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初,国军正规部队基本上退出大陆,表面上大规模武装行已经停止,完全可以全付身心投入新中国的建设,但是,一些地方依然是匪患肆虐,尤以西南为甚,我们单一说四川,盘踞在各地的土匪在匪特的游走下,开始秘密串联,这些土匪头子伙同国民党特务,上蹿下跳,游走于川西周边各个县,给老百姓的生活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
更令人发指的是,当年的2月5日,在成都的东北方向一个名叫龙潭寺的地方,一伙武装土匪惨害我军一名路过的高级将领,使其壮烈牺牲。朱向离,山西平遥人,读书期间就加入先进组织,曾任察哈尔抗日同盟军警备司令部政治部特务科长、16师政治部副科长、八路军129师386旅团干事等职,是129师走出来的骨干,抗战时期,他曾参加太岳军区的建设,一度担任太岳军区情报处处长,对太岳乃至华北地区的对敌斗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解放战争期间,朱向离先后任军区政治部敌工部副部长,八纵政治部敌工部长,六十军敌工部长,随部转战晋南、晋中、进军陕南,参加了运城、临汾、晋中、太原、扶眉诸战役,做了大量瓦解敌军的工作,后调任178师任政治部主任,投入西南战役,他从渭水之滨出发,越秦岭、渡栈道人川西平原,爬山涉水,追歼逃敌,因其丰富的统战工作经验,被派往国军起义部队第三兵团担任军事总代表,负责改造整编起义部队的工作,对胜利完成进军大西南的任务,起了积极的作用,真正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由于他工作出色,军委总部任命他为驻外武官,为感念组织的信任,一定不辱使命,他当即动身准备快马加鞭前往首都北京报到,在一个骑兵班的护送下,途经龙潭寺管辖的院山寺脚,突遭一投土匪伏击,全体壮烈牺牲。朱向离时年38岁,壮志未酬,英年早陨!蜀中人民在其殉难处附近我县木兰乡十里店建起了烈士陵园,竖起了一块高大的纪念碑,上书:朱向离将军纪念碑。寄托为建立新中国而英勇牺牲的朱向离等先烈们的怀念与哀思!虽然他并没有正式授予将军,但表达了人民和战友们,对他在战争年代立下功勋的认可和授予高级军衔的期望。
这一带土匪对我军高级干部的残暴,的确令人触目惊心。可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这帮串联的土匪自恃人多势众,竟然敢大着胆子进攻县城,屠杀了更多的革命群众以及干部。
紧接着的这些日子,周边大邑、邛崃、新津、蒲江等地匪首,并趁着我军兵力不足的情况下,率先发起对大邑县县城的进攻,因党政干部初到县、驻城部队人少力薄,匪徒最终攻克了大邑县城,杀害我军政干部五十余名。邛崃县土匪也发起暴乱,他趁着县城守备空虚,控制了全县47个乡镇,然后率部猛攻县城,当时城内只有解放军指战员200余名,经顽强血战七天七夜后,最终等来了援军。灌县(今都江堰市)几个乡均遭到劫掠。
特别严重的是1950年2月2月11日,土匪头目竟然裹挟上万不明真相的群众,加上夹杂着的土匪,有男的、女的、老的、少的,衣着五花八门,武器杂七杂八,有枪、土炮、火铳、大刀、梭标、斧头、菜刀、棍棒,从四面八方涌来,许多人敲着脸盆、锣鼓,吹着唢呐、牛角,一边派人喊标语,挂横幅,四周五六里内,到处都能听到喊杀声,阵势极为吓人地对什邡县发起了进攻,匪徒们进攻了两天两夜死伤无数,我军英勇解放军的镇守下,县城依然稳如泰山。
这一带土匪四处劫掠武器弹药以及粮食,各地匪患严重,我高层领导人称“剿匪已成为西南全面的中心任务,不剿灭土匪,一切均无从着手。”同时,客观地分析这里为何会匪患如此严重:一是国民党残余势力的支持,在败退时,不仅训练特务、拉拢土匪,还承诺给予这些武装力量正规官职,从而笼络了大量土匪和地方武装。这些武装力量在西南地区频繁活动,制造暴乱,严重威胁新生政权。
