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门诊实录
朱氏内科非遗传承人 司徒夏昊摄
“朱医生,我为什么胃胀还没好?我都按照你说的做了呀!”一位病人抱怨道。
“哦?你都按照我说的做了?那你生冷的东西都不吃了对吗?”我边问边看着病人说。
“肯定的,朱医生,我完全按照你说的做的!”病人一手拿着矿泉水,一边信誓旦旦地说。
“那你手里拿的是什么呀?”我问。
“矿泉水呀!”病人说。
“这个不是生冷?”我问。
“这个也算生冷?这个我没想到啊,现在人不是都喝矿泉水吗?常温的也算生冷?”病人手里的矿泉水不知道该如何处置了。
“常温的水也算生冷。我们要喝热水!”我说。
何时开始饮热水?
在门诊经常会有病人和我讨论起床一杯水对健康是否有益,是否必要,我的观点温开水可行,但凉水肯定不行。因为很多人对自媒体上的一些说法深信不疑,有博主一直推崇晨起喝一杯冷水可防止胃病,很多病人也照着做,特别是年轻人,但这个说法是不符合中医理论的。
病人还告诉我,中国人其实一直是喝凉水的,喝热水是建国之后的事情,所以喝热水并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养生观念。对于这个事情我也做了考证,的确在建国之后20世纪50年代全国进行了提倡喝开水防止疾病的宣传,这使饮用热水成为了全国人民的日常习惯。但喝热水真的不是只从这个时代开始的,我们设想一下解放前的穷苦百姓的生活水平,当时社会动荡战乱频频,老百姓就算想喝热水手中的钱也不能支撑这笔开销,因为烧水也是需要花钱的,所以大部分穷苦的老百姓可能真的喝不起热水,柴火大部分用来做饭维持生计。
其实流行晨起一定要喝一杯水也是近几年的事情,其理论的依据更多的是按照现代医学的说法,从理论上似乎非常合理,但其实每个人的健康情况不同,体质不同,所以有人适合而有人会因为每天早晨一杯水造成胃部不适。所以我的观点是喝水可以,但必须是温水,不能是冷水,而且量最好不要太大。
古人不喝热水?
茶,中国人的文化标志之一,热水泡茶是大家的生活常识,但这是明清之后的饮茶法了。唐代的陆羽所著的《茶经》中是煮茶而非泡茶,《茶经》中对于煮茶的木材、木炭、水都有详细的记载,同时文人墨客也留下煮茶的诗文。
《山泉煎茶有怀》
唐·白居易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白居易诗中“泠泠水”与“瑟瑟尘”展现了煎茶的过程与美感,而“寄与爱茶人”则表达了与茶友分享的愿望,这里证明唐朝就有煮茶饮热茶的证据的。
饮茶最早的考古证据可以追溯到汉代,因此喝一杯热茶是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一直走到今天,所以茶文化就是中国人喝热水的有力佐证。
蒲松龄所著的《聊斋志异》最为有名,而记录清代百姓日常生活习俗的另一部著作《日用俗字》也是出自其手,书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冬日严寒,百姓多饮热水以暖身,晨起一杯,可驱寒邪,助气血流通。热水亦可用于泡茶、煮粥,日常饮食皆不离此。”所以病人所说喝热水是解放之后的事情其实是不准确的。
《伤寒论》与喝热水
东汉时期的《伤寒论》中有一个治疗治疗水肿的药方名为“五苓散”,其原文如下:
五苓散
猪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 白术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其中“白饮”即白开水,“和服”意思是用白开水吞服药散,“多饮煖水”即服药后多喝温水,所以中医在治疗疾病的时候多喝热水是有依据的,当然它并不是适合所有疾病,但一部分疾病的确符合现代人经常说的“生病了要多喝热水”的网络名言。
《医说就懂的中医智慧》
《我想问中医——100个实用中医小知识》
朱氏内科非遗传人又来总结啦!
矿泉水虽然方便但对身体并不友好,一些身边习以为常的行为可能是对身体的健康造成不利的影响,所以如要脾胃好还需常喝温水调理好。
中医始终认为凡事皆需要适度,不喝水固然不好,但喝得太多也会造成疾病,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对于疾病的判断有非常多是根据病人过量饮水来判断的,所以不要太多也不能太少才是正确的治病养生理念。
“多喝热水”虽然现在网络上更多地被认为是一个梗,调侃的意味更浓郁些,但其实是有一部分正确的中医观念在其中的,大家要多注意一些被过度西方化的生活习惯,要多关注中国传统的习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祖先的习惯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中华民族老百姓的体质的。
发现“分享”和“赞”了吗,觉得有用就点一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