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点|人物访谈|文学领地|原创殿堂

literatureSunday

2025年 第 8 期

《济宁看点•星期天》

新锐.经典.卓越

分享原创作品 品味文学人生


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黄发有 为《文学现场》栏目题词



文 海 寻 蜂

一一我的养蜂之路与文学追求

□王继法

在第8期悦享银龄读书会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朋友:

大家好!非常荣幸今天能站在这里,与诸位一同分享我在养蜂与文学探索这条别具一格道路上的感悟与收获。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盼望着能将自己这些年的经历与思考,绘声绘色地讲给大家听。

首先,让我们通过一段精心摄制的 10 分钟视频,走进我的养蜂天地。这段由济宁电视台采访制作的《养蜂人王继法的甜蜜王国》,全方位记录了我与蜜蜂朝夕相伴的日常,也能让大家直观真切地了解蜜蜂的生活习性。在那片生机盎然的养蜂场中,每一个瞬间都与蜜蜂紧密相连,而这些宝贵经历,也为我后续的文学创作注入了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

养蜂的岁月里,我惊奇地发现蜜蜂的世界与人类社会存在着诸多奇妙的相似之处。它们勤劳不懈、团结一心,为了群体的存续与繁衍竭尽全力,这种精神深深触动了我的内心。而我自幼怀揣的文学梦想,在养蜂的闲暇间隙,开始与蜜蜂产生千丝万缕、难以割舍的联系。我逐渐意识到,蜜蜂不仅是我生活里的亲密伙伴,更是我文学创作中独一无二的意象。


回顾我的创作历程,四十多年来,我陆续发表文章一千余篇,其中在专业媒体发表了六百多篇关于蜜蜂的文章,内容广泛涵盖新闻稿、人物专访、学术论文等。从 2021 年起,我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创作文学作品中的蜜蜂文化系列文章。截至目前,我已创作 121 篇蜜蜂文学作品,其中有 72 篇蜜蜂文学作品赏析文章,在《蜜蜂杂志》连载了 34 篇。这些文章从多元角度剖析了文学作品中的蜜蜂形象,深度挖掘蜜蜂文化蕴含的丰富价值。与此同时,乡土文化也是我写作的重要领域。五年来,我已在报刊和文学平台发表推送乡土文学作品 267 篇,十四篇习作收录在济蜂园文学社于《济宁日报》《济宁晚报》发表的作品集《蜂情乡韵话流年》一书中,其他习作则收录在正在编辑的我的自传《诗意蜂情》《我家的创业史 —— 播绿一家人》和《飘绿的乡土》三本书里。

接下来,我想和大家重点分享我在文学海洋中探寻蜜蜂文化时,对部分赏析文章的解读。

先聊聊杨朔的《荔枝蜜》。这篇散文发表于 1961 年的《人民日报》,杨朔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了蜜蜂辛勤酿蜜的过程,巧妙借物喻人,赞美了像蜜蜂一样默默奉献的劳动者。文章运用先抑后扬和卒章显志的写作技巧,开篇写自己被蜜蜂蜇后对其心生反感,后来因品尝到香甜的荔枝蜜而改变态度,进而参观蜂场。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普及了蜜蜂不轻易蜇人,蜇人后自身也难以存活等知识,还栩栩如生地描写了蜜蜂采荔枝蜜的忙碌场景,以及荔枝蜜成色纯正、养分丰富等特点,用文学语言科普蜜蜂知识,相比专业介绍更具趣味、更易被大众接受。文末,作者由歌颂蜜蜂自然而然地转到歌颂勤劳的农民,“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是多么高尚啊!” 这种对蜜蜂精神的由衷赞美,以及对劳动者的热情歌颂,让这篇文章充满了强大的感染力,也让我们深切体会到了蜜蜂精神的伟大之处。


再看看秦牧的《蜜蜂的赞美》。秦牧是散文 “三大家” 之一,他的散文以联想丰富、感情充沛、富有情趣与幽默感著称。在《蜜蜂的赞美》中,他笔下的蜜蜂是高明的 “创造者”,其酿蜜方式给予我们重要启示:广泛吸收、接纳美好事物,再进行重新创造。养蜂人都清楚,蜜蜂在采收季节,劳作极其辛苦,出巢采集一个来回耗时颇长,每天工作时间远远超过人类 8 小时工作制,而且每次飞行能携带超过自身重量一半的花蜜。秦牧引用相关资料表达对蜜蜂的赞美之情,由蜜蜂酿蜜联想到艺术家创作以及所有工作,启示人们在学习、工作中要广泛涉猎知识并取其精华,有所创新。作为专业养蜂者和文学爱好者,我深切地感受到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都应像蜜蜂一样,辛勤劳作、广泛采集、精心酿造。就像我发表的众多文章,都是多年积累素材、反复修改打磨而成的。

