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2期 总第813期
无论走到哪里,我都没有离开舞台
——记优秀越剧演员沈再平
文/杜竹敏
沈再平与老师尹桂芳
2024年,上海越剧院男女合演团成立65周年。一个多甲子的岁月,在一代代越剧男演员的探索前行中,越剧“男女合演”之花茁壮成长,与“女子越剧”双花并蒂,竞相争艳。舞台上也诞生了众多深受观众喜爱的越剧“男宝贝”。他们中,有的始终坚守在方寸氍毹,演绎着人间悲欢离合。也有人,留下惊鸿一瞥后华丽转身,带给观众无尽的遐思与牵挂。
越剧《真假驸马》饰 董文伯
越剧尹(桂芳)派男小生沈再平便是其中之一。1984年,他经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张派创始人张桂凤老师引荐来到上海越剧院,成为一团(男女合演团)的一员;1988年,他告别越剧舞台、离开上海,负笈东瀛。短短4年多时间,他排演了《花中君子》《溜冰场上》《真假驸马》等剧目,并拍摄了越剧电视连续剧《真假驸马》。沈再平以他俊美的扮相、儒雅的风度和充满书卷气的表演,赢得了众多粉丝。虽然离开舞台近40年,今天,依旧有观众时不时地问:沈再平如今怎么样?沈再平还会回来演戏吗?
沈再平与张桂凤老师
幸遇伯乐 邂逅艺术
沈再平出身传统文化世家,父亲是位中医圣手、太极大家。自小耳濡目染,沈再平对中华博大精深的人文传统充满了兴趣,也为之后在艺术之路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越剧《了解》饰 华为
在沈再平看来,他踏上越剧之路“纯属偶然”,却幸运地一路遇到伯乐、贵人。于是,偶然的“乍然相逢”变成了心心念念的“毕生钟爱”。20世纪70年代,正值青春年少的沈再平进入合肥市文化馆,虽是一名业余演员,却在京剧、越剧现代戏中塑造了不少性格鲜明的角色。不久后,正值传统文化迎来“春天”,全国各地戏曲院团纷纷恢复建制,安徽省合肥市越剧团也在其列。建团之初,优秀青年演员奇缺,沈再平的第一位“伯乐”——张桂凤先生的大弟子周桂芳将他招入越剧团。从此沈再平成为一名专业越剧小生,《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梁山伯、《白蛇传》中的许仙、《沉香扇》中的徐文秀,还有现代戏《祥林嫂》中的贺老六……沈再平很快成为合肥市越剧团的台柱子。
熟悉沈再平的人都说,沈再平人如其名,“与人无争”“心态平和”是他最大的性格特点。他醉心于在舞台上塑造古今中外不同性格的人物,琢磨表演、唱腔。合肥市越剧团不大,在沈再平的心里却是一处闲适安稳的乐土。然而,一张照片,却悄悄拨动了命运的齿轮。
越剧《沉香扇》饰 徐文秀
这张照片是沈再平在南京演出时的剧照,角度不好,光线一般。然而当张桂凤将照片给吕瑞英时,吕瑞英一眼相中:这就是我们需要的越剧男小生,英俊风流,却没有脂粉气;儒雅温柔,又隐有书卷气。吕瑞英是个雷厉风行的人,她立刻敲开了院长办公室的门,将照片塞到袁雪芬院长手中。三位艺术家、流派创始人一拍即合,决定将沈再平调入上海越剧院。然而,不料计划遇到了阻碍——合肥团不放人。而著名编剧,人称“顾伯伯”的顾锡东又希望将沈再平作为人才引进到浙江。袁雪芬与副院长吴琛当机立断,让沈再平先到上海,在越剧院学馆学习。于是,在一众艺术家的保驾护航下,沈再平懵懵懂懂地来到了上海。迎接他的,是一段虽然短暂却美好的“艺术高光时刻”。
寻艺上海 一鸣惊人
“虽然在合肥已小有名气,但初入上海,心中是无比忐忑。”沈再平说。上海,是越剧的发祥地。新越剧改革在这里起步,“十姐妹”的传说在这里诞生。上海越剧院更是会聚了众多流派创始人、艺术宗师的圣地。踏入上海的沈再平激动,更惶恐。严格的老师、优秀的同学、懂行的观众也让他感受到压力。但他感受到更多的,是来自方方面面的善意。