二是老蒋高度重视所谓“游击骨干训练”核心是利用这一带复杂的地形和社会结构,建立一支能够长期对抗我军的游击力量。这些秘密训练营。这些训练营的学员构成十分特殊,既有当地的地痞流氓,也有土匪头目,还包括了一些地方武装首领。训练内容也别具一格,将正规军事训练与游击战术相结合。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训练营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教学方法。加入了适合山地作战的特殊内容。学员们不仅要学习武器使用和战术配合,还要熟悉山地生存技能和群众工作方法。
三是给予高官厚禄,官帽满天飞,这些训练营培养出了大量"专业化"的武装骨干。这些人回到各自地盘后,利用所学的军事知识改造和扩充了原有的帮派组织。通过这种方式,西南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组织严密的地下武装网络。这些经过培训的土匪武装与传统土匪有着本质区别。他们不再是单纯的劫掠集团,而是具备了准军事组织的特征。他们能够使用无线电进行通讯联络,掌握了现代化武器的使用方法,甚至建立起了自己的情报网络。
最最重要的一点,任命了一名最为著名的土匪头目作为负责人和总指挥,那便是今天我们要着重介绍的“西南游击队第二路绥靖中将司令”,给予了她在这一带的军事指挥权,其名字叫赵洪文国。
说起赵洪文国,那可是名声不小。在今天的四川华蓥山景区,这里以苍翠茂密的山林为环境基调,以秀丽的喀斯特石林、溶洞为典型的景观代表,秀峰怪石、天坑溶洞、茂林修竹、佛教文化,还有一座以她为原型的雕像,一位英姿飒爽女子,腰裙揣着两支盒子炮,眼睛注视前前方,右手揣着枪柄,似乎随时要拔出来发射,上面的文字虽然是写着此形象是以小说《红岩》中的双枪老太婆艺术形象,但其实讲述的正是前半生是抗战英雄,但到了晚年集结匪患,为祸乡里,荼毒百姓,比当时的日寇好不到哪里去,彻底站在人民的对立面,英雄与败类的交织,忠诚与背叛的抉择的赵洪文国。
赵洪文国,原名洪文国,生于1881年,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哨子河乡红旗沟人。19岁那年,洪文国嫁给了满人赵玉堂为妻,据说他家是爱新觉罗皇室的一支旁系分支,作为这样的出身,这样的家庭背景,在村子里可以算是非法富裕,有田有地有房产,封建社会有些地方遵从传统,要求女子冠夫姓,于是,她的名字前多了一个“赵”字,当地百姓多称呼她为赵老太太,那时一家也过上了平静而安逸的生活。
不过,这种美好生活自从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由于日军的凶残和横征暴殓,东北人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民不聊生,不愿做亡国奴人民纷纷揭竽而起进行反抗,一时东北大地涌现出无数义勇军,1932年春,赵洪文国在大学读书的的二儿子赵侗,也和一帮年轻学生回到家乡组织抗日义勇军,取名叫“少年铁血军”。这支队伍提出的口号是“日本侵略者,最贪婪残暴,乃中国之仇,东北之世仇。日寇存在一天,中国人便一天不得安宁。日本军人无一不主张侵,略中国者,吾等为争取生存计,为中国民族复兴计,每次俘虏之日本人,完全杀死。如此,始足以稍解东北民众之仇恨,略吐中国人心中之愤气”。在经激励下打了不少的胜仗。