秦牧的另一篇散文《花蜜与蜂刺》同样值得细细品味。这篇文章既展现了蜜蜂酿蜜的突出贡献,也阐述了蜂刺的防御作用,让我们看到了蜜蜂的多面性,以及自然界生物的生存智慧。秦牧赞美了蜜蜂自卫时英勇搏斗、视死如归的精神,将蜂刺比作 “短剑”。我自己也有被蜜蜂蜇的经历,初中毕业后成为专业养蜂人,常常被蜜蜂蜇,也因此逐渐产生了抵抗力,还通过阅读书籍了解到蜜蜂蜇人后是否死亡,取决于对象,马蜂蜇人后不会死亡,是因为其毒刺分泌碱性液体,并且蜜蜂王国里只有工蜂和蜂王有蜂刺,雄蜂是没有的。此外,蜜蜂螫人虽令人心生恐惧,但蜂螫疗法自古以来就是治疗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有效疗法之一。近二十多年来,国内外研究并经临床验证,用蜂螫疗法按穴位螫刺,或用提取的蜂毒针剂按穴位注射,用于治疗肿瘤等多种疾病都有一定效果。秦牧在文章结尾,由蜜蜂联想到既能辛勤劳动又能勇敢战斗的人,这类人善良且英勇无畏,给人全新的启迪。

苇岸的《放蜂人》也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这篇散文以质朴平实的文字描绘了放蜂人的生活,先赞美蜜蜂勤劳忘我的崇高精神,称其是支撑世界幸福与和睦的重要力量,进而描述放蜂人,他们与蜜蜂朝夕相伴,追逐着花期,也追逐着生活的希望。他们是幸福的,每日与可爱的生灵相依,居住在花丛附近;但也是孤独的,带着蜂群远离尘世喧嚣,将甜蜜无私地输送给人间。我初次阅读《放蜂人》是在 1997 年,当时对结尾 “在背离自然、追求繁荣的路上,要想想自己的来历和出世的故乡” 这段话难以理解,这也正是我喜爱此文的原因之一。近日重新研读,结合苇岸的自然文学专著《大地上的事情》和自身养蜂经历,我终于领悟了其深刻内涵。原来,苇岸早在三十多年前就敏锐地觉察到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必将带来严重后果,如今这些警告已然成为现实:乱砍滥伐、城市化进程加快、农药滥用、高科技装置辐射、无节制开发利用能源等,致使蜜蜂生存环境急剧恶化,中华蜜蜂濒临灭绝。养蜂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一座桥梁,苇岸写放蜂人,实则是在探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怀念农业文明。如今,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养蜂业在生态农业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放蜂人的社会地位也有所提高。作为一名放蜂人,我因为《放蜂人》而不再感到孤独。


汪曾祺的《槐花》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汪曾祺是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也是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他的散文大多创作于晚年,风格优美、淡雅、朴实、精炼,用通俗易懂的大白话行文,却又兼具文人雅气,从小事取材,以小见大,表达真挚深沉的情感。《槐花》全文仅千余字,朴实无华。文章开篇写玉渊潭槐花开时如大雪纷飞,之后便不再提及槐花,而是讲述养蜂人的琐碎日常,结尾以槐花落呼应开头。初读时可能会感到疑惑,反复品味后才明白,作者以《槐花》为题,用槐花象征人物心灵的纯净。洁白的槐花引来了放蜂人,作者细致地描写放蜂帐篷的陈设和生活场景,展现养蜂人生活的简朴,进而介绍养蜂一家人。养蜂人做事沉稳、勤劳善良、热爱生活;他的妻子是四川新繁人,因喜爱北方大米,还有丈夫的好脾气和放蜂生活,不顾年龄差异追随而来,作者描绘夫妻二人平凡却又充满烟火气的生活,还描写妻子对养蜂人儿子带来的男孩关爱备至,她带孩子购物、玩耍、勾帽子,得到孩子的认可,被孩子叫奶奶时既开心又略带羞涩。文中还用荆条花衬托槐花,借普通的荆条花,暗示放蜂人平凡生活中蕴含的真善美。我作为有四十多年养蜂经历的老养蜂人,借 “槐花盛开” 表达内心的欣喜,借 “槐花落” 表达失落与眷恋。因为槐花开意味着回家团聚。自 1984 年结婚后,我和妻子背井离乡放蜂,妻子身兼数职,既要从事摇蜜、取王浆、收花粉等工作,又要照顾家庭,因思念孩子常常夜不能寐。当时养蜂人追赶洋槐花期十分劳累,赶完多地花期,槐花落后又要转场。2002 年我担任任城区蜂业协会后,蜂场变为小转地,“槐花开了就回家” 成为了美好的回忆。2021 年三八节前夕,我重读《槐花》,写了顺口溜《走天涯》,送给妻子及放蜂夫妻们,表达对妻子陪伴自己走过艰辛放蜂岁月的感激之情。

