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离了西凉界,不由人一阵阵泪洒胸怀……”随着锣鼓响起,腰挂宝剑、身穿华袍的将军迈步走到舞台上,台下观众顿时掌声雷动。节日期间,北京市门头沟区东辛房街道文化中心里,上百位住在附近镇街村的居民前来看大戏。舞台上演员动作精彩,观众席喜气洋洋,附近小吃摊人流如织。
2月23日发布的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丰富农村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创新开展“戏曲进乡村”等文化惠民活动,加强乡土文化能人扶持,引导群众性文体活动健康发展。
这是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到“戏曲进乡村”。北京民俗学会会长、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高巍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有表演的村庄,无论是本地村民还是外来游客,都能在热闹的文化氛围中感受节日与乡村的快乐;政府推动“戏曲进乡村”项目,不仅要让专业演出下乡,也应该激发民间团队创作表演热情,让整个乡村都成为一个大舞台,帮乡村聚人气、聚财气。
2023年6月,门头沟爨底下村“小院有戏”主题演出。门头沟区委宣传部供图
大戏开唱,人们放下手机看戏
威风凛凛的薛平贵、衣袂飘飘的白娘子、身穿短打的任堂惠……舞台上的角色个性鲜明,演绎出故事的千姿百态。国家京剧院演员日前到门头沟下基层演出了《武家坡》《三岔口》《白蛇传》等经典折子戏。
本来还在刷着视频、看着微信,演员刚一登台,所有人都把手机放下了。今年63岁的附近居民杨先生坐在走廊看戏,在精彩处会站起来鼓掌。坐在旁边的小女孩觉得词曲有些慢,问为啥一个字都要唱十秒钟。杨先生告诉她,传统戏曲就是要静下心来慢慢听的,就像喝茶一样,韵味都藏在演员饱满的唱腔里。
“戏曲得现场看,才能有感觉。我老家是深山村里的,小时候就爱看乡亲们演戏,氛围热闹,内容也有意思。”杨先生说,他退休后的娱乐活动主要是刷手机看视频,有时候本想打打球,但一拿起手机,不知不觉一上午时间就没了。这次戏曲演出,他约了村里三个同龄人一块来看戏,散场后仍意犹未尽,“嘿,到底是国家级演员,武打动作是真漂亮。”
不仅有国家剧团下乡,京西村庄也有自己的本地大戏上演。比如今年1月22日,农历小年,门头沟区雁翅镇高台村、苇子水村等,就准备了一台晚会,邀请十里八乡的人们一起过年,晚会上有本地的市级非遗苇子水秧歌戏。这种秧歌戏不是秧歌,是北方大山里的传统戏曲。村民们代代传承,在农闲时节翻出锣鼓铙钹、唢呐二胡,翻山越岭,在一个个村庄里演出。
1月22日,门头沟区雁翅镇高台村,秧歌戏演员高连怀和张淑英来到村晚现场。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当天下午,秧歌戏演员高连怀和张淑英表演《刘秀走国》。这一天,高台村涌进了许多人,村道上、台沿上到处都站着人,台上演员们唱念做打,台下的人们点着头打着拍子。桌子上有瓜子花生和时令水果,但直到一曲结束,桌上的零食几乎顾不上吃。
“乡亲们对戏曲表演是有精神需求的。不仅是老年村民,也包括年轻人。戏在现场看,才能感觉热闹、好听,也是对乡村文化的传承。实际上,我觉得戏曲如今还是连接老年人和年轻人的文化纽带。”高台村村支书高连义说。
小院有戏,每年演出上百场
国家京剧院在东辛房街道的节日演出,只是门头沟区“小院有戏”品牌自2023年打造以来的平常一幕。“小院有戏”将本土文艺节目、特色团队展演与区域特色文化结合,在全年旅游度假重点时间节点,都组织开展特色鲜明、风格各异的文艺演出,同时依托“门头沟小院”精品民宿和景区景点,搭建沉浸式文旅演艺新场景。
“小院有戏”负责人孙华介绍,门头沟区每年“小院有戏”演出上百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政府以奖代补对自主组织的“小院有戏”文化演出活动的市场主体,以及建设永久性“小院有戏剧场”的市场主体(或村集体)进行奖励。
2023年6月,门头沟区东马山家“小院有戏”主题演出。门头沟区委宣传部供图
记者发现,早在2017年,国家层面就发文推动“戏曲进乡村”。中宣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戏曲进乡村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以县为基本单位,组织各级各类戏曲演出团体深入农村基层,同时发挥传帮带作用培育农村戏曲团队,让农民多渠道、多途径参与戏曲体验、享受戏曲服务,切实促进戏曲艺术在广大农村地区的普及和传承。
《方案》确定了相关部门职责,各地党委宣传部门负责宏观指导和统筹协调,文化行政部门负责规划实施和组织管理,财政部门通过现有资金渠道对戏曲进乡村给予积极支持。服务主体不分所有制性质,以县域戏曲艺术表演团体为骨干,国家、省、市戏曲艺术表演团体以及其他相关的社会团体为补充。
民间演出,为乡村注入活力
梳理历年中央一号文件不难发现,有关“乡村文化活动”的内容从不缺席。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坚持农民唱主角,促进“村BA”、村超、村晚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健康发展。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支持乡村自办群众性文化活动。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支持农民自发组织开展村歌、村晚、广场舞、趣味运动会等体现农耕农趣农味的文化体育活动。但“戏曲进乡村”还是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里。
高巍说,从体验的角度上说,在手机或电视前看戏曲,跟在现场看戏曲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在现场看戏能把氛围烘托得很热闹。如果是逢年过节看戏,就会感觉特别有年味儿。另外,戏曲活动能把中国人的人情味都聚起来,无论是村里人还是村外人,都会在现场感受到快乐。
他认为,相比专业团队演出,民间自发演出团体更能让乡村聚起人气。他举例说,在门头沟深山区有个叫“柏峪”的村庄,那里有流传了400多年的燕歌戏,九腔十八调,曲调悠扬,“乡亲都特喜欢,只要燕歌戏一唱起来,无论男女老少,情绪立刻燃起来了。身在外地的人,在手机上看到燕歌戏表演,都会涌起思乡之情。”
在高巍看来,民间文化的繁荣,不仅能凝聚人心,还能促进经济繁荣。比如北京很多村子一到过年就有花会,“花会可以让成百上千人加入演出,一些外地游客,就愿意来有花会的村子住民宿、吃农家菜,跟着本地村民扭扭秧歌,唱唱跳跳,人和人的距离拉近了。对游客来说,这样有文化参与感的乡村旅游,带来的不仅是视觉的享受,还有精神的满足。”
如何让戏曲更好地走进乡村?高巍说,政府应该帮助村庄挖掘当地表演资源,然后扶持一些文化带头人或乡村表演团体,逢年过节的时候,在本村组织一些表演,并鼓励村民们积极参与,久而久之,一个充满文化活力、人人能歌善舞的村庄就自然出现了。
新京报记者 赵利新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