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的一项研究结果震惊医学界——研究团队解剖了300名死于心肌梗死的患者,发现他们有着惊人的共性。
这些共性揭示了心梗的高危因素,让人不禁思考:是不是很多人正在悄悄走向心梗的“死胡同”而不自知?
这些心梗患者有哪些共性?普通人该如何防范?本文,我们通过科学研究和真实数据,揭开这个关乎生命的真相。
PART01
心梗患者的惊人共性
你中了几条?
心梗,并不是突如其来的灾难,而是身体长期累积的“报应”!
心梗的发生,往往是长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潜在疾病、不良习惯共同作用的结果。
01
90%以上长期有“三高”问题
数据显示,在300名死于心梗的患者中,超过90%的人患有高血压、高血脂或高血糖。很多人甚至同时患有这三种疾病,形成所谓的“代谢综合征”。
这些慢性病为何会成为心梗的“催化剂”?
高血压会让血管壁变厚、变硬,增加心脏负担;
高血脂会让血管堵塞,形成动脉粥样硬化;
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使血管变得脆弱,容易破裂或堵塞。
这三大杀手联手,几乎是“心梗套餐” 。
更可怕的是,很多人长期处于“三高”状态,却完全没有症状,甚至有人在体检时被告知“血压有点高”或“血脂偏高”却不当回事。
02
80%以上长期熬夜、压力大
很多现代人长期熬夜、加班、应酬、焦虑不安,这正是心梗的“温床”。
研究发现,长期熬夜会打乱生物钟,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同时影响血糖、血脂代谢,让心血管系统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
压力大也是心梗的“隐形杀手”。
焦虑、紧张、抑郁等情绪,会让体内的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皮质醇)大幅飙升,造成血管收缩、血压骤升,增加心脏负担。
很多突发心梗的案例,都是在极度愤怒、焦虑、悲伤的情绪下发生的,绝非巧合。
03
75%以上有吸烟史、酗酒史
香烟中的尼古丁会让血管收缩,增加血压,同时加速动脉硬化,让血管弹性下降,长此以往,心脏的供血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长期吸烟者,心梗风险比不吸烟者高出2~3倍。
而酒精则会刺激血管扩张、收缩,短时间内造成血压剧烈波动,增加血管破裂的风险。
长期大量饮酒者,心肌受损、血脂异常的概率远高于普通人,而且酒后容易暴饮暴食、熬夜,更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
04
70%以上体重超标,长期缺乏运动
肥胖是外观问题,更是心血管疾病的巨大隐患。
研究发现,70%以上的心梗患者在生前都存在体重超标、腹型肥胖(大肚子)、内脏脂肪堆积等问题。
脂肪会堆积在肚子上,覆盖在内脏和血管上,导致血管狭窄,血液流通受阻,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特别是腰围超过90cm(男性)或80cm(女性)的人,心梗风险比正常体重者高出近2倍!
长期缺乏运动会导致心脏功能下降、血管弹性变差、血液循环变慢,大大增加心梗的发生风险。
05
60%的人在发病前1个月已出现预警信号
心梗并非毫无征兆。研究显示,超过60%的心梗患者在发病前1个月,身体早已给出警告,但他们忽视了! 这些信号包括——
1.胸闷、胸痛尤其是活动时出现,休息后缓解,可能是心脏供血不足的表现。
2.左肩、后背、下颌疼痛很多心梗患者的疼痛并不局限于胸口,而是放射到肩膀、手臂,甚至下颌。
3.频繁疲惫、乏力如果近期总是感觉没力气、容易累,做点小事就气喘吁吁,可能是心脏功能下降的信号。
4.夜间盗汗、睡眠不安心脏供血不足可能会导致交感神经紊乱,让人夜间出汗、惊醒、难以入睡。
5.胃部不适、恶心呕吐有些心梗患者在发作前,会出现类似胃病的症状,如胃痛、恶心、泛酸,导致误诊。
如果你或身边的人最近频繁出现这些症状,千万不要忽视,尽早就医检查。
PART02
如何有效预防心梗?
面对心梗这个“隐形杀手”,我们该如何预防?方法并不复杂,关键是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1.控制三高定期体检,监测血压、血脂、血糖,发现异常及时干预。
2.戒烟限酒戒烟是降低心梗风险最直接有效的方法,酒精则要适量。
3.健康饮食减少高油、高盐、高糖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优质蛋白(鱼肉、豆制品等)。
4.规律作息保证每天7~8小时高质量睡眠,减少熬夜,让心脏得到充分休息。
5.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车),保持血液循环畅通。
6.学会减压通过冥想、深呼吸、听音乐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心情愉悦。
心梗不是老年病,而是“生活方式病”。
研究数据显示,近年来,心梗的发病年龄大幅提前,30~40岁的年轻人也频频中招。
如果不想成为下一个倒下的人,从现在开始,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就是对自己和家人最好的保护。
孝敬父母
订一份大河健康报
发行热线
0371-65798768
258元 健康带回家
各位新老读者:
因为微信公众号文章推送规则的改变,导致很多粉丝无法第一时间接收到最新更新文章。为防丢,建议您:
1.点开大河健康报(id:dhjkb999),点击右上方“三个点”(•••)
2.点击“设为星标”
3.出现“黄色星标”后,以后文章都会第一时间发送到您的手机。
关注大河健康报,求医问药健康防治全知道。
动动小手,每个人做好自己的健康第一责任人。
温馨提醒:如您有需要,可进群咨询获取医药健康知识、健康管理、寻医问药等健康服务,扫码入群,获取最新信息↓↓
值班丨王丽娜
统筹丨安 伟
编辑丨刘广辉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 全科张福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