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了小秘密?之前无话不谈,突然闭口不言?

当孩子不愿意和家长分享学校里的事,我们是选择尊重孩子,还是主动探寻?

养娃需要有边界感,需要关注孩子心理、关注孩子的身边事,作为父母如何把握这个度,照顾全面?孩子就是千人千面,育儿的过程犹如摸着石头过河,边养育边总结经验。



1.有边界感,不是完全“分离”

孩子上学后,认识了新的朋友,是一件高兴的事,但家长也发现孩子不再和家长“无话不谈”。

近几年常听一个词汇“边界感”,就是和孩子相处时要有边界意识,不能因为自己是家长,就让孩子对自己毫无保留,或事事带孩子处理,这就跨界了,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边界感≠分离

作为家长,虽然要和孩子保持舒适距离,适度放权给孩子。但作为监护人该管孩子的事还是要管;该对孩子的约束还是要进行;该对孩子的了解不能少。

给予孩子足够的边界感不是不管孩子的理由。



2.关注孩子“释放”的情绪信号

什么是情绪信号?人都有情绪,而情绪来源于生活。孩子的情绪可能来源于校园中的社交、学业上的压力、和父母亲朋之间的沟通等等。

如果孩子表现出焦虑、压力大、脾气暴躁或者情绪消沉等异常情况,说明孩子可能遇到了问题,要及时和孩子沟通。

这时候孩子不想说怎么办?

我会先把自己的担心说给孩子听。让孩子感受到妈妈的关心。同时让孩子知道,没什么问题是解决不了的,他还有父母在身后,要相信父母。

当然,如果孩子还是不想说,那就不说,这边等待孩子跟我们说,另一边和老师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同时继续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然后多次和孩子聊天,传递父母的关心。(当然这种关心就是了解孩子身边事,或者跟孩子说自己发生的事,而不是要挖掘孩子的秘密。)



3.丝滑的沟通感,帮助孩子敞开心扉

孩子大了,有些话可能不知道怎么表达清晰,有些话可能是不好意思说出口,有些事觉得没面子不想跟家长说等等。

这时候,我们可以采用边做什么边和孩子聊天。比如散步时、逛公园时、放学回家的路上等等让孩子觉得轻松的时候,和孩子闲聊。

有时候,我们会对孩子发生的事有猜测、不确定或不知道细节。这时候我觉得尊重孩子的想法吧,我们可以通过讲述自己的经历,让孩子知道自己在面对类似事情时,是如何解决的,给孩子一些参考。同时告诉孩子,做事要给自己设立底线,还有父母是他的后盾。



最后,A妈想说,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事,父母都很重视。但有时候在边界感和责任中间左右徘徊不知道如何选择时,我们不妨给自己和孩子设立一个期限。比如发现孩子的问题,和孩子浅谈,如果孩子敞开心扉最好了,如果没有,就要设置一个期限。

比如1周时间了,孩子的状态没有好转,还有变不好的趋势,那就是要和孩子、和老师积极沟通,积极了解孩子发生了什么事、有什么坎迈不过去,帮助孩子解决困难。如果半个月过去了,孩子糟糕的状态依旧,那就要寻求专业的帮助了。

孩子的事无小事,有时候在我们看来不用在意的一件事,在孩子心里确实不知道如何迈过去的坎。

养娃不易,一起加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