少年铁血军崛起,激起了日军的极端仇视,当日军探知赵家为少年铁血军的聚集地,于是派兵前往赵家,将赵家攒了几十年的十几间房屋和家产一把火给烧得精光,赵洪文国侥幸从大火中逃出来,倔强的她买了印刷机组织学生们印刷了大量抗日宣传纸,前往附近几个县城,将这些宣传纸张到处张贴。她的这些举动让日军恼羞成怒,日军有一次前往赵家,这次赵洪文国没有上次那么幸运,一家六口以及三百多名村民都被抓了日军的大牢中。抓到大牢后日军软硬兼施,但是依然没有办法让赵洪文国开口,最后决定将赵洪文国处死。幸而临刑前赵洪文国抓住机会,机智配合铁血军的行动逃出监狱,这才免于灾难。当然,那些被株连的乡亲们也被铁血军救了出来。
出狱后的赵洪文国,怀着对侵略者的刻骨仇恨,决定逃离家乡,并带领儿媳、女儿潜往北平,在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中继续从事抗日救亡活动。1937年,赵洪文国通过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筹集到大量军火,并带人将军火押运到华北国民抗日军驻地,得到了大家的热烈欢迎。北平沦陷之后,她又潜往汉口,多次参加群众及各界人士集会,发表讲演宣传抗日救亡,并动员200多人到华北参加国民抗日军。她自己毅然决然地卖掉家业,支持儿子成立华北国民抗日军,她亲自上阵,与日军周旋,用游击战术牵制敌人。
这位年逾花甲的老太太,在抗日战场上为军队筹集军火,购买枪支弹药、组织干部们开展军事会议、收集敌军情报等工作。回忆这段过往时,有一位将士曾经回忆说:“每当铁血军需要枪支弹药,赵老太太就会在小心地在城郊附近购买那些散兵丢弃的子弹。那时游击队的根据地建立在妙峰山下的北安河村,每次来回,都得走40多里地。但是赵老太太却根本不会提自己有多辛苦,只是一个劲地亲自来回奔走着。受她的精神影响,村中还有其他3位老太太也自发与她一同背着子弹,拖着沉重的步伐,来去运送军火,她的行为可以说影响了不少的人。
这一阶段,赵洪文国一直为抗日奔走,所到之处,她广泛动员邻里乡亲,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支援抗战。并极力主张以巧打妙打的方式打击侵略者,在上山打游击的过程中,她的腰裙下,始终揣着两支盒子炮,有人传言她贵胄之女,去金钗旗袍,身着粗布,绾发为节,放开小脚,打上绑腿,手持双枪,百发百中。也许是当年她上了年纪,毕竟部队中60多岁的老太太根本没有,一开始部队里许多人对她都持怀疑态度,认为无非是出于宣传的需要。
不过,有一次接到情报称日军出来“扫荡”,部队赶紧行动在一个险要的隘口设伏打击敌人,一切布置妥当,一队日军果然来了,远处山谷里突然间马蹄声起,卷起阵阵黄尘。“是日本哨兵!”人群中传来惊呼。众人细眼观瞧,只见前面不远处有一队全副武装的日兵,正骑马奔来,大家纷纷握紧手里的武器,额头上的汗珠一颗颗渗了出来。就在这时,赵洪文国拍马向前,二话不说,两手掏出盒子炮瞄准对面就是几枪,双手开枪只见几个日军应声栽倒,剩余的发现碰到如此神枪手,见势不妙,掉转马头仓皇而逃。
双手打枪,短短几秒发射多发子弹,且弹无虚发,撩倒数名日军,让在场的战士们目瞪口呆,经此一役,赵洪文国“双枪老太婆”的名号不胫而走,所以抗日根据地的民众见部队中有如此英豪,当地百姓纷纷响应,纷纷加入其队伍,赵洪文国的抗日武装也越来越大,很快所部达到上万之众。当时八路军总指挥和副总指挥还给赵洪文国、赵侗母子写信,希望可以将这支队伍可以加入八路军,后来这支队伍被改编成晋察冀第五支队赵侗被任命为司令员,赵洪文国则被任命为参谋长。
这支部队参加八路军后,在赵洪文国、赵侗母子率领下,立下了一系列战功,曾北上向平汉出击,袭击敌占区平汉铁路正定火车站、长寿火车站和行唐县城,随后参加保卫阜平的战斗,阻击进犯的日伪军,粉碎了敌人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中心“讨伐”的计划,在涞源伏击敌人,歼日军300余人,击落敌机一架,攻克平北重镇昌平,游击战打得非常出色,尤其是青杠岭一战,身为军队高将领的赵洪文国亲自上阵,凭借一手双枪技术,以伤亡27人为代价,一举击毙了日军分队长三浦和等33人,伤俘伪军警察22人,为此役全面的胜利做出卓越贡献。
