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带儿子去玩沙子,本想借此缓解一下最近的糟糕情绪,没成想,到公园后,我更郁闷了。

儿子看到沙地后,立马两眼放光,一头扎了进去。

没过多久,他身旁就堆满了沙制的乌龟、城堡、海豚,我也兴致勃勃欣赏起了他的杰作。

然而正当这时,儿子猛地一弯腰,迅速扬起了地上沙,边扬还边对着我笑。

我心里不禁“咯噔”一声,生怕他手中的沙子飞进自己和其他小朋友眼中,赶忙轻声提醒:“宝贝,小心别扬到其他小朋友。”

他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但手下活动却并未停止,我只能耐着性子继续提醒。

可说时迟那时快,一阵风吹来,儿子扬起的沙便飞进了另外一个小朋友的眼睛。

那小朋友“哇”一声大哭起来,小脸皱成了一团,他的家长立即开始指责我和儿子。

我赶忙上前道歉,一边安抚受伤的小朋友,一边看向儿子。

只见儿子一脸无辜地站在那里,眼神中满是疑惑。

看着这一幕,我不禁开始怀疑自己:

我这样处处尊重孩子的做法,真的对吗?

为人父母,是否不应该“太尊重”孩子?


如今社会,“尊重孩子”仿佛已经成了父母们挂在嘴边的高频词语。

可是,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尊重孩子呢?

《孩子的成长,父母的修行》一书里,有这样一个故事,非常发人深省:

晓峰总是沉迷于电子游戏,每天放学后,他都要抱着平板电脑玩很久。

为此,父母很焦虑,苦口婆心与他约定好每天使用平板电脑的时间。

本以为这样一来,就能帮助晓峰养成科学使用电子产品的好习惯。

可没想到,每逢时间一到,晓峰就会以这样那样的理由耍赖,而父母为了尊重他,也只能一次次的妥协。

这一事件中,看似是父母给予了晓峰充分的自主空间,是在尊重孩子。

但其实,这是以“尊重孩子”之名,行“放纵孩子”之实。


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更是比比皆是。

很多父母工作繁忙,亲子陪伴时间很有限,便希望在与孩子相处时其乐融融,行动上就会多一些迁就。

孩子挑食,父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美其名曰是尊重孩子的口味,却不知长此以往,会使孩子营养不均,进而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

孩子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吵闹不止,父母只是无奈笑笑,认为要尊重孩子的情绪表达,殊不知,这其实是在告诉孩子可以不遵守公共秩序......

心理学家曾奇峰曾说:

悬崖的边界很清楚,所以我们不会靠得太近;但是水的边界比较模糊,所以经常淹死人。


尊重与否的边界很清晰,所以我们都能十分清楚地判断自己的行为。

但尊重与放纵的边界,却时常模糊不清,难以辨别。

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是在尊重孩子,但其实只是陷入了尊重陷阱,错将放纵当成了尊重。

真正的尊重,从来都不是无原则的让步与放任,也不是因心有歉疚而对孩子百般弥补。

而是在理解与关爱的基础上,给予他们平等的沟通与指导,是在他们犯错时,给予恰当的批评与教育。


表姐最近总是在电话里跟我吐槽儿子轩轩,她的每通电话几乎都在后悔。

据她讲,轩轩一直以来都很讨厌数学学习,每次打开数学作业,都会一脸委屈地嘟囔:“数学作业太枯燥了,我不想做。”

姐姐姐夫虽然很想纠正轩轩的做法,可一想到要尊重孩子,劝说的话就又咽了回去。

而这种委屈父母、快乐孩子的事情在他们生活中更是非常常见。

无数次,他们都在心中安慰自己:没关系,等孩子大点就好了。

每天,他们都生活在焦虑中,但又特别渴望能收到来自儿子的好消息。

可是,比好消息先来到的是老师的电话。


原来放假前,老师请同学们策划一场校园活动。

分好活动小组后,轩轩就滔滔不绝讲起了自己的想法,完全不给其他同学任何发言机会。

等到他讲完后,一位女同学小心翼翼地说:“轩轩,我觉得我们可以再考虑下活动的时间安排,这样会不会不......”

话还没说完,轩轩就猛地一拍桌子,大声指责:“你懂什么!我的想法才是最好的,你们都得听我的!”

其他同学被轩轩突如其来的怒火吓得面面相觑,小组讨论瞬间陷入僵局。

无奈之下,老师只好将表姐请到了学校,共同商讨关于轩轩的教育问题。

经过交谈,表姐才知道,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自己与姐夫的“过度尊重孩子”。

他们默许了轩轩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说话办事,也就在不经意间强化了轩轩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方式。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提出过一个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在感知运动阶段和前运算阶段,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很难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在这时候,如果父母过度尊重孩子,不加以正确引导,孩子就难以顺利过渡到去自我中心阶段。

这样,孩子就会持续保持自我中心的思维模式,导致他们的自我意识过度膨胀,自私、任性,甚至无法适应社会规则。

我们都应该知道,过度的尊重,就如同甜蜜的毒药,总在不经意间一点点侵蚀孩子健康成长的根基。

每个孩子的一生都是一条单行轨道,开弓便没有回头箭。

切勿让我们的过度尊重,毁掉孩子的一生。


明白了尊重不是放纵及过度尊重的危害后,父母该如何拿捏分寸,让尊重恰到好处呢?

