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管善建
今天早上上班出门前,在家浏览“京都闻道阁”平台上新发布的文章。其中有一篇《云阶千叠见人间——登北京北望山有感》,我快速看完后,在留言栏写上了八个字:“有动有静,有思有悟。”留言立即被平台精选。
虽然我只是快速浏览一遍,但其中的一些段落,直入我心,与我同频共振。例如其中有几句:“其实,生活的真谛就在于这些平凡的瞬间,在于我们对生活的热爱与珍惜。就像这些保安、环卫工、退休教授,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生活的意义,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这是作者在上下山的过程中,时常驻足静静观察所见、所思、所悟,正如作者在接下来的一段中所写:“它提醒每个攀登者:真正的登顶,是学会在奔跑中驻足,在破碎处生根,在喧嚣里听见自己心跳的共振。”见到这样的字句,我不假思索,脑海中立即蹦出“有动有静,有思有悟”这八个字。
同样是今天早上在该平台上看到的《倪玉文集(百卷篇)》,我见作者自己在朋友圈也有转发,点赞之外,我在评论区写道:“洋洋洒洒,佳作频频”。
作者在9个月的时间内,仅在“京都闻道阁”平台已发表文章100篇,着实令我佩服。倪玉先生不光原创出品快,数量多,其作品传播量也很广,单是《中国国花园看“景”》一文,2024年阅读量高达58.2万,可见其作品受读者喜欢的程度。
作者游历的地方多,每到一地,都抱着浓厚的参观兴趣,用笔头展示人文历史、逸闻趣事,带领读者“步入佳境”、开阔眼界,增加美的快感和享受。所以,我在评论区所写“洋洋洒洒,佳作频频”这八个字,也是我内心由衷的感叹,以及对作者的钦佩与赞美。
心中有赞美,及时写出来。这是我一年多来看到好文章的一种习惯做法,也被文章的编辑所认可,所以留言时常迅速被精选,让更多的读者读到原文的同时,也可看到我的留言,从而也间接地促使作品的传播。
虽然是随手写出的寥寥数字,但发自内心,无恭维,无套话,无做作,更不存在讨好或逢迎,而是大实话、心里话,而且我的留言是对文而不是对人,因为文章的作者我往往并不认识,从未见面,所以这更显我留言的干净无功利和纯洁无私心。留言发出后,得到好的反馈,我也很高兴,觉得举手之劳,却具有深远的意义。
对于自己深有感触的文章,我不仅写下留言或评论,有时甚至会立即写一篇饱含深情的读后感。例如本周读到杨德振先生所写的《生活有感|搭梯子找钱,是父亲心酸的秘密》,我当夜写成《幸福甜蜜冲不淡记忆深处的苦寒》一文,并很快被编辑所采用,在“京都闻道阁”平台发布。
文章发布后,杨先生也立即进行了转发,并在朋友圈写道:“文友管先生以我的作品为题材,发的一组散文诗,别具一格,韵味悠扬,值得一品。”不知不觉间,形成了文友间的良性互动。
杨先生与我,家乡相距不远,我也是2023年通过读他的文章才与他结识,至今也只见过一次面,但我们互相之间的鼓励和支持却从未间断。他是我网络平台写作的领路人,我也一直心怀感激。我在网络上的第一篇文章《情与缘》,就是经杨先生推荐,在“京都闻道阁”平台发布的。
我经常关注并发表原创作品的平台,还有我家乡的“麻城文学微刊”。读到好的文章,我也会发自内心地给作者予以点赞和鼓励,由衷地写几句欣赏的话语。有时也写读后感,例如我写的《百态人生凝笔端》一文,就是读了发表于该刊的龚增元老师多篇文章后所写。
龚老师是中学退休教师,退休后居乡颐养天年,深爱本乡本土,并笔耕不辍。因为我与他同样出身农村,所以他文中描写的人物、场景、习俗,我都了解,读起来特别亲切。他的描写细致、精准,人物生动、传神,文笔自然、流畅,所以我很喜欢。
在该刊的作者群中,我俩也经常互相鼓励,但至今未曾谋面。龚老师(邻县罗田人)比我年长不少,我视他为“忘年交”。君子之交淡如水,淡淡之中有甜味——这种感觉很好!
心中有赞美,就立即表达出来。好的文章心中有强烈感触,就写成读后感。这对我来讲,已渐渐成为一种习惯。
不光对好文章要不吝啬心中的赞美,对所遇到的一切人和事,也可适时、适地,予以恰如其分的赞美。这,本身也是一种美德。
☆ 本文作者简介:管善建,籍贯湖北麻城。某合资企业管理人员,江门市政协委员。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