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您的想象中,一位身居乡野、备受众人信赖和赞誉的中医应该是什么形象?是不是那种仙风道骨,鹤发童颜,语调舒缓,字字珠玑,手到病除的样貌?让人想不到的是,在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北宅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大家交口称道的“老中医”只是个90后。

陈朔,土生土长的崂山北宅人,他2015从河南中医药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尽自己所学为乡亲们提供医疗服务,成为山村群众心中名副其实的“家庭医生”。

■不像看病像串门

2月22日原本是陈朔的休息日,头天他接到签约“家庭医生”的周哥庄社区居民周大姨电话求助:因为头晕得厉害,她已经没法出门。于是,陈朔这一大早便来到北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办公室,准备取了药箱就直奔马大姨家。

陈朔刚走进诊室,一位大爷也紧跟在他身后走了进来,一屁股坐在椅子上,伸出手臂放在陈朔面前,“陈医生,周末你不休息?”大爷问。


陈朔在给村民看病

“有个病号要出诊。”陈朔没有过多解释,便凝神为大爷把起脉。

“大爷,你最近是不是老生气?”陈朔问。

“嗯,有点儿。凌晨三四点钟总是醒,睡不着觉。”大爷有点不好意思地含糊回应。

看了大爷带来的病历,陈朔道:“还是按上次那个药方抓药吧,肝火有点大啊。”

开药的间隙,陈朔的同事也来候诊。前两天她扭伤了腰部,想找陈朔给针灸一下。待大爷满意地离开后,陈朔开始给同事下针。他找对方准手上的合谷穴,运用手法行针后让同事再跺几下脚。

“穴位就像门口的开关,控制着屋里的灯,跺脚是用来鼓荡气血,冲破淤阻的经脉。”陈朔解释道,他习惯用这种打比喻的方式跟病号揭示中医的奥秘。

比如遇到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他会把腰椎比喻成钢筋框架,把肌肉比喻成混凝土,“如果混凝土质量不过关,钢筋再强也捏合不到一块去。”他主张在正骨的同时,还要兼顾肌肉功能恢复的治疗,这样形象的比喻,患者一下子就能听明白。

“不像来看病的,像是来串门的。”居民们开玩笑说,陈医生和他们讲起治病保健如同唠嗑一样,他们能听得懂,有病不用折腾着去大医院挂号排队,坐上几站公交车来社区医院问诊方便多了。

“真的不难受了。”针灸后的同事轻松地离开,陈朔脱掉白大褂,换上崂山医疗志愿服务队的红马甲,拎着医药箱也走出了办公室。

■望闻问切整十年

别看陈朔是个90后,今年可是他进入北宅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坐诊的第10个年头。

2015年,大学毕业的陈朔回到家乡北宅成了一名村医。

“坦白地说,一名年轻大夫做中医,不好干。”陈朔还记得自己刚工作时,有病号一进门就“变脸”,“满怀期待地来看中医,看到是个学生脸的年轻医生,有的人会立马转身走人。”

面对病患的不信任,陈朔告诉自己:“我能做的就是一定要施好脉、开好药,给居民们把病治好了。”

那时正值青岛推行“家庭医生”工作,陈朔身为北宅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团队的一员,与很多居民签约了这项服务。时间长了,他不仅把居民们的健康状况摸得一清二楚,就连他们的生活习惯、性格爱好也都有了大概了解。

“大叔最近吃饭、走路还行吧?”走在社区的路上,陈朔热情地跟晒太阳的老居民打招呼。


陈朔走在出诊的路上

“挺好挺好,自从你给扎了针,现在我能自己吃饭,还能慢慢走着去买东西、干点家务了……”

“辩对了证,开对了药,自然就管用。”面对老人的夸奖,陈朔开心地应和着。

没有鸣笛疾驰的救护车,没有惊心动魄的大型手术,社区医院的就诊氛围少了许多紧张感,但对常见病的诊治、慢性病的管理,社区医生的工作同样忙碌和辛苦。如今陈朔的诊室内外,几乎每天都坐满排队的居民,这份认可,从大家给他起了很多诸如“小神医”等亲切的称呼中就可见一斑。