或许是她这样的人物太过特殊,《大公报》还专门报道了她的此番事迹,随后,美国《纽约时报》以及日本本地报社也相继刊登了与之有关的新闻。在诸位媒体人的追捧下,赵洪文国的消息传遍世界,由于她总是持双枪作战,人们便开始尊称她为“双枪老太婆”。从此,赵洪文国“双枪老太婆”的名号在江湖上传得越来越广,一时响彻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她的战功越来越多,性格也悄悄地发生了很大变化,她觉得应该到处去组织募捐军费。
于是,这一年赵洪文国南下至香港以及广州,宣传抗日以及组织募捐活动,她的到来,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欢迎以及推崇。对此,黄定慧回忆称,她曾跑到赵洪文国住所拜访过老太太,接着一连几天陪同老人参与妇女团体、救亡团体等爱国集团组织的演讲活动,演讲中,老人操着一口东北话,香港人和广州人都听不懂,每到这时,黄定慧就会将其翻译成粤语,让在座众人明白她的意思。老人接受采访时,黄定慧也会帮她回复媒体提问。她的这一行果然收获满满,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聆听了她亲口介绍的抗战事迹后,还专门写下了一首在当时广为流传的打油诗《赵老太太》:东洋出妖怪,中国出老太。老太捉妖怪,妖怪都吓坏!说起赵老太,谁个不崇拜?要想中国好,学学赵老太!……
此时的赵洪文国到处演讲,自己曾经说“我本是一个没有知识的老太太,没有多大能力,不过是我在游击队里以我的热忱去感化我的弟兄们、同志们。我跟他们一样的生活,一样的工作。我爱护他们,帮助他们,所以,他们即与我热忱地打成一片了,而且是很真诚的接合。因此,一切困难艰苦,没有丝毫的怨言,没有丝毫的变乱,反而工作得起劲。”从上述记载我们也可以看出,赵洪文国的领导能力还是很强的,她非常善于和队员打成一片,从而笼络人心。
由于赵洪文国到处演讲加上媒体的喧染,加上她的确有发展队伍的能力,老蒋为笼络人心,邀请赵洪文国前往重庆,并合影留念,与她义结金兰,亲笔给她书写“游击队之母”的条幅,将她的事迹编进童子军教材,为此,“双枪老太婆”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
针对这件事情,《聂荣臻元帅回忆录》有一段描述:赵侗这个人很狂妄,一直想脱离我们,要独树一帜。他和国民党的关系拉得紧,他的妈妈在重庆。在那里替他吹牛,国民党的报纸也吹捧他,吹他的妈妈是“游击队之母”。这支队伍他也统不起来,经常来军区扯皮。我多次做赵侗的工作,还对这支部队讲过话。但是,赵侗总有二心。五支队的一个大队曾集体潜逃,那个大队长经过我们做工作,表现还不错,想把队伍拉回来。逃跑的队伍到了平绥路附近,这个大队长去追赶,结果被他们打死了。赵侗本人后来也带了十来个人逃跑,后来跑到重庆。”老蒋见赵侗投奔,大喜过望,于是便大肆吹嘘赵侗,并委任后者为“国民抗日军”总司令,授予他少将军衔,还为其准备了电台、密码和特工。
然而,抗日战争全面胜利之后,侵略者的枪林弹雨未能击垮的赵洪文国,老蒋的糖衣炮弹却让她迷失了方向,1949年末,面对国民党败局已定,老蒋任命她为"西南救国军第2路绥靖总司令"。当时的西南地区是国民党的最后据点之一,希她望依托这里的复杂地形组织最后的抵抗。赵洪文国所率领的土匪数千人之众,都是由她的儿子赵忠、女儿赵理勇和女婿李远超等直系亲属组成,他们占山为王,妄想依仗龙门山脉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在此期间,赵洪文国勾结其他土匪威胁群众,故意给云西起义部队124师制造混乱,还反复策反起义部队302师以增强自身实力。
