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月24日,俄乌战争三周年:血与火的背后,是谁在收割利益?
这场自二战以来欧洲最惨烈的战争,已造成乌克兰人口锐减800万,俄乌双方士兵伤亡超50万人,全球粮食、能源、地缘格局被彻底重塑。
当炮火声渐成“常态”,这场战争的本质愈发清晰:它早已不是俄乌之间的兄弟阋墙,而是一场被大国操弄的“代理人游戏”。
战场僵局:无人机的死亡游戏。
三年过去,俄乌战场从“闪电战”沦为“绞肉机”。双方士兵在无人机监控下面临“拆盲盒式”死亡:乌军士兵祈祷负伤时赶上雨雪天,否则可能被无人机锁定;俄军则用滑翔炸弹将对手“炸得尸骨无存”。
据统计,俄军每月击落超1万架乌军无人机,而乌军60%的装备损毁由无人机造成。
这场“机海战术”背后,是双方军工体系的畸形竞争。乌克兰将无人机生产下放至“家庭作坊”,靠数量堆砌防线;俄罗斯则翻新苏联库存,甚至用摩托车替代装甲车突袭。
战争初期“速胜论”的幻想破灭后,双方只剩下一句:“谁能耗到最后,谁就是赢家。”
幕后交易:资源与利益的博弈。
战场之外,一场更赤裸的掠夺正在上演。美国近期以切断“星链”服务为要挟,逼迫乌克兰签署“稀土换援助”协议,要求乌方交出价值数千亿美元的矿产开采权。
讽刺的是,三年来美国对乌军援仅不到1000亿美元,却通过军火订单回流900亿美元,更以3倍高价向欧洲兜售天然气。
欧洲同样难逃收割。
德国被迫接收百万乌克兰难民,法国因能源短缺爆发游行,而北约军火商却在财报中欢呼:“冲突每延长一天,利润就增长1%。”
连俄专家都发出了愤怒的呐喊:“这场战争没有赢家,只有一群举着火把的纵火者,在灰烬中淘金。”
和平之路:曙光还是幻影?
三周年之际,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再次呼吁停火,但和平进程仍被大国利益绑架。
美俄近期在沙特秘密谈判,讨论用欧洲冻结的3000亿美元俄资产重建乌克兰,却将当事国乌排除在外。
泽连斯基怒斥:“没有人能替乌克兰决定命运!”
特朗普的“24小时停战承诺”沦为笑谈,但其“账单外交”已显露威力:美国要求乌克兰用矿产偿还5000亿美元债务,俄方则暗示可接受“冻结控制区”。
若按此剧本,乌克兰或将沦为“第二个朝鲜半岛”:领土分裂、主权残缺,成为大国博弈的永久缓冲带。
俄乌冲突是一面镜子,照见了21世纪战争的荒诞逻辑:当士兵在前线用血肉对抗钢铁,政客在谈判桌上切割版图,资本则在废墟上狂欢。
三年来,唯一确定的真相是:和平从未如此昂贵,而贪婪从未如此廉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