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燃烧的岛群”第1369篇原创文章,作者群主飞龙。
全文共7677字,配图40幅,阅读需要16分钟,2025年2月22日首发。
本文收录在“坦克战史”专辑
注:本系列文章在收集整理资料时参考了众多中外资料,如“缅甸1942”、“缅甸1944”、“洛阳1944”等篇章的坦克战资料大量参考了徐帆、甄锐所著《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吕宋1945”等篇章参考了王法所著《木诺兹之战——日军第6战车联队的覆灭》(原载于《海陆空天惯性世界》2011年第12期,以及王法所著《困兽之斗:日军第7战车联队的覆灭》(原载于《现代兵器》杂志2016年第4期);在中国抗日战场和太平洋岛屿作战中的许多坦克战细节参考了青梅煮酒所著《太平洋战争》(1-10册),与中国军队装甲部队相关的部分内容参考了甄锐所著《抗日战争中国军队坦克装甲图鉴》。以上书籍均为国内正式出版并可在许多平台购买。
在此一并感谢原著作者和许多无法列明的原始资料提供者!
接上期()
五、九五式13吨重炮牵引车、九八式13吨重炮牵引车
13吨级重炮牵引车是日本陆军研发的最重型的履带式牵引车,从外观上来看,该牵引车似乎是霍尔特拖拉机的放大版,但其行走装置似乎与同一时期的八九式中战车的行走装置如出一辙。该车研发定型于1935年,用于牵引日本陆军更加重型的九二式105毫米加农炮以及以上更大口径的远程火炮,一般配属给独立重炮兵联队及以上的独立炮兵单位。
九五式13吨牵引车使用160马力的6缸汽油发动机,1938年又推出使用6缸柴油发动机的版本,也被称为九八式13吨牵引车,但从留存的一张照片来看,似乎连底盘负重轮的形态都发生了改动。
图1. 九五式13吨重炮牵引车,被牵引的似乎是一门长身管的九二式105毫米加农炮
图2. 九五式13吨重炮牵引车(罗马尼亚军队使用)
图3. 日军的八九式中战车,注意其行走装置与九五式13吨牵引车的高度相似
图4. 九八式13吨重炮牵引车,该车的底盘已经变动为5对更大的负重轮
九五式13吨重炮牵引车资料:
服役年代:1935年(汽油型)、1938年(柴油型,也有资料称为九八式13吨重炮牵引车)
重量:13吨(汽油型)、13.64吨(柴油型)
最大速度:16公里/小时(汽油型)、14公里/小时(柴油型)
发动机功率:160马力、6缸
全体乘员:7名
尺寸:长4.76米(汽油型)/4.9米(柴油型)、宽2.3米、高2.84米
建造数量:373台
牵引火炮:305毫米重迫击炮,240毫米重榴弹炮、大正七年式305毫米重型榴弹炮
“七年式”榴弹炮于日本明治末期开发,口径305毫米,主要有长、短身管两种型号。 其中七年式305毫米榴弹炮(长)于明治43年开始设计,大正7年10月31日试制完毕。炮重122.937吨