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刚开始没两天,闺蜜就跟我吐槽:
你说现在的孩子怎么回事啊?天天宅在家里说无聊,让她找朋 友玩,她懒得出门;给她报了兴趣班,她说没劲,做什么都没兴趣。
的确,孩子的“无聊”似乎成了现代家庭中的普遍现象。
“妈妈,我好无聊啊”,这句话相信很多家长在不同的场合下都有听到过。
看似很平常,随口一说,其实蕴藏着很多重要的信息。
它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孩子的心理状况和家庭教育模式。
洞悉这些信号,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才能更有效地引领孩子,陪伴他们稳健前行。
无聊的背后,藏着需要陪伴的渴望。
儿子五六岁的时候,他动不动就喊“无聊”。正在忙碌的我,总是对他说,要不自己去搭一会积木吧,要不去看一会绘本吧,要不去画一会画吧……
儿子听到我的建议,哒哒哒地跑开了,可是才两三分钟,他又跑来跟我说很无聊。
那时候的我纳闷不已,明明家里就有那么多的玩具,他怎么会无聊呢?
直到后来,一位从事家庭教育的朋友点醒了我:
他没有明确告诉你,但是他两三分钟就来打扰你一次,其实是想看你忙完了没有,能不能陪他玩一会。
我恍然大悟,原来孩子无聊的背后,藏着需要陪伴的渴望。
听从了朋友的建议,当孩子再来跟我说无聊的时候,我停下手中的工作,认认真真地陪他玩。
二十分钟后,他就能独自投入到自己的世界中。
查尔斯·狄更斯说:
孩子的心灵需要父母的陪伴来滋养,就像花朵需要阳光和雨露一样。
孩子的世界简单而又纯粹,他们的无聊往往源自于对亲近与关爱的渴求。
当“无聊”成为口头禅,或许正是孩子在无声地呼唤:
“爸爸妈妈,陪陪我吧。”
无聊的背后,是在寻找更多的自主性。
也许很多家长都有过这样的体验:
难得的假期,想带孩子出去旅游见见世面,或者周末想带孩子去户外运动一下,孩子却吐槽太无聊了,怎么都不愿意去。
出钱出力出时间,孩子却不领情,为此,家长苦恼不已。
其实,孩子兴致不高,是因为他在消极参与不感兴趣的事情。
儿童心理学家劳拉·马克汉姆(Laura Markham)博士认为:
当孩子说出“我很无聊”这句话时,实际上他可能需要更多的自由玩耍时间,而不是父母提供的各种各样有组织性的活动。
现下可以看到很多孩子,学习和生活都是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的。
学校上什么课程是规划好的;课后参加什么兴趣班,往往也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去哪里玩,也是父母认为最有性价比的……
而孩子真正感兴趣的事情,却常常被父母以“浪费时间”“没有意义”等借口否定了。
剥夺了选择权,孩子慢慢就会失去兴趣的驱动力。
当孩子在表达无聊时,可能是在无声地抗议,抗议自己的生活被过度安排,抗议自己的选择被忽视。
只有他们有机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探索和体验世界时,他们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乐趣,而不是一味地陷入“无聊”的倦怠中。
无聊的背后,是目标感的缺失。
曾经有一位妈妈在网上分享过自己的育儿故事。
她的女儿学习成绩优秀,是大家公认的“好孩子”。但是这么优秀的一个孩子,却时常感到生活很无聊。
直到有一天,她看了一部关于太空探索的记录片。那浩瀚的宇宙、璀璨的星辰瞬间点燃了她心中的火花。
她开始自己查阅资料,动手制作简单的火箭模型。虽然过程充满了挑战,她却乐在其中。
她把“成为一名宇航员”当作自己人生的目标,所有的空闲时间都用来探索宇宙了,根本没有时间抱怨无聊。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
“没有目标,哪来的劲头。”
缺乏目标感的孩子,往往容易陷入迷茫和无聊之中。
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为什么要努力,即使外在的成就再高,内心的空虚感也难以填补。
反之,拥有清晰目标的孩子,能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生活也是多姿多彩的。
所以,如果一个孩子总是抱怨无聊的时候,不妨观察一下,孩子是否还没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1.理解和接纳,允许孩子适当无聊
当孩子抱怨无聊的时候,有些家长也许会反思和自责,怪自己没有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满足孩子的需求。
有些家长也许会责怪孩子,怪孩子没有消解无聊的能力。
但是无聊和喜怒哀乐一样,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应该被接纳,而不是被批判和否定。
脑科学相关的研究显示,当来自外界的刺激减少,大脑便会进入一种独特的放空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对周围世界的感知与自我认知反而变得更加深刻和细腻。
也就是说,允许孩子拥有一段无聊的时光,让他们无所顾忌地发呆、幻想、做白日梦,实际上是在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内心世界的窗户。
让他从小学会直面自己,和自己对话,与自己相处,从而丰富内在的世界。
2.高质量的陪伴,引导孩子消解无聊
如果孩子的无聊来源于不知干什么的无所事事,或者被过度安排导致的动力缺失,这种无聊是需要及时处理的。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还没有足够的内在力量去对抗无聊。
父母应该做的是,通过高质量的陪伴,引导孩子去探索内在的热情和兴趣。
例如,和孩子一起建立一个“无聊箱子”,在小纸箱里用纸条写下一些活动内容。当孩子无聊的时候,就随机抽取一项活动陪孩子一起进行。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仅找到了乐趣,还能逐渐学会如何和“无聊”和平共处。
当孩子大一点,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孩子,由孩子自主安排活动,增强积极参与感。
3.建立目标感,寻找生命的意义
在《目标感》一书中,儿童心理学专家威廉·戴蒙提出,目标感是为了解决漂泊感。
而所谓的漂泊感就是无所事事,干什么都没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空心病”。
当一个孩子有了远大的目标感,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为什么要干的时候,他的人生才更有意义和动力。
可以借助六步目标法来帮助孩子建立目标思维,培养目标感。
“谁说了算”:目标需要家长陪同孩子共同挖掘,而且必须是孩子发自内心认同的。 “跳一跳够得着”:把大目标拆解为一个个难度适当的小目标。 “及时提醒”:当孩子不想坚持时,用约定好的提醒信号调动行动力。 “微小成就感”:可设立任务清单,让阶段成果清晰可见。 “及时总结”:根据变化,适时修正目标。 “仪式感”:阶段目标达成,及时鼓励和庆祝。
尽早点亮目标感这盏明灯,帮孩子找到生活的热爱和人生规划。
樊登在《读懂孩子的心》中说:
孩子内心的世界是如此纯净,我们需要用心去聆听他们的心声。
读懂孩子的语言,理解口头禅背后的真正意思,洞察那些未说出口的情感与需求,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当孩子说无聊时,耐心倾听、细致观察并积极引导,帮助孩子从“无聊”的困境中走出,发现生活的多彩与自我成长的价值。
点点右下角的,让我们用爱和智慧,和孩子一起成长,共享生命的美好旅程。
十点读书开视频号啦!
金牌主播夏萌出镜,带你重读经典
从唐诗宋词到中外名著,短视频里学知识
欢迎点赞关注
本期推荐:《离思》
作者 | 花朵之蓝,有最遥远的梦想和最朴素的生活。
主播 | 安东尼,朝鲜冷面下藏着一颗韩国烧烤的心。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