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起新闻彻底点燃了网友的怒火。

江苏南通,70岁房东猥亵女租客;北京某公司,73岁高管面试时对求职者动手动脚。



警方处理结果却让全网哗然——两个老头都因年过70,逃过了行政拘留。

评论区炸了:

“坏人变老了就能免责?”、“法律到底在保护谁?”

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得骂街——难道活到70岁就能拿法律当空气?

但骂归骂,这事还真不能简单归结为“警察不作为”。

《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70岁以上不执行拘留。

问题来了:这条23年前制定的法律,怎么就成了2024年的全民公敌?





法条背后:23年前的“人性化设计”,成了今天的BUG?

先别急着拍桌子,咱们得搞清这条法律的来龙去脉。

翻开《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1条,白纸黑字写着:"70周岁以上的,应当给予行政拘留处罚的,不执行"。

这条2006年修订时新增的条款,初衷确实带着善意。

当年立法专家张明楷教授在《中国法学》撰文解释,考虑到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拘留所环境可能危及健康,体现"人道主义关怀"。



但现实往往比条文复杂得多。

根据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统计,2018-2022年间,70岁以上违法者中涉及性骚扰、猥亵案件占比从12%飙升至29%。

更吊诡的是,某中部省份公安厅内部数据显示,这些老人里80%身体指标完全符合拘留条件。

法律的人性化设计,正在被某些"老油条"钻成免罪符。



争议核心:法律到底该“尊老”还是“惩恶”?

常州欧女士的遭遇最具代表性。

2023年,她被83岁房东两次进入出租屋摸胸威胁。当她拿着监控报警时,却被告知因房东年龄过大不予执行。



自己不仅没有得到道歉,还被无耻房东撵走。

这种"物理伤害+精神羞辱"的叠加伤害,现有法律根本cover不住。

实验:让不同年龄志愿者模拟违法场景,结果显示老年人更容易产生"法律豁免"的侥幸心理。

更可怕的是,某些灰色产业链已经盯上这个漏洞。



前两年沈阳打掉一个45人的特大碰瓷团伙,成员里六七十岁的老年人不少。

估计他们“上岗就业”的第一课就是:"活到七十岁,碰瓷当饭吃"。

网友的愤怒集中在三点:

1. “年龄不是挡箭牌”

2. “受害者权益谁来管”

3. “变相鼓励犯罪”

知乎法律大V@明律直言:“有些老人算准了法律空子,专挑商场、公交等公共场所下手。”

执法中的现实困局

违法老人免罪,其实警察叔叔们也憋屈。

有民警私下吐槽:"每次给这些老头做笔录,人家翘着二郎腿抽着烟,张口就是'拘我试试,死你们所里'。"

这话不是危言耸听。

2018年杭州就发生过老人超市偷菜被抓现行后发病,家属索赔16万的案例。



但有法律人士也透露,"不拘留"不等于"不处罚"。

根据公安部实施细则,这些老人照样要接受罚款、警告、社区矫正。

可问题在于,很多老人退休金就两三千,罚多了怕引发极端事件;社区矫正更是形同虚设——你让居委会大妈怎么管得住老流氓?

法律学者拍案:我们缺的不是法条,而是配套机制。

“法律不能脱离人性,但也不能纵容人性之恶。”

现行法律框架下,其实早有一些有效的针对措施:

- 经济惩罚:比如宝兴查处一名70多岁的无证驾驶人员,虽未执行拘留三日的处罚,但也处以1000元罚款。



- 公开曝光:顺德某超市抓住一位高龄惯偷后,因家属拒绝赔偿,经同意让老人在超市门口“挂牌示众”。

有人觉得超市做法设限侵犯老人的人格权,也有网友认为对待这种无赖家庭就该这样。

有法律专家建议,可以参照醉驾入刑的标准,对性骚扰等主观恶性强的行为取消年龄豁免。

人老了,违法就能肆无忌惮,这对法治精神也是一种莫大的亵渎。

结语

法律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判断题。

当我们为受害者鸣不平时,也要看到那些真正体弱多病的老人需要保护;

但在维护社会公序良俗面前,年龄不该成为作恶的护身符。

或许正如一位网友所说说:"作恶者的皱纹,遮不住受害者的伤口。"

如何在人性化与正义性之间找到平衡点,考验着整个社会的智慧。

感谢您的阅读,期待您的留言和分享,让我们共同探讨这个话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