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校本研修,既要重视教育教学一线,改进教学过程管理,提高教育教学活动效率;又要重视教师专业发展,改进教师学习、研究与培养机制,探求教师成长方式的转变。
作者 | 张 丰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评估部主任
校本研修是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逐渐为人关注的工作载体,但其朴素形态早就存在于学校实践中。之所以进一步被强调和关注,是因为它事关学校的长远发展。校本研修的价值是着力在学校层面构建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机制。推进校本研修,既要重视教育教学一线,改进教学过程管理,提高教育教学活动效率;又要重视教师专业发展,改进教师学习、研究与培养机制,探求教师成长方式的转变。当前,推进校本研修实践切入点主要有五方面。
1
改进教学管理
挖掘管理的指导功能
人们往往将教学管理与教师教育视为不相关的两件事,以为管理就是命令、检查、评价等“控制性行为”,殊不知教学管理也应有指导功能,好的管理同时也会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所以,我们将学校教学管理与校本研修相联系,将改进管理作为推进校本研修的重要切入点。
教学常规管理是学校的一项基础工作。一方面督促教师落实教学常规要求,另一方面指导教师学习与研究教学常规,促进教师基于研究改进教学过程。譬如许多学校都有教师教案检查制度,这是备课管理的具体环节之一。学校备课管理的目的究竟是督促教师书写教案,还是督促教师落实“教学准备”,或者是指导教师学会备课呢?答案无疑是“指导教师学会备课”。但在现实中,我们更多强调前者。如果管理干部简单地按照“控制性”的思维执行制度,只是定期检查书面化的教案,就有可能出现“有教案无备课”的怪象。而当管理干部结合随堂听课检查教案的话,教师的着力点就会移到教学准备环节。如果管理干部常常组织备课研讨,关注教师教案本中的课后反思与迭代设计,教师就会在落实教学准备的同时,更多地致力于备课本身的钻研。所以,学校教学管理应从“控制性管理”走向“指导性管理”。
对于备课管理、课堂教学检查与指导、作业管理、实践活动管理、考试与评价管理等具体的业务性工作,切不可沿用事务性工作的风格,以刚性的制度替代研究,以简单的评估替代指导——没有指导的管理一定不是完善的管理。推进校本研修,须针对学校教学管理“控制有余,指导不够”的问题,克服过度“行政化倾向”,推进教学管理的转型,让管理实践也具有研修意义,彰显指导功能。
2
深化课例研究
提高课堂研究技术水平
改进课堂教学一直是教学研究的核心任务,数十年的教研活动已形成如“磨课”“同课异构”这样的教师十分熟悉的教研形式。在推进校本研修过程中,关于如何研究课堂教学的研究取得迅速的进步。
由上海市教科院顾泠沅先生、王洁博士等引领的课例研究已在全国产生很大的影响,经典的“三阶段两反思”行动教育模式成为实践推广最多的改进课堂教学的研究框架。相对于传统的听课评课、观课议课活动,课例研究更为关注课堂教学改进的进程,将课堂改进视作案例进行解剖分析,聚焦某一课堂所反映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教学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强调教师在研究中的行为跟进及对行为跟进的进一步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崔允漷与杭州市余杭高级中学合作研究构建的课堂观察技术也是同一时期聚焦课堂教学研究技术的重要研究成果。它包括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和课堂文化等4个维度、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课堂观察关注课堂现场的诊断分析,促进教师更为全面地理解课堂、理解学与教。学校应将课堂观察作为一项教师专业活动来运作,重视观察前的商讨、沟通与研究,重视观察后的分析、对话以及共识的达成和行为的跟进。
在课例研究、课堂观察等课堂研究技术与方法的引领下,中小学教师研究与改进课堂的实践将变得更为有效,传统的“磨课”与“同课异构”等教研实践也植入了新的智慧,由浙江省小学数学教研员斯苗儿引领构建的“现场改课”模式已在很多地区推广。
3
聚焦教研策划
探寻教师研修的真正主体
在以往的教师培训与教研活动中,采用的多是“传播模式”,少数人精心准备内容向大家传达。这与“重教轻学”的课堂十分相似,教师因缺少真实参与而收获寥寥。推进校本研修必须改变教师学习的机制,让教师真正成为研修活动的主体。因而,教研活动策划是又一个重要的实践切入点。
