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Pexels

【编者按】渡过资深人气催眠师徐强老师免费开放10个名额,通过催眠帮助受抽动症患者(详情可见文末及”阅读原文”)。为了帮助大家了解抽动症,以及催眠治疗改善抽动症症状的原理,徐老师写作本文,欢迎了解。

重新认识抽动症:从难到易的康复之路

在医学领域,抽动症常被视为棘手的神经性疾病,治疗过程复杂且漫长。然而从催眠这一独特视角出发,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一面,解决起来或许不那么困难。许多患者在仅仅接受一次催眠干预后,症状便能明显缓解。这并非因为催眠师有超凡的能力,而是源于对症状理解的角度和出发点不同。

医学上,抽动症通常被归类为神经性疾病,治疗多聚焦于神经机制的调节。但从心理学视角来看,抽动症可能只是一种由心理问题引发的躯体症状。在诸多躯体症状中,偏头痛、肚子痛以及心悸胸闷等较为常见,属于相对较轻的表现,而抽动症则更为严重一些。更严重的躯体化症状甚至可能会演变为器质性疾病。比如说肿瘤,越来越多的学者已经达成共识,认为肿瘤是一种心因性疾病。基于此,若我们将抽动症视为一种躯体化症状,运用催眠这种心理治疗方法去干预,往往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甚至经常一两次催眠后便有明显改善。

在深入探讨抽动症之前,想先分享一些我的个人经历,正是这些经历,让我对躯体症状这一现象有了新的认识。

在加入“渡过”之前,我曾与一位国内知名的肿瘤专家共事,在她的团队中为肿瘤患者提供心理干预。正是这位专家让我了解到肿瘤是一种心因性疾病。在那段工作经历中,我常用的方法是通过患者的躯体症状去探寻背后的情绪和创伤,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这段经历让我对躯体和心理之间的紧密联系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其实,我第一次接触抽动症的经历十分特别,当时甚至不知其为何物,却意外地将其解决。

那是我刚学完催眠不久,在社区做公益志愿者,提供义务心理咨询。

某一天,一位50多岁的女士前来寻求帮助,她自我介绍患有抑郁症已经长达十几年了,在诸多症状中,有一种表现格外引人注目——不自觉地骂人,甚至自己都毫无觉察,常常是一边做家务,一边嘴里会无意识的说出骂人的脏话,直到周围有人提醒才察觉自己的行为。当时,我对这种症状并不了解,也根本不知道这个症状叫,便按普通抑郁状态为她进行了催眠。

我们前后进行了三次催眠,前两次并未着重处理她骂人的问题,而是先处理了其他创伤事件,如原生家庭矛盾、亲密关系问题及家族冲突等。直到第三次,才开始着重解决她骂人的问题。 在催眠状态下,她自己说出了问题的根源——是因为心中压抑了过多的委屈和怨恨无法释放,所以才会控制不住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

由于前两次催眠已经释放了她大部分的负面情绪,第三次处理起来相对容易,顺利地将残存的情绪问题疏导后,催眠便结束了。半年后,我再次在社区遇到她,得知她再也没有出现过不自觉骂人的现象了。

这件事情过去许久之后,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和学习的深入,我才知道这种病叫抽动秽语症,是一种在医学界被认为较难治疗的疾病。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宝贵的经历, 当我后来加入“渡过”为群友们进行催眠时,一旦遇到抽动症或其他躯体症状的来访者,便能按照这个思路开展工作,总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抽动症的成因剖析

那么,为何催眠能够有效改善抽动症呢?

这需要从躯体症状的成因说起。我查阅了相关资料,了解到以下一些关于躯体症状成因的解释:

“我们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情绪,若未能得到释放,会在身体内累积,形成紧绷、酸痛等气阻塞现象,进而引发所谓的躯体化症状。若长期得不到妥善解决与释放,还可能演变为内伤、疾病甚至细胞病变。”

“世界心理卫生组织指出,70%以上的人会通过攻击自身身体器官的方式来消化情绪。其中,消化系统、皮肤和性器官是受情绪影响最为严重的部位。”

“美国著名的精神神经免疫学家甘蒂丝·柏特(Candice Pert)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她发现,情绪相关的分子不仅存在于大脑中,还广泛分布于人体全身。这一发现让我们明白,情绪实际上是储存在身体各处的。”

通过这些论述,我们可以清晰的认识到:情绪是可以通过某种形式压抑在我们的身体里的。 理解了这个问题,再来看抽动症成因,它刚一开始出现的时候,也许并不是像传统医学认为的那样是神经递质的异常,而只不过是负面情绪积压过多,无法正常释放造成的。若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形容,就如同烧开水时,水壶中的蒸汽因无法排出,就会顶着壶盖不停跳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身体本身具备释放情绪的功能,躯体化甚至可以看作是一种防御机制,用来处理无法释放的情绪。然而,当情绪过于强烈,超出了身体的正常承受范围,无法顺利释放时,便会转而攻击身体自身。在前面提到的抽动症案例中,患者已经明确告知我们成因——自己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长期压抑了过多的怨恨情绪无法释放。

