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推进。
来源 | 《中国教师报》现代课堂版
作者 | 李怀源 特级教师
北京教育学院人文与外语教育学院教授
语文教师教单篇由来已久,为什么如今开始流行做单元整体教学呢?其实它并非新事物。
1918年,美国学者克伯屈系统归纳和阐述了设计教学法,这是单元教学的源头,提倡创设一种问题情境,让学生计划、执行、解决问题。20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莫里逊提出单元教学法,强调每个单元要有清晰的学习目标,提倡学生手脑并用,获得完整的知识和经验。二者都强调把很多东西整合为一个单元,用一个学习主题来组织。
在国外,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有三项代表性成果。1988年,加拿大学者约翰·P.米勒提出培养完整的人,倡导整体教育(Holistic Education),也即全人教育。1990年,比利时学者易克萨维耶·罗日叶提出了整合教学法,在欧洲、非洲进行大面积推广实验,但他说整合教学法是一场灾难。其实任何一个新的教学改革实施后都会碰到这种情况。它到底是福祉还是灾难,取决于“事在人为”。1998年,美国学者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提出了理解为先的单元教学设计模式,也即UbD——理解为先的逆向设计。三者都强调整体性,也有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框架。
后来涌现出了项目式学习,用产品来解决现实问题,并逐渐引入语文领域。又如STEM,后来加了art,发展成STEAM,后来又加了reading,变成STREAM。这是一种跨学科学习,利用多种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方法解决现实问题。一直到现在的可见的学习,把学习目标分成KUD三个层级。
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传入中国后,当时有俞子夷等人推行,主要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例如儿童喜欢小鸡,于是就在校内建鸡舍,儿童需要观察并做科学笔记、朗读并歌唱与小鸡有关的儿歌、童谣,还有绘画。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获得的更多是知识,但是经验在“做中学”才能获得。过去逐句讲解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方法面前有明显不足。设计教学法给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带来了冲击与活力。但实施了一两年后,学生的写字能力、考试成绩没有得到提升,于是设计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领域慢慢消失了。因为与当时的国情、学生的家庭、社会文化水平不匹配,所以无法持续推行。不是单元教学法本身结构有缺陷,而是需要本土化,要与国情、学情相结合。
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提出了分组比较教学法,主要用于习作教学,把几篇文章放在一起对比分析,这样学生才能够学得比较透彻。30年代,河南大学首任文学院院长李廉方主持了8年“合科教学法”实验,类似于跨学科学习。1978年以后,在中国称得上教学法的多达120种,其中“典型教学法”有18种。比如黎世法六课型单元教学法、北京景山学校知识结构单元教学法、吕敬先的小学语文能力整体发展教学法。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兴起了中小学整体改革实验,重视学生的整体发展,一些著名的教师和学校都在做单元教学。随后还出现了霍懋征的一篇带多篇,一学期教完70多篇,她的学生成绩名列前茅。还有林治金的训练组教学、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单元整组教学,还有单元主题教学、大单元教学、大单元整体教学等。
100多年来的实验几乎都与单元教学、整体教学有关系,虽然没有成功推广大面积的学校、地区,但是总有人在尝试。
2001年新课程标准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在小学语文课上实现了吗?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但探究式学习呢?有教师认为提问也是探究,当然好的问题是一种探究的方式,但不是本质的方式。20多年来,课程改革提出的很多理念并没有完全落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了学生核心素养,提出了语文学习任务群,开发了表现性学业质量标准。但是真正的推进依然困难。契机发生在2017年9月,我国试用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2019年9月,我国开始全面使用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教材通过“双线组元”进行编排,在以前的人文主题基础上增加了语文要素,使单元整体教学变得较为容易,于是大量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开始涌现。研究已经发表的教学设计,没有发现结构性的实施框架,以实践探索居多,实验研究极少。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法具备教学法实验的基本条件:以整体思维、发现联系作为哲学基础,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核心目标,有具体的可操作的理论框架、实施框架和课堂教学框架。所以语文教育工作者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推进。
欢迎订阅《中国教师报》
我们一起携手成长!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
欢迎【关注】&【星标】&【转发】
来源 | 《中国教师报》现代课堂版
编辑 | 皮皮兵不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