我于2005年提出“教研活动策划”的倡议。建议教研活动的组织者要像教师重视备课一样,重视教师研修活动的策划研究;并从教研活动的形式、组织策划的方法、有效教研活动的观察视角等方面初建了教研策划的基本思路;首创了教研案例的研究形式,引入叙事研究方法,在教研实践故事中归纳总结教研策划的规律与方法。
有效的教师研修活动,须是真正以教师为研修主体的实践,要以多样的实践任务驱动教师的真实生成,以结构性的任务推动教师的持续性探究,促使教师对日常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与改进,从而真正实现从“培训”到“研修”的突破。只有教师从“受训者”转变为“研修者”,他们与组织者的互动关系和话语角色发生了改变,才更有利于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与研究。
4
坚持实践取向
推动教师研究返璞归真
一线教师开展课题研究,也是校本研修的重要方式。但在功利因素的影响下,教师研究存在一些不当倾向。
推进校本研修,必须端正研究定位。教师研究未必都要以知识生产与实践创新为目标,而是要将“研究”化作个人的工作方式,成为个人提高工作质量的态度和思维方法。鼓励教师研究,所推崇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方法论的确立,是否敏于发现困难与问题,善于找到问题解决的切口,勇于实践去探索解决问题,都是教师职业品质的重要方面。课题可能只是我们以研究的名义组织团队研修的一种形式,“研究”更应该是教师成长的“云梯”。
推进校本研修,必须坚持实践取向。引导教师从具体课堂的讨论上升为对某一专题、某一教学困难的针对性解决上来,从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入手积累实践改进的案例,基于丰富的实践提炼问题解决的对策。要鼓励教师采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有组织、有计划地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开展教育行动研究,寻求教学实践问题的解决,进而发展为相对系统的教育教学改革活动。
推进校本研修,必须扭转评价导向。要简化研究成果报告的形式要求,倡导简明实在、通俗易懂地呈现研究,以同行能够理解的方式表述成果。要克服教师研究与教育教学工作的脱节,引导研究从“注重概念创新”走向“注重实践改进”。
5
重视制度建设
培育民主、开放、合作的研修文化
21世纪初,教育部提出校本教研工作方向时,就着眼教研制度的建设,以培育民主、开放、合作的教研文化作为长远目标。要构建旨在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学校教学业务工作体系,完善立足学校、结合实践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必须有着眼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校本研修制度建设要以帮助教师体验职业兴趣与专业进步为主旨,从教学常规管理、教研活动、学习与研究、教师评价等方面形成促使教师将学习与研究融于具体工作的制度。要强调教师在改进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的体会,重视以教研组为基础的学习研究活动对教师的积极赋能,关注教师研修过程的有效性,通过改革教师评价发挥其对教师研修发展的正向“杠杆作用”,扭转“竞争有余,合作不够”的消极态势,真正激发教师活力。
推进校本研修,并不是一项短期的具体任务,而是教育事业发展中深层次工作机制的一部分。在深化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们能够深刻体会到校本研修在学校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它好似一个整体工作的“底座”,德育工作、教学改革、课程建设、评价改革……不管日常工作还是专题性重点工作,所有追求内涵发展的工作都必须重视和依靠校本研修的基础支持。如何形成干群共识、如何理解实践目标、如何制定行动规划、如何推进与自我评估……校本研修,这一着眼于师生共同发展的工作机制是工作质量的重要保证。
感谢阅读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
欢迎【关注】&【转发朋友圈】
来源 |《中国教师报》
编辑 | 白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