思考这个问题时,一幅画面突然闯入我的脑海。

那就是前些年热播的综艺《爸爸去哪儿》中田亮和女儿森碟的相处情形。

当时,节目组要求孩子们自己动手完成一些简单的家务,如洗碗、扫地等。

这使得从没做过家务的小森碟有些抗拒。

面对女儿的小脾气,田亮并未妥协,反而是再三与森碟明确规则:

宝贝,今天我们要一起完成这些家务,这是我们的任务哦,完成了才能去玩其他的。

森碟只好嘟着嘴接受了这个任务。


没过多久,就轮到森碟洗碗了,可拿到碗的森碟完全不知所措。

田亮见状便不停地引导女儿自主探索:

你先想想平时妈妈是怎么洗的,如果想不起也没关系,可以自己试试,不用怕,也不着急,你可以的。

许久后,森碟终于成功洗好了第一个碗,父女二人都很兴奋。

可在这之后,森碟又不小心打破了一个碗,她吓得快哭了。

但田亮并没有责怪她,而是说:

没关系,我们一起把碎片收拾干净,下次小心点就好啦。 不过打破碗是因为我们刚才不够小心,所以今天晚上你要帮爸爸多做点其他家务,当作小惩罚,好不好?

森碟听后,认真地点点头,主动承担起了责任。


故事虽短,但却提供了尊重孩子“三步曲”的范本。

1.制定清晰规则,明确行为边界

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在自己心中确立一把尺子,分清哪些事情属于原则性问题,哪些属于非原则性问题,针对不同的问题,寻求不同的解决方式。

在原则性问题上,父母必须为孩子制定清晰的规则,让他们明确行为边界。

比如,森碟需要从事家务劳动,这就是必须遵守的规则。

再比如平时生活中,令人头疼的作息问题、玩手机问题,父母与孩子协商一致的学习计划,必须具备的餐桌礼仪和社交礼仪......

遇见这些原则性问题,孩子可以在行为边界内自由探索,但不能打破规则。

因为这种规则,正是保障孩子一生的行为准则。


2.鼓励自主决策,适时提供引导

在一些非原则性问题上,我们就可以让孩子有自主决策的机会。

比如,田亮让森碟用自己的方式去洗碗。

再比如,周末要参加哪个兴趣活动,今天穿什么衣服出门,如何分配自己的零花钱等等。

当孩子做决策时,我们可以提供参考意见,比如帮孩子分析兴趣班的特点、优势,分享其他孩子的学习体验。

但最终,还是应该让孩子自己去权衡利弊,做出选择。


3.让孩子承担责任,升华尊重价值

让孩子在边界范围内自主决策后,我们就需要让孩子承担相应的责任和后果。

比如,在上面的故事里,田亮让森碟清扫碗片,承担更多的家务。

再比如,孩子选择了参加绘画比赛,我们就要鼓励孩子认真准备,积极应对可能遇到的困难,如长时间练习的枯燥、作品可能不被认可等。

如果孩子在比赛中没有取得理想成绩,我们就应与他们一起分析原因,让他们明白做任何事情都有成功和失败的可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通过承担责任,孩子才能感受到自己被当作一个有能力的个体来尊重。

而这种尊重,不仅能够帮助孩子成熟面对生活,还会内化为他们成长的动力,让人生之路上更加坚定。


很喜欢德国哲学家耶斯贝尔斯这句温暖的诠释: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家庭教育更是要父母以爱心与智慧唤醒孩子的灵魂。

而唤醒灵魂的方式之一,就是恰如其分的尊重。

这种尊重,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成长约定。

它要求我们在尊重孩子个性的同时,引导他们理解他人的感受;

在给予孩子自主空间的同时,帮助他们树立责任意识;

在呵护孩子梦想的同时,教导他们遵循社会的规则与道德。

这种尊重,不仅是滋养孩子心灵的沃土,更是助力他们绚丽人生的强大能量。

新的一年,请以爱做基石,持尊重为画笔,用规则制框架,做孩子身旁最好的陪伴者。

愿我们都能够构筑出孩子的美好未来。

十点读书开视频号啦!

金牌主播夏萌出镜,带你重读经典

从唐诗宋词到中外名著,短视频里学知识

欢迎点赞关注

本期推荐:《离思》

作者 | 雷小草,怀抱爱与希望,执笔走天涯。

主播 | 安东尼,朝鲜冷面下藏着一颗韩国烧烤的心。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