当上中将司令官赵洪文国重新整编部队,将其改组为游击队形式。她利用多年在东北的游击战经验,在川西北山区建立了多个武装据点。将部队分散到各个山区,采取打游击的方式对抗我军,部队逐渐由正规军演变成了武装土匪。四川境内四处流窜,打家劫舍,在川西北地区制造了多起暴力事件。期间我军以她是曾经的抗日英雄的份上,规劝她识别清浊,争取她悬崖勒马,回到人民行列,她非但不听,还在在成都北部山区,烧杀抢掠,犯下累累罪行,上文所介绍那些恶劣行径全部是她一手策划的。
尤其是在三河乡的三圣宫举行了所谓的“聚义大会”,71岁的赵老太喊出来“迎蒋总统回成都,给大家封官晋爵”的口号,一时间群魔乱舞,附近赶来的一些匪首纷纷投其门下。赵老太让儿子女婿捧着蒋介石的委任状,对鼠窜而来的匪首们封官许愿,纠结的乌合之众达万数,还对抓住的我军下乡征粮的干部、战士们进行虐杀,还可耻地称为“祭旗”,由一名抗日英雄到挥舞着屠刀的刽子手,差距何其大呀!
随后,攻打什邡县城过程中,赵洪文国披挂上阵,手持双枪,乘坐着专门给她做的滑杆,指挥着数万土匪向县进发。此时的赵老太想必是志得意满的,因为她从来没有指挥过这么多人的战斗,想必她也认为靠着自己的影响力可以将解放军赶出四川,甚至复兴民国,但是她还是想多了。匪徒们进攻了两天两夜死伤无数,但县城还是稳如泰山。狡猾的赵老太改变了策略,她一边派人喊标语,挂横幅来瓦解解放军的军心,一边派出了心腹秘密挖掘地道,以达到用炸药毁城的目的。然而,随着天降大雨,挖的地道塌方死了几个人,再也没人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了,她的地道战最终化为了泡影。
此时,赵洪文国看着溃兵,无奈地摆手说:“撤退吧!”她率残匪流窜到绵竹县大石坝白庙场外七八里的一个小山村一带妄图东山再起,这天深夜,我军对其老巢发动“猛虎掏心”的战术,一举将赵匪歼灭。匪首赵洪文国见势不妙,连平素最喜欢坐的滑杆也顾不上坐了,装扮成普通农妇,乘混乱之际逃跑。跑到高桥镇河边余富华家的阁楼上,并威胁其不得声张。尽管如此,最后她在人民的汪洋大海中还是被我军活捉。
被活抓时,赵洪文国虽年已古稀,但依然非常顽固,气焰嚣张,态度恶劣,丝毫没有悔改之意,曾经的抗日女英雄已再难掩盖她的反动劣迹。1950年7月6日,根据上级指示,经过公审之后,赵洪文国被判处死刑,并押至什邡县枪决。从临刑前的一张照片看,赵洪文国依然一脸倔强,牙关紧闭,眼光决绝。从抗日女英雄到血腥女匪首,善恶却在一念间变成了永恒。
纵观赵洪文国的一生,她曾是一位抗日英雄,这期间不仅需要非凡的勇气,更具有过人的胆识。被人尊称为“游击队之母”,完全可以受到后人的无限崇敬。然而,到了晚年,因利益所惑、冲动所累,最终背弃信仰,错付忠心、枉负盛名,尤其是作为战场对手,生死无所谓,但不遵循国际公约,虐杀俘虏所谓,“祭旗”这就不是简单的战争道德而言了,这是人性的沦丧,成为了人民的罪人,这样的人被公审枪决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无论如何来说,赵洪文国都是一个传奇女性,曾经的一代风云人物,巾帼英雄,这是毋庸置疑。同时,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英雄与败类,往往只在一念之差。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人都应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底线,不为利益所动,不为冲动所累,才能成为永恒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