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北京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为了趋向美玉的艺术:纪念王逊诞辰110周年史料辑佚展”现场,参观者们在王逊教授给外国留学生讲解我国古代名画《长江万里图》的史料照片前驻足观看。王逊是我国著名学者、美术史家,也是新中国美术史学奠基人。1957年,王逊主持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美术史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他奠立的中国美术史研究格局和方法,直到今天仍具有现代性和深远的影响。
今年,为了纪念王逊诞辰110周年,研究他为新中国美术发展建树的现代学术思想和学科体系,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特别推出“为了趋向美玉的艺术——纪念王逊诞辰110周年史料辑佚展”。展览主题“一切艺术趋向美玉”源自王逊22岁发表的《玉在中国文化上的价值》,该文既是对中国艺术史的溯源研究,也是对中国艺术精神的深思概括。以此为立意,展览以200余组件辑佚史料为展品,系统展示王逊的学术思想孕育和他“为了趋向美玉的艺术”,在推动工艺美术改进与设计、创建中国美术史学科、建构中国美术史教材现代写作方面取得的成就,同时展现四十年来几代学人对其遗著整理与研究取得的成果。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2月22日,北京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王逊在西南联大任教时的履历表、照片等相关资料。王逊于1933年考入清华大学,1937年随校辗转南迁长沙、昆明,1938年成为西南联大首届本科毕业生,次年考取清华研究院文科研究所,成为西南联大首批研究生。1941年研究生肄业后,他相继在云南大学、西南联大、南开大学任教。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2月22日,北京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参观者们在观看王逊的生平事迹和学术研究成果。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2月22日,北京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王逊先生的亲属、文史学者王涵在展览开幕式上展示上世纪40年代《云南日报》上刊载的王逊的文章《艺术教育的要旨》。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2月22日,北京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参观者们在观看改造后的景泰蓝。上世纪50年代,王逊投身到景泰蓝改良、国徽设计、建国瓷设计等新中国工艺美术重大项目中,他提出景泰蓝改良“好看、好用、省工、省料”的设计原则,并着手推动新样品的制作和展览。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2月22日,北京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参观者们在“为了趋向美玉的艺术:纪念王逊诞辰110周年史料辑佚展”现场观展。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2月22日,北京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参观者们在“为了趋向美玉的艺术:纪念王逊诞辰110周年史料辑佚展”现场观展。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2月22日,北京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参观者在拍摄1961年文化部第一次审定会上的《中国古代美术史讲义》初稿。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2月22日,北京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参观者们在“为了趋向美玉的艺术:纪念王逊诞辰110周年史料辑佚展”现场观展。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2月22日,北京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参观者在“为了趋向美玉的艺术:纪念王逊诞辰110周年史料辑佚展”现场观展。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