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雎远佳,高中语文高级教师,现任惠州市特殊学校教导处副主任,省中小学“百千万”特殊教育名教师培养对象。毕业至今在惠州市特殊学校从事听障教育教学工作19年,其中担任班主任11年,语文备课组长9年,担任学校教导处副主任2年。曾获评“全国模范教师”、惠州市“优秀班主任”“先进德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曾获广东省首届特殊教育学校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二等奖,广东省计算机软件评审活动特殊教育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例二等奖,广东省中小学幼儿园特色课堂精品课例二等奖。主持或参与省市级教育科研课题9项,撰写论文10余篇,获国家级奖项2篇,省级奖项2篇,市级奖项9篇,在《教育》等刊物上发表3篇。担任备课组长期间,所在备课组获评惠州市基础教育科研项目“示范教研组”。

【心中的教育家精神】

“上好每一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就是践行教育家精神。面对不同障碍类型、障碍程度的学生,特殊教育没有可遵循的范式,必须要因材施教、开拓创新。特教教师必须具有主动追求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才能从容地应对教育中出现的各种挑战,为特殊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为特殊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雎远佳在课堂上与听障学生进行互动

“精心备好每次课,时刻准备着。”在雎远佳的语文课上,她正用手语详尽地解释着每一个知识点,同时细心观察学生们的反应。自2006年从西南大学特殊教育专业毕业以来,她便选择了惠州市特殊学校作为自己教育事业的起点。谈及高考时填报志愿的决定,雎远佳回忆道:“当时我从姐姐那里得知了特殊教育这个专业,觉得它很有意义,于是就选择了它。”未曾料到,这一决定让她在讲台上默默耕耘了近二十年。

初识无声世界:

从迷茫到坚定

初入特殊教育领域,雎远佳面临着诸多挑战。手语沟通便是她首先要克服的障碍。尽管在大学期间学过手语,但当真正应用到实际教学中时,她才发现自己的手语水平还远远不够。学生们有时因无法理解她的手势而感到困惑,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这不仅为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也让雎远佳倍感压力。

谈及自己毕业后接手的首个班级,雎远佳记忆犹新:“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有一次让学生写作文,他们却不肯写,班里一个很有威信的孩子甚至带头撕了作业本扔进垃圾桶,我当时气得哭了。”尽管如此,雎远佳也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我想,我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可能需要一个慢慢建立的过程。”雎远佳分享道。

“手语中确实包含一些生僻或抽象的词汇,若长久不使用便容易遗忘。”为了更有效地与学生沟通,雎远佳利用业余时间刻苦练习手语,不断温故知新。“听障孩子们的内心其实敏锐且纯粹,只要你真心对他们好,认真准备每一节课,他们都能深切地感受到。”雎远佳深知,唯有用心对待每节课,才能赢得孩子们的信任。从刚开始工作时,每晚通宵达旦、一笔一画地用毛笔书写大字课文,到如今熟练运用多媒体设备制作形象生动的课件,雎远佳始终如一地精心准备每一次课程,不断更新课件内容,以确保听障孩子们能够看得清晰,理解得透彻。

如果说真诚是雎远佳与学生建立深厚情感联系的“杀手锏”,那么自我提升就是她不断突破自我、提升教学能力的“助推器”。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雎远佳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变化,从疏远到亲密无间,自己也在不断成长。


雎远佳在办公室备课

创新教学模式:
让特殊教育更有生命力

对于听障学生而言,由于听觉障碍构成的沟通壁垒,他们在知识的吸收、理解及应用上往往也面临着更大的困难。如何跨越这道障碍,是雎远佳一直思考的问题。她提出了“导思导学导习”的教学模式,通过导学案将课堂内容系统化、结构化,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复习和巩固知识。

“我会根据每届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导学案的内容和难度,让它们尽量适合每一个孩子。”雎远佳说。这一模式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总结学习难点,还通过系统化的教学设计,使得原本抽象、难以捉摸的知识点变得生动、具体,从而极大地提升了听障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导学案的设计中,雎远佳强调解题思路和思考方式的传授,而非简单地提供答案。她希望教会学生们如何思考问题、如何自主学习,让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更加独立和自信。

