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宁记忆》

威记

五湖四海一城聚,艰辛困苦几人数。

转眼芳华渐落尽,惟留初心心头矗。

致敬支宁人!

在宁夏的文学史上,有一个人是必定要提的,那就是张贤亮。

威记由于写支宁人传奇系列,在翻阅有关支宁人的资料时候,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每个人对宁夏或者银川都有自己的印象或者看法。

同时也意外看到了有关张贤亮的一些资料,林林总总,也让威记看到了一个长久以来只闻其名却不认其人的大家风采人生。

他也是万千来到宁夏,来到银川的“支宁人”中的一员,那他对银川的印象又是怎么样的?



01

他和银川的缘分,很大部分是由于自父亲的因素。

在词条中可以看到,他祖籍是盱眙,却出生在南京,而他却是从北京来到宁夏的。看着这些地名,有些辗转复杂,其实,简单一点来说,这都是因为父亲的经历和成分问题所造成的。

对于来到宁夏(银川),张贤亮用了一个词:“流放”。换成如今的话来说,那就是被逼的,这是时代的结果。

但是不管如何,冥冥中也注定了他和银川的缘分。

十八岁,他“偕老母弱妹”,随着同是来自京城的大批移民来到了宁夏银川的贺兰县当农民,可能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这一待就是一辈子。

传说中的银川北门



02

贺兰县离银川不远。

但是他第一次有机会到银川城,却是因为一名同属京城移民的老婆由于“肠绞痛”,由于农村里没有条件,需要到银川城进行需要治疗,他一同前往。

夜里出发,临到银川城的北门时候,正是黎明时分,他抬头看到的银川,却是一座“土城”的模样,这里他用了一个词,叫“呆板”。

从北门进城,他看到的是一座寂寞、荒凉、破落的古城模样。残破的土城墙、低矮而连片的土屋,狭窄的土路,仿佛就是把一座农村搬进了有围墙的地方而已,差别不大。

有意思的是,进城时候,病人却好了。并且就在驴背的担架上,唱着一首《凤凰于飞》(上世纪三十年代著名作曲家陈歌辛创作),那甜美而华丽的歌声,也让他对银川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反差而终身难忘。



03

刚到宁夏的时候,本地人就跟他说过银川有“七十二连湖”,一派“塞上江南”的模样,所以,他到了宁夏,也没有什么什么陌生的感觉。

刚来宁夏,他挺顺利和平常的,并且还于第二年,由于甘肃省第二文化干校来招人,他上过高中,于是被选上了,放下了裤管,穿上了“文化衫”,成为一名文化教员。那时候扫盲,人们上夜校的热情高,很缺识字有文化的老师(教员),这也是幸运了。

可是,一切的改变,从“大风歌”开始。大风歌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随后,他被遣送到西湖农场进行劳动改造。

如果不是因为被劳动改造,他也大致被宁夏成立自治区,甘肃撤建制的时候,也一同随着被撤到甘肃去了。

这也正应了那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话,他把在劳改过程中吃到的苦,在后来都转变成为让他蜕变的文字(人们称之为苦难文学),使得他声名鹤起,最终成就为一名文学大家。

他和宁夏的缘分就再这样一次加深!



04

而等他再一次走进银川城的时候那些城墙、城门、城门楼都已经完全消失掉了。

他对银川的印象再一次被刷新。

他把这个印象,都放在了出版的《男人的风格》中。

这部小说,是他乃至中国第一部以城市改革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小说中的T市,就是他以银川城为原型。其中有一句话是这样写的:“一条马路三座楼,一个警察看两头,一个公园四只猴,一辆汽车赛老牛,一家饭馆尽卖粥。”

这话原来就流传于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说的是这座城市在当时的风貌

这句话也因为张贤亮的中部小说而被广泛推广,还演变出许多版本,最后成了对老银川风貌的高度概括。

而他也把对老银川的印象,都复刻在了后来的影视城里。



05

在他的小说中可以感受到,他是银川成长的见证,同时,银川也是他成长的见证。

对于他来说,银川给了他伤痛,同时,银川也给了他痊愈的良药!

这也是相互成就吧?

致敬大家!

谢谢!

这里是宁夏!发现宁夏之美,感受宁夏之美!

我是阿威,用温暖的文字,翻起尘封的记忆,记录宁夏的人文历史!谢谢阅读关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