来渝,实则意在争取国际支持,并非真正谋求和平。”

但他仍然对自己有信心,他认为:“我料定毛不能成事,他终究逃不出我的‘一捂’。”这个“一捂”,意味着他依然相信通过军事手段可以最终解决中共问题。



然而,他并不知道的是,毛泽东早已做足了准备。在赴重庆之前,毛泽东就曾对刘伯承、邓小平等人说:“你们在战场上打得越好,我在重庆就越安全。”

他甚至还安排陈云、彭真等人在延安负责中共的日常领导工作,以防自己被扣押后,中共中央还能正常运转。

面对这样的局面,蒋介石即便再焦虑,也已经没有太多选择。他最终决定,不如做个“顺水人情”,用“授勋礼送”的方式,让毛泽东体面地离开重庆。



送走毛泽东,蒋介石的“噩梦”才刚刚开始

1945年10月11日,重庆谈判正式结束。虽然双方签署了《双十协定》,但这份协议既没有解决中共军队的去留问题,也没有真正落实民主改革。国民党一边谈判,一边秘密调动军队,试图通过武力手段继续扩张势力。

毛泽东对此看得一清二楚,他在返回延安前,对中共代表团说:“协议归协议,我们该做的事情还是要继续做。”

蒋介石最终决定放毛泽东离开,并不是因为他真的希望和平,而是他认为通过战争可以彻底解决共产党问题。在日记中,他写道:“毛泽东终究不会逃出我的掌心,日后自有定夺。”

他依然相信,国民党拥有350万军队,可以轻松剿灭共产党。于是,他制定了未来的作战计划,准备通过军事行动彻底消灭中共势力。



但现实却给了他一记重拳。在接下来的三年里,中共军队在各大战场上节节胜利,最终形成了对国民党的全面围剿。1949年,蒋介石黯然败退台湾,他的“捂”最终没能捂住历史的潮流。

重庆谈判,表面上是一次“和平谈判”,但它真正决定的,是国共双方未来的战争格局。毛泽东安全返回延安后,中共的军事力量和政治影响力达到了新的高度,而蒋介石则一步步走向失败。

蒋介石在晚年的日记中,曾无数次反思自己的错误,但重庆谈判的这次放行,早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节点。



他当年在日记里写道:“我放走了毛泽东,到底是对,还是错?”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答案,已经不再重要了。

参考资料:

半月谈网-重庆谈判时蒋介石为什么放走了毛泽东

中新网-蒋介石想趁重庆谈判扣押毛泽东 为何最终放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