面对听障学生高考单考单招的特殊要求,雎远佳还会了解每位学生的报考目标及学习需求各不相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会根据学生报考的学校和专业,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我们所有的老师都抱着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想方设法让学生们能够更好,能够考到更好的学校,看见更远的世界。”雎远佳说道。

谈及2023届高中毕业生,雎远佳的言语间洋溢着满满的骄傲与自豪,“那一届的高三学子们都圆满了他们的大学梦想,还有部分学生被国内很好的学府录取。”在追溯高考成绩揭晓前夕的时光时,她的声音中夹杂着一缕深沉的感慨:“当成绩尚未揭晓之际,我们的内心都充满了忐忑与期待。尤其是念及那些日夜奋斗、不懈努力的孩子们,我们由衷地希望,他们的汗水与付出能够收获应有的回报。因为我们深信,每一分耕耘都应当换来相应的硕果,这是我们给予孩子们最诚挚也最热切的期盼。”

启智润心:

为无声世界创造回响

相较于普通教育领域的教师,特殊教育领域的老师们与学生相伴的时间往往更为绵长,无论是在紧张的高考陪考时刻,还是在日常生活的细微照顾之中。“很多时候,我们与孩子们相处的时间甚至超越了他们与父母共处的时光,不仅仅是向这些特殊的孩子传授知识,还要和他们的父母沟通如何更好地理解和支持。”雎远佳说道,言语中透露出对这份特殊职业的深刻理解和无私奉献。

在雎远佳的特殊教育实践中,“启智润心”不仅是教育理念的核心,更是她深耕听障学生心灵、引领他们走向广阔未来的钥匙。

“启”,寓意着教育不应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象牙塔,而应是与生活紧密相连、与社会深度融合的教育。雎远佳深知,听障学生们虽然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但他们的心灵却渴望着与外界的共鸣她指出,听障学生在社会交往方面相对欠缺,这尤其体现在初中以上的学生群体中。由于沟通障碍和青春期的自我意识增强,这些孩子往往倾向于封闭自己,减少了与外界的交流。他们更倾向于与同样有听力障碍的朋友交往,社交圈子相对狭窄,这导致他们在生活常识、为人处事等方面存在不足。

“家访的时候许多家长向我反映,孩子们回家后往往关起门来,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雎远佳回忆道,“他们害怕外界的异样眼光,不愿意主动与人交流。”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她在课堂上特别注重主题教育,同时结合生活常识,教授学生们待人接物的礼仪和在不同场合的注意事项,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润”,则体现在雎远佳对听障学生们内心深处最细腻的关怀。听障学生们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他们的耳朵,永远长向内侧,但内心世界却丰富而敏感。雎远佳深知,对于这些听障学生来说,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远比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她常常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用爱心和耐心去倾听他们的心声。

“我曾遇到过一个学生,刚入学时与父母关系非常紧张,特别是与母亲之间存在很大的隔阂。”雎远佳回忆道,在发现这一点后,她决定在日常教学中穿插情感引导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父母的辛苦和不易。“慢慢地,我看到了他的变化。”雎远佳的语气中充满了欣慰,“他开始主动与父母沟通,关系也逐渐缓和。”

润物细无声,雎远佳的教育理念悄然滋润着每一位听障学生的心田,为无声的世界创造出了温暖而坚定的回响。

当被问及用何词来概括自己的20年教育生涯时,雎远佳沉思片刻后,选择了“尽我所能”。“我其实并没有做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她谦逊地说,“我只是一直以来都认真地做好我能做的每一件事情。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尽我所能备好每一次课,对得起学生,也对得起自己。”

然而,时代在变迁,教育环境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雎远佳深知,尽管自己对听障学生的关怀与教育从未改变,但面对听障学生数量减少、角色逐渐转变的新形势,她必须做出调整。“如今,我们的角色在悄然转变,未来无疑会迎来更多新的考验。”她分享道,“因此,我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以更好地适应各种变化,继续在这条特殊教育的道路上发光发热。”

这份执着和热爱不仅体现在雎远佳对听障学生的关怀和教育上,更体现在她对特殊教育事业的持续投入和不断追求上。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者——在无声的世界中播种希望,用爱心和智慧为听障学生们铺设一条通往未来的希望之路。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编辑:广东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