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是一部关于自然、生活与思考的经典名著。这本书记录了他在瓦尔登湖畔自建木屋的生活,梭罗崇尚简朴的生活方式,热爱自然,书中以细腻的笔触用心灵倾听自然之声,充满了深邃的哲理与高深的境界。我读了三遍《瓦尔登湖》,每一次阅读,自然之声都仿佛愈发清晰地在耳畔回响。初次阅读时,我从 “经济篇” 中听到春日里云雀、小鹅等鸟雀欢快的啼鸣,感受到冬日消融、生命舒展的蓬勃气息,还听到四月雨中失群孤雁的哀伤鸣叫。“声音” 这一章中,自然之声最为丰富多样。作者描绘夏日清晨坐在门前,从日出到正午,在树间的静谧中沉思,听鸟雀欢歌、车辆声由远及近,野鸽子飞过、鱼鹰捕鱼、水貂抓青蛙、芦苇鸟掠过,还有火车的咔嗒声。此外,还能听到傍晚森林远方传来的牛叫声,以及冬季清晨野公鸡在林中引颈长鸣,震撼大地。书中有关于蜜蜂的描写,“豆田” 一章里,蜜蜂乱飞的嗡嗡声传来,邻人按维吉尔的方法敲锅壶召唤它们回蜂房,之后人们开始盘算蜂蜜。另一处在 “贝克农场” 一章。除蜜蜂外,作者还带读者聆听了夜鹰、树叶、小溪山涧等的美妙声音。我第一次读时,书中的声音似乎并不真切,多读几遍后,随着内心愈发宁静平和,各种动物叫声、马车声,流水声和蜜蜂 “嗡嗡” 声被无限放大,让人能够尽情享受声音带来的愉悦,感受自然与生命的美妙,体悟生命给予的深刻教诲。在文章的结尾,我呼吁人们像蜜蜂一样热爱自然,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甜蜜的生活。


李存葆的《鲸殇》聚焦生态保护问题。蜜蜂看似无序地 “嗡嗡” 飞舞,实则组织严密,分工精细,具备强烈的 “群体意识”。而《鲸殇》创作于 1996 年,堪称李存葆的 “绿色宣言”,是一篇讨伐人类破坏生态的振聋发聩之作。文章借揭秘鲸类 “集体自杀” 的现象,深刻揭示 “鲧殇即人殇”,批判人类为了一己私利掠夺自然,破坏生态平衡与食物链,致使遗传基因逐渐消逝。在环保意识逐渐觉醒的当下,李存葆以蜜蜂、鲸类等动物的群体意识对比人类的狭隘,指出鲸的集体自杀源于 “集体意识” 和 “救援意识”。生态问题是 21 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李存葆的散文在赞美大自然的同时,批判传统人类中心论,倡导生态意识,呼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维护地球环境与其他物种的生存权利。他在《鲸殇》中探寻传统观念和伦理道德的根源,也表达了对文化断裂的深切忧虑。文中对自然万物的描写,展现了生命的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和谐,强调食物链平衡是生态平衡的关键法则。作为生态文学作品,它深刻反思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我受李存葆军事文学的影响,曾怀揣参军梦想,又因他的生态文学作品爱上自然,开始赞美自然,投身生态养蜂业的宣传。蜜蜂一生为集体无私奉献,通过独特的舞蹈交流;鲸类群体关系紧密,用声音沟通还悉心照顾幼崽,它们的 “群体意识” 为人类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金波的《花和蜜》充满了童真童趣,描绘了一个生机盎然的自然世界。金波先生在文中真诚地赞美蜜蜂的勤劳与奉献,其核心在于感恩、报恩。文中 “以前种花为美,现在种花为报答小蜜蜂” 等话语令人印象深刻。金波先生给北戴河育花路小学的题词 “培育美丽的花,酿制心中的蜜”,在读者心中播下了感恩的种子,让报答蜜蜂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关于鲜花和蜜蜂,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写过一首顺口溜《蜂花恋》:“花开花香花正艳,引来蜜蜂舞蹁跹。采得百花酿成蜜,为人辛苦为人甜。花谢花飞花满天,情有独钟蜂花恋。相爱结出丰硕果,人食人爱人称赞”。在这篇赏析文章的后半部分,我表达了养蜂人对蜜蜂的深情话语:“蜂不离花,花不离蜂;人不离峰,蜂不离人”。这是养蜂人常说的一句话。我四十多年的放蜂生涯,与蜜蜂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它成了我的家庭成员,成了我形影不离的知己。可爱的蜜蜂,感恩有你,我曾写下了《今生遇见你》,表达我对蜜蜂的感恩之情。