在居民就诊和签约“家庭医生”过程中,陈朔会主动发放联系卡并指导居民加他的微信,他的手机自然就成了“急诊电话”,社区的居民们随时能联系到他。

“家门口看病就是方便啊。”河东村村民李大叔感慨道。他一年前患上脑梗,出院后留下了后遗症。子女都在外地,家中只有他和老伴,无法频繁地从家到医院做康复。陈朔和社区医生们了解情况后,专门给李大叔制订了治疗方案,在门诊治疗的基础上,利用休息时间定期上门给李大叔进行治疗。

经陈朔治疗康复的病号渐渐地越来越多——饱受面瘫困扰的患者康复了;一位50多岁的颈椎病患者病症得到极大缓解;一名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37岁居民被家人背着来就诊,经过20多次针药结合治疗后,如今生龙活虎……


陈朔在针灸

“很多村民所患的慢性病都与生活方式、饮食方式等有关,平时缺乏健康管理意识,长年累月下来,就容易出现各种毛病。”陈朔说,一个好医生不仅要医术精湛,还要对患者了解,做到心中有数。身为社区的“家庭医生”,对经常来问诊的居民已经熟悉得就像自家人,用药时自然也能做到心中有数。

■让更多年轻人接纳

一路脚步不停,来到居民周大姨家。

春节期间,60多岁的周大姨染了流感,发烧到没有力气说话。“急则针灸治标,缓则汤药治本。”陈朔用中医汤药和针灸结合的方法让她恢复了健康。最近,周大姨又犯了头晕,出不了门,于是又喊来陈朔给她针灸治疗。

“我们一家人有什么不舒服的就找小陈医生。”周大姨的老伴关节不好,女儿颈椎不好,甚至她同事身体不舒服,都找陈朔问诊。


陈朔在村民周大姐家中出诊

周大姐在村子附近的学校打工,同事有身体不舒服的,也被她推荐找陈朔看病,“我跟着你沾光了,同事病好了,每次见到我都很热情地跟我打招呼。”周大姐笑呵呵地说,陈朔可是她家名副其实的“家庭医生”。

半个来小时后,做完针灸的周大姨如释重负,“扎扎针,身体就是感觉轻快,我邻居说下回也要一块来看看。”周大姨舒展着身体,把家里的水果、蔬菜装进手提袋,非得让陈朔拿着,陈朔一边推脱一边快步出了门。

居民们信任陈朔,都热心地充当起他的“宣传员”。就这样,这个“90后老中医”远近闻名,周边李沧区、城阳区、即墨区的患者纷纷前来求医问诊,甚至还跨越了省界。一位来自辽宁大连的患者王先生慕名前来求医,就是经北宅姥娘家亲戚极力推荐的。

王先生左脚患有足底筋膜炎,发作起来疼痛难忍,严重影响了行动能力,听姥娘家的人说陈大夫医术高超,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专程从大连赶来。通过陈朔几次针灸,他的症状明显好转。刚来时,只能在村里走一圈,现在能轻轻松松走上四五圈。


陈朔走在村里出诊的路上

去年5月份,山东省大力开展中医药特色疗法基层培训推广,200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骨干参加培训,陈朔就是其中一名。在培训中,他跟随专家深入学习诸多精妙且独特的中医药特色疗法,这些新的技术与方法帮他解锁了更多疾病的治疗“密码”。

最近,有女患者在针灸治疗后惊喜地问陈朔:“我最近斑少了,气色也好了,这是不是美容针啊?”陈朔笑着解释:“身体气血充盛,经脉运行通畅,气色当然就好。”

“中医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陈朔说自己在外地考察时,看到很多中医养生茶饮连锁店,“店里售卖一些养生茶包装精美,做得像奶茶一样好喝,很受年轻人喜欢。”

但“养生茶”“美容针”在陈朔看来,新奇却不神秘,“中医博大精深,随着时代的发展也需要变化面孔,得到更多年轻人的接纳和青睐,这也是年轻一代中医医生的责任。”陈朔说。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高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