在上海越剧院练功
在上海正式演出的第一出戏是《花中君子》。沈再平清楚地记得,是在群众剧场。演出说明书上写的还是“沈再平(特邀)”。如同接受一场大考,沈再平心中没底,却不料一句“姐姐啊”的起腔,台下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上海的越剧观众看重的不是你来自何方、有没有名气,只要你足够出色,他们就会张开热情的怀抱接纳你。这一晚,吕瑞英又多了一个“弟弟”;这一晚,观众用掌声认可了这个略带青涩却颇具潜力的青年男小生。而上海令人心仪的文化艺术氛围,也让沈再平在这一晚认定了这座城市、认定了上海越剧院。
六小龄童赠字
离开合肥不久,合肥市越剧院宣告解散。每每谈到此,重情的沈再平总有一丝怅然。他不确定是否和自己的“出走”有关,但总觉心头有些遗憾。“但是,绝不后悔。”沈再平说,自己的人生之路有过很多次离别。那方告别的土地,那些魂牵梦萦的人和事,总觉不舍,但不后悔。因为,他清楚地知道自己追寻的是什么。人总要向前看,往前走。
沈再平
来到上海越剧院,沈再平的人生如同打开了一个新世界。在越剧艺术的沃土中,沈再平不知疲倦地学习、钻研。而老师们也对这个言语不多、谦逊有礼的男孩青睐有加。沈再平开玩笑说,自己是吃“百家饭”长大的。一团的老师们给予了自己毫无保留的教导。还有不少艺术家、名家为自己“开小灶”。陈少春老师为他辅导身段、陈钧老师为他辅导唱腔。而越剧院更是为初来乍到的他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排演、演出机会。值得庆幸的是,沈再平与刚刚从江苏淮阴引进到上海越剧院的青年编剧罗怀臻一见如故,他们都住在上海越剧院的单身宿舍,同吃同住,共进共出,惺惺相惜,心心相印,成了莫逆之交。
沈再平也在用努力证明自己。一出现代小戏《溜冰场上》让观众记住了这个“不羁的少年”,沈再平用优美的身姿滑进了观众的心里。而由罗怀臻编剧的新编越剧《真假驸马》更让沈再平成了许多观众直到今天的“意难平”。剧中,他一人分饰性格迥异的双胞胎兄弟,兼唱尹派、范派。文伯坠崖前与公主戏雪的场景,更成为越剧舞台的“名场面”。
跟随陈东文老师习扇子功
排演《真假驸马》的过程是艰辛的。张桂凤、吕瑞英这两位在越剧院素以要求严格、不苟言笑著称的老师看了全剧连排后都给予了高度肯定。张桂凤贴心地对沈再平说:“你不要担心戏,戏很好。你只要吃好、睡好,戏就一定能演好。”吕瑞英老师则有些激动地表示:“我要炖只鸡,奖励沈再平,给他好好补一补。”回忆这一段,沈再平感觉无比温馨。老师们总是把自己当孩子,无微不至地呵护着、关爱着。而每一次鼓励、肯定,沈再平都如同瑰宝般珍藏心底,即便在异国他乡,也会时不时涌上心头。
负笈东瀛 心恋舞台
然而,沈再平还是离开了舞台,离开得有些突然。不仅让喜爱他的观众感到意外,甚至沈再平自己也并没有做好准备。1988年,因香港演出商邀请沈再平主演的大戏《真假驸马》赴港而被院里“平衡关系”改为他演出折子戏,外柔内刚的沈再平无法平复内心,加之其时他的胞兄正在日本大阪大学攻读医学博士,希望沈再平同去日本深造。机缘巧合,沈再平心一横、脚一跺,说走就走,他静悄悄地告别了上海越剧院,东渡求学。
越剧电视剧《真假驸马》
回忆那段往事,今天的沈再平坦陈,当时的自己确实年少气盛,有些冲动。他笑称自己是个“懒惰”的人,在舞台上,可以不厌其烦地琢磨人物,在生活中却“懒得”琢磨人心,更不善于调和人际关系。“也许太过不合时宜,遇到矛盾,我想到的就是抽离。”如果今天再让你选择呢?沈再平说,也许并不会改变什么。因为他自认经过这么多年,自己的性格脾气并没有太大变化。只是,颇觉对不起对自己寄予厚望的老师们,辜负了他们的栽培,同时他也觉得对不起《真假驸马》这部作品,从文学本到演出本,罗怀臻几乎为他度身定做,他太爱这出戏了,他甚至觉得这出戏是他人生难以割舍的一部分。
