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编辑|t
引言
100万人一起冲锋,这仗怎么打?面对这种景象,德军的感受大概只有一个字:“疯了!”在库尔斯克会战中,苏军用上了最原始、最暴力、也最让人绝望的战术——人海战术。
一眼望去,地平线上黑压压的一片,像海啸一般滚滚而来,枪炮声淹没了喊杀声,而冲在最前面的人,几乎都没想过自己能活着回来。
德军的“闪电战”遇上了苏军的“铁血洪流”,这场战争,打的不是战术,而是意志——谁能熬到最后,谁就是胜利者。
190万苏军,在这一个战场上,倒下了80万人……
百万大军滚滚而来,德军猝不及防
1943年7月5日凌晨,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在苏联库尔斯克战区发起了一场豪赌。这场豪赌的名字叫“堡垒行动”,赌注是德军东线战场的最后一丝翻盘机会。
希特勒调集了最精锐的装甲部队,总兵力约 90万人,坦克2700辆,飞机2050架,火炮1万门。德军指挥官曼施坦因对这次战役信心满满,认为这次总能让苏军尝尝铁拳的滋味。
然而,德军的情报网络并非铜墙铁壁,苏军早就知道他们要干什么。
早在战前,苏军情报机构就摸清了德军的行动计划,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等苏军名将一合计,决定来个“瓮中捉鳖”:在库尔斯克外围挖了三道防御工事,纵深足足有300公里。
不仅如此,他们还在战场上埋了超过50万颗地雷,其中反坦克地雷占比超过60%。换句话说,德军进攻的是一个“钢铁城堡”,不仅有天罗地网的防线,还有随时等着反击的百万苏军。
7月5日清晨,德军发动总攻,坦克集群轰鸣着冲向苏军阵地,党卫军第二装甲军的“豹”式、“虎”式坦克在炮火掩护下强行突击。德军的进攻手段简单粗暴:以装甲集群冲破苏军战线,然后步兵随后跟进,一口气突破苏军防御。
刚开始,苏军的防线在德军猛烈的炮火轰炸下被炸出一个个缺口,德国的装甲师趁机向前推进,逼近苏军第一道防线。
但问题来了,苏军早有准备。当德军坦克群碾过雷区后,立刻遭到苏军炮火的疯狂覆盖。“喀秋莎”火箭炮狂轰滥炸,把德军前进的路线变成火海。
德军第9集团军的推进速度被大幅度拖慢,装甲部队损失惨重,7月7日,德军才向前推进了不到10公里。而此时,苏军的反击还没正式开始。
7月10日,苏军决定启动最震撼人心的进攻方式——人海战术。地平线上,数十万苏军士兵黑压压地冲向德军阵地,尽管敌人的机枪、迫击炮不断倾泻火力,但第一波倒下的人后面还有第二波、第三波……
德军士兵惊呆了,他们发现自己杀不完这些对手。这是一场消耗战,拼的不是谁战术更高明,而是谁能熬到最后。
杀红眼的冲锋,活着的才能捡枪
库尔斯克战役的第二阶段,苏军的反击正式开始。在人海战术的支撑下,苏军逐步夺回失地,把德军逼回原点。德国装甲部队已经被拖得疲惫不堪,而苏军的人数依然在源源不断地补充。
德军士兵回忆,苏军的进攻队伍里有一个奇特的规律:冲在最前面的士兵几乎人手一支冲锋枪,而后面的人却是赤手空拳的。
这并不是因为苏军不愿意给每个人配枪,而是因为武器供应短缺,后排士兵的任务就是等前面的人倒下后,捡起地上的武器继续冲锋。
第一波冲锋:装备精良,负责撕开德军防线。第二波冲锋:拿起前排倒下士兵的武器,继续前进。第三波冲锋:负责补位,确保战线不断推进。
德军的重机枪打得滚烫,一挺MG42机枪一分钟能打1200发子弹,但苏军冲锋的速度让子弹根本不够用。
德军士兵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惧,他们从未遇到过“杀不完的敌人”,眼看着一个接一个的苏军战士前仆后继地冲向阵地,他们终于撑不住了。
最终的胜利者,是那片红色的浪潮
7月12日,库尔斯克战役的转折点到了。这一天,苏军决定展开大规模反攻,坦克、步兵、火炮、空军全员出动,对德军展开全面碾压式打击。
苏军的装甲部队在普罗霍洛夫卡地区与德军爆发了史上最大规模的坦克战,近3000辆坦克在20平方公里的战场上展开血战。
德军此时已经弹尽粮绝,面对苏军疯狂的反攻,终于顶不住了。7月16日,希特勒下令撤军,库尔斯克战役宣告结束。从此,苏军彻底掌握了东线战场的主动权,德国再也无力发动大规模进攻。
德军总共损失了:30万-36万名士兵(不同统计口径)。15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
1030架飞机。苏军的损失同样惨重:80万-86万名士兵阵亡或受伤。6000-6799辆坦克被摧毁。1700-2200架飞机损失。
库尔斯克战役不是苏军战术上的胜利,而是意志力的胜利。在德军眼里,这场战役的打法毫无章法,但苏军用自己的方式赢下了战争。他们用数量压倒质量,用不屈的精神击溃了德军的钢铁洪流。
100万人一起冲锋,如何阻挡?答案是——你阻挡不了。
参考资料:
百科-库尔斯克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