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情很简单,是我们自己把它弄复杂了;比如:剥削。
1
马斯克有过一个世纪担忧,他担忧的不是资本家对工人无何止残酷剥削与压迫,而是人工智能的步伐正在飞快地超越人类,将替代掉接近100%的一线劳动,那时,大批被剥削的劳动者,将被资本家取消“被剥削的”权力,集体失业了。
这怎么办?都失业了谁来消费?
这就有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剥削论的基础劳动价值学说是否还能自洽?
第二个问题:人类集体失业是灾难,还是理想?
2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
劳动价值学说将退出经济学,回归哲学。
严格地说,劳动价值学本来就是一个先验的推导,看过青年马克思《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朋友应该清楚,并不是先有了马克思的经济学,才有了共产主义大厦;相反,27岁的青年马克思刚和燕妮结婚,充满了人性化的理想,他是从人的异化以及人性的扭曲为起点,做了一个德国哲学的否认之否定的思辩,从而定义了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人性的复归,是个性充分发展的社会,这样的共产主义是不是很温暖?
当然,这只能说是一个哲学的推导,要想加入英国激进的工人组织正义者同盟,必须为工人的革命提供理论支持,这也正是马克思不同于魏特林的地方。
于是,马克思接受了恩格斯的建议,通过对国民经济学,即亚当.斯密的批判,用经济学的语言重构了共产主义理想的经济学基石,这就是影响了人类两个世纪的《资本论》。
为了建立起经济学的基石,马克思整整用了四十年去写《资本论》,不能不说,用了这么长的时间,多少与内在逻辑的冲突有关系,从德国思辩语言的起点,要走向英国经验主义的具有科学证伪传统的数据终点,难度太大了。
这个问题,无法在这里展开,我们还是直奔主题。
剥削论的基础是劳动创造价值。
也就是说,在马克思看来,机器、厂房、材料、水电、货币本身不能生产出任何商品,生产出商品的是人,是人的劳动,这个朴素的逻辑打动了曼彻斯特的纺织工人,但是会有反论。
经济学不是人本主义哲学,它是经验科学,必须对应着现实中的经济发生,而不是哲学的推导,现实中并不存在孤立的劳动,让王二麻了辞退了工作自己坐在家中劳动,一百万年也生产不出一部华为手机,他的劳动价值是零。
现实就在那,华为手机不是谁的劳动结果,是生产全要素的组织,劳动只是不胜枚举的生产要素之一,不等于也不能等于商品的全部价值,否则王二麻子天天在家拉磨转圈就发财了,决定商品价值的是交换,定义商品交换价值的是社会,不是哪一个资本家,也不是拿一个打镙丝的工人,是社会需求。
所以,剥削这个词语,不应该打上意识形态的标签,我们当然要有理想,可以追求社会学意义上的公平,可那恰好不是资本家能决定的,这一点马斯克看得很清楚,一切还是在权力.古今无出左右。
富于戏剧性的是,人工智能的出现,以轻松的方式结束了这场世纪之辩。
按照劳动价值学说,马克思给出了一个剩余价值率的公式,即剩余价值=W-(C+V)。也就是说,产生剩余价值的必要条件是雇佣劳动,离开了雇佣劳动谈剥削,都不是马克思主义,都是流氓无产者自己情绪的宣泄,弄得不好就成了义和团,这一点要牢记。
马克思公式中的V代表雇佣劳动的工资,如果资本家不再雇佣工人,这个V消失了,站在正宗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就不存在剥削.否则就等于承认了不变资本机器也可以创造价值,劳资关系就扯平了。
人工智能的出现必然引起学界的风暴,因为理论上它可以替代所有的体力劳动和99%以上的脑力劳动,公式失去了V,不再具有原理性。
3
再看第二个问题:
没有了剥削,失去了工作,大众怎么办?
好办,赶紧实现共产主义呀,向资本家无限征税,通过税率调节生产与分配、资本与社会共享之间再平衡。马克思说要生产资料共同占有才有共同分配的基础,不一定,规则是社会定的,不是资本家定的,而且那样一来,生产失去了竞争性,就成了一潭死水;马斯克则说:不用那么麻烦,应该做的是建立起"全民基础收入",为没有工作的人提供收入.多美好的想法。
问题是谁来执行?
说到这应该明白了,人工智能不可怕,它将通过技术革命,替代暴力去实现共产主义的大同理想。真正烧脑的是谁来定义并约束"全民基础收入"的执行者.不要把以人民的名义把"全民基础收入"都霍霍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