如同《上海人在东京》中描写的那样。初到日本的沈再平经历过一段艰辛的生活,打过各种工,在饭店里洗过碗。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很快,沈再平入职《读卖新闻》担任专任讲师,教授太极、气功和中国传统文化。从最初的一个班5名学生教起,队伍慢慢壮大,到两三百名学生,再到上千人,乃至突破万人。他撰写的专著也登上了日本畅销书榜前三名。这源于他深厚的国学功底和创新的教学方法。
定居日本后的最初几年,沈再平还会时不时地出现在越剧观众的视野中。1994年,他受邀参加“东方之韵”系列演出,与著名戚派花旦金静合作了一段《秋海棠·心心相印》。观众在台下呼吁:“沈再平,回来吧!”袁雪芬老师也对他说:“有机会多回来演演,既满足观众,也不辜负自己心爱的事业。”可是,对自己颇为苛刻的沈再平对于那次演出却不满意,“排练时间太仓促,而且离开舞台太久,生疏了”。
在日本教授太极
那次演出之后,他不再在舞台亮相,只是拍摄了越剧电视剧《真假驸马》,圆了自己和许多越剧观众的一个梦。这部电视剧至今仍是许多人心中的白月光。然而,沈再平却又始终不曾离开舞台。学生都说,沈再平教的太极招式中,有中国戏曲的意蕴。那是因为他将越剧的身段、节奏融进太极之中。越剧,早已成为他血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直到今天,我依旧时常做梦梦见自己在台上演出。”沈再平说。今天的沈再平,事业有成,家庭和美。他对当下的生活也颇为满足。只是,对越剧的情怀终究难以割舍。有人曾对他说,如果当年没有离开,或许今天越剧男女合演又会是另一番景象。有人曾竭力劝他回来,重开一番局面。对此,沈再平总是感激地笑笑,并不做太多回应。“我在上海越剧舞台亮相了4年多,却不料观众朋友们惦记了我快40年。我无比感恩。”沈再平说。或许是太极、中医和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所共同塑造的他淡然的性格。对于人生的选择,他更愿意选择顺势而为。人生有太多选择,每一条路都会带来不同的沿途风景。既然选了,那就安心地走,慢慢地行,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享受生活、享受人生,这是沈再平的人生哲学。而更重要的一点,“其实,每当我在教授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时,我确信,自己是在一个更大的舞台上传承、传播越剧艺术、中华文化。”沈再平说,“其实无论走到哪里,我都没有离开舞台。”
(作者系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戏剧工作室副主任,二级编剧)
《中国戏剧》杂志订阅:
国内统一刊号:CN11-1767/J,邮发代号:2—3,国外代码:M30。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也可直接向编辑部订阅。
责任编辑 罗松
设计制作 尹明钰
主管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中国戏剧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