其实,这种身体释放情绪的现象,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过体验。当人处于极度恐惧或愤怒时,身体往往会不受控制地哆嗦、发抖;再比如,当人感到焦虑时,许多人会出现抖腿、咬指甲、挠头等小动作,这同样也是身体在释放情绪的一种表现。

不同之处在于,普通人的情绪释放是暂时的,强烈情绪过后这些身体状态就会消失,而且也不是经常出现;但对于有躯体化症状的患者,症状发生频率会更高,也会更强烈。抽动症患者更是如此,由于积压的情绪过于严重,始终无法通过正常途径释放,只能借助身体来宣泄,即使在平常状态下,身体也会不断的释放以前压抑的情绪形成抽动,而情绪越强烈,抽动就越明显。

我们再来看看学术上对抽动症成因的解释。《沈渔邨精神病学》这本经典的专业工具书中提到:“抽动症状与心理压力和紧张密切相关。研究证实,应激可诱发具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出现抽动障碍。”尽管书中对抽动症的成因还有其他多种生物学角度的分析,但其它几条往往后面都会跟一句“有待证实”,唯有这一条与情绪相关的成因,是得到明确证实的。

如果能理解抽动症与情绪的紧密联系,认识到它本质上是一种躯体症状,那么运用催眠来改善抽动症就变得简单了。有时只需要一句话:“感受一下你的身体要说什么?帮他说出来!”

曾有一位症状严重的小伙子前来寻求帮助,他一躺在沙发上,身体就会剧烈抽动,用一个不太礼貌的比喻,就像案板上扑腾的鱼,我甚至开玩笑说,都担心他会把沙发震砸坏了。

在引导他进入催眠状态后,我问他:“你的身体想说什么?”他只回答了一个字:“滚!”

就是通过这个简单的“滚”字,找到了开启他心灵的钥匙,逐渐释放了他压抑在身体中的愤怒情绪。

原来,他早年曾遭受严重的校园霸凌,由于无法解决,又不敢反抗、无人倾诉,这些愤怒的情绪便积压在身体中,最终导致了严重的抽动症状。经过五次催眠治疗,他将压抑的情绪释放出来后,抽动症状基本消失。

催眠,开启心灵之门的钥匙

催眠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技术,又是如何让身体“说话”呢?

简单来说,催眠是一种与潜意识沟通的心理学技术。催眠师通过语言引导,带领患者进入一种潜意识开放的特殊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们的感受能力与平时截然不同,大多数人能够敏锐的感知到身体想要表达的信息,找到身体出现各种状况的原因,甚至能“看到”情绪的样子,包括它的形状、颜色、运动方向甚至温度、气味等,还有可能直接与这些情绪进行对话,或者看见导致这个情绪产生的原始创伤。

这么说听起来也许有些难以理解,但在催眠实践中却十分常见。在一对一的催眠治疗中,约80%以上的受催眠者都能看到情绪的具象化表现;在团体催眠中,也有30%以上的人能够做到。

而当我们看到情绪后,了解它想表达的是什么之后,就有可以通过专业的方法将其释放出去。情绪能量减弱后,身体的抽动自然也会缓解,就像烧开水时,水壶中的蒸汽排出后,壶盖便不再震动了。

不过,仅仅通过释放情绪的方法,虽然能够使抽动症状迅速等到缓解,但这还远远不够。因为压抑的负面情绪往往是由于早年经历的创伤或承受的压力导致的,如果只是释放情绪,虽然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这种效果是暂时的。我们还需要借助催眠回溯的方法,找到更深层的创伤根源,并加以专业处理,这样才能真正彻底地解决抽动问题。

结语:

综上所述,抽动症并非无法攻克的疑难杂症。只要找到合适方法,患者积极配合催眠师的工作,抽动症的困扰是可以轻松解决的。

作者简介:

徐强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际催眠与教育委员会(NGH)认证催眠师,美国OMNI认证催眠师, IMHTC认证临床催眠治疗师,擅长使用催眠技术解决抑郁、双相、焦虑、强迫、恐惧、失眠等严重心理问题,总计催眠咨询时长超过4000小时,特别是对缓解躯体症状及心理创伤修复有非常丰富的经验

扫描二维码后可选择徐强老师预约催眠

作者过往作品:

为帮助抽动症患者更好了解自身病情,寻求有效的预方法,渡过现开展免费催眠招募活动。

对象:年龄14岁及以上,符合抽动症相关症状表现的患者,症状包括但不限于不自主的眨眼、扮鬼脸、摇头、耸肩、伸脖子、清嗓、嘟哝等。

你将获得免费催眠干预一次,一次120分钟

拨打1366100408添或加微信13661004028报名

关注渡过,倾听患者心声,了解精神健康知识,寻找更多帮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