袁鹰的《荆条蜜》以荆条花为背景,生动展现了蜜蜂与荆条花相互依存的紧密关系。这篇文章发表于 1961 年 5 月,篇幅不足千字,却用亲切抒情的笔调,赞美了香甜醇厚的荆条蜜和辛勤劳作的山区养蜂人,歌颂他们认真钻研、埋头苦干、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文章先介绍荆条蜜,再写荆条,借咏蜂诗句赞美养蜂人。文章开头作者自谦蜜蜂知识匮乏,是怀柔山区青年养蜂员让他增长了见识,当时农村多为集体养蜂模式,荆条还有其他用途。结尾点明主旨:养蜂人全心全意为人民和社会主义酿蜜,却鲜为人知。

除了这些散文赏析,我还想介绍一本自然科普类书籍 —— 英国作家托尼・朱尼珀著的《大自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这本书从科学的视角阐述了大自然对人类的重要意义,其中关于传粉者的章节让我印象尤为深刻。蜜蜂作为最重要的传粉者之一,对生态平衡的维护起着关键作用。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能更加深入地了解蜜蜂在生态系统中的价值,从而增强对自然的保护意识。我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传粉者 —— 这世界需要你》。


昨天是我国二十四节气春天中的第二个节气 —— 雨水。农民开始了新一年的劳作,蜜蜂也开启了采花酿蜜的忙碌征程,而我作为爱好文学的老养蜂人,也在人生的第二春讲述着蜜蜂故事和乡土故事。我自撰的济蜂堂乡土文化博物馆门上的三幅对联表明了济蜂园文学社将要开展的工作。大门的对联是 “田园风光美,乡村生活好;树绿水清迎春暖,花香蜂舞寄乡情”;二门的对联是 “美丽乡村梦,振兴正当时;乡土文化传承深,乡村振兴发展快”;堂屋的对联是 “平安生百福,和睦值千金;仁和孝善勤为本,书礼信义尚贤良” 。

今年 3 月 5 日是惊蛰节气,计划在 3 月 2 日,正式开启任城区蜂业协会,济蜂园文学社与济宁晚报悦享银龄读书会、《蜜蜂杂志》社联合开展的《蜜蜂 —— 这世界需要你》有奖征文活动,同时开展第一次采风活动暨济蜂园文学社 “方言研究会” 成立仪式。征文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截稿日期为 2025 年 3 月 20 日,5 月 20 日将在济蜂园文学社举办颁奖仪式。

在文学与蜜蜂的世界里,我不断探索前行,收获了知识与成长。希望我的分享能让大家对蜜蜂与文学有全新的认识,也期待与大家共同交流探讨,一起在文学的浩瀚海洋中探寻更多的美好。

衷心祝愿各位书友以笔为犁,以纸为田,在文学的花海里,酿造出馥郁的精神之蜜,在人生的第二个春暖花开的美好时光里,甜蜜相伴,悦享银龄!

再次感谢济宁晚报悦享银龄读书会的领导和工作人员。

我今天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2025年2月19日


简 介

作者:王继法




王继法,任城区蜂业协会长,任城区李营济蜂园文学社负责人,乡土文学创作者。出生于六十年代初期的王继法,自幼酷爱读书写作,与蜜蜂共舞四十余载,经年采花即采风,乘着蜜蜂翅膀,向着梦想出发,在追逐文学梦想的路上,书写自己熟悉和热爱的乡土文化,梦想因他的坚持而精彩!


精彩呈现

【文学现场】李海杰 : 一杯小酒(外一首)

【文学现场】成岳:天使的秀发

【文学现场】百年颂歌--陈克群

《济宁看点》法律顾问:山东舜翔(济宁)律师事务所

法律问题请拨:13371211587(杜飞律师)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所发表内容、图片、文字、字体等版权信息注明来源的,版权归原出处所有,无法查证版权的或未注明出处的均来源于网络搜集。如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其中的内容与图文等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请在发现之日及时与本平台(联系方式QQ:1067959582)联系,我们将在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