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全军授衔,而很多人对十位元帅的人选做出了质疑,尤其是陈毅,他不仅被授予了元帅,还排在第六的位置,刘少奇当时是副主席,对这个决定很是反对,说陈毅就不应该被授予元帅。可是就陈毅当时的情况来看,他是符合元帅军衔的标准,可是刘少奇为啥会反对呢?


刘少奇与陈毅的关系非常不错,两个人也是经历过不少的生死,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不过就陈毅的发展来看,他完全是有资格被授予元帅的,而会遭到一些人的质疑,也是因为在战功上陈毅有不足的地方,甚至还比不上粟裕。主要是因为解放战争的时候,粟裕指挥华野打了不少的胜仗,做出的贡献自然也是巨大的,可是陈毅却没有指挥过像样的战斗。

如此的说法自然是不全面的,虽然解放时期陈毅没有参与到军事指挥,并不能说在其他时期陈毅就没有过巨大贡献,尤其是在红军还有抗日战争的时候,他的贡献没有人能比,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遭到了不小打击,刘少奇当时被任命为华中的书记,目的让他重新组建新四军。可是在军事上,刘少奇并不擅长,因此为了更好让部队组建起来,就给中央提出建议将陈毅给调过来。


可是最初刘少奇害怕中央不同意他的意见,就没有上来提及陈毅的名字,而是说了彭德怀,朱老总的名字,只不过中央不同意,后来才提及陈毅,就这样陈毅来到了新四军,并且担任军长,从而扩大新四军的发展。

之后陈毅就带着新四军参与了不少的战斗,而这个时候粟裕才在陈毅的领导下参与作战,发挥自己的军事能力,不过他在部队里的地位远不如陈毅。就像在淮海战役的时候,粟裕虽然指挥华野的军事,可他的资历不如部队里的老将,指挥不了他们,所以就直接给中央发去电报,让陈毅和邓小平来担任总指挥,中央同意了粟裕的建议。如此来看粟裕在部队里的军事能力比陈毅强,声望却不如陈毅,因此刘少奇会反对陈毅并不是因为资历问题,那么具体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刘少奇会反对陈毅当这个元帅,也是因为1950年陈毅就离开了部队,去了上海担任市长。1954年,陈毅又被选为了副总理。而在授衔的时候,毛主席就曾说过,离开部队去地方工作的将领是不能参加授衔的。所以陈毅在当时就已经没有了参与授衔的机会,那么他也就不能被授予元帅。

而且当时不仅陈毅离开了部队,就连邓小平,谭震林,以及李先念等人也都没有在部队里工作,所以他们也同样没有参与授衔,也就是说假如没有这个规定的话,元帅的名额也就不会只有十个了。不过在面对这样情况时,周总理站出来做了解释,这才让刘少奇同意了陈毅被授予元帅,没有再反对了。


周总理表示陈毅离开部队也只是暂时的,早晚还会回到部队,所以他在部队里的军籍以及军衔都应该保留,这也就方便他日后的工作,其实这种情况与李聚奎一样,1955年他就去了石油部门工作,可是她的上将军衔依旧保留着。


不过就李聚奎的资历还有战功来看,他如果没有离开部队,也许是能够被授予大将的。只是周总理觉得他之后还会回到部队,所以就给他保留了军衔,后来在补授军衔的时候,李聚奎却提出了上将军衔就已经非常合适了,就这样他被授予了上将,这也能够看出老将的淡泊名利品质。周总理提出保留一些将领的军衔决定是正确的,而陈毅是对国家有大贡献的,他被授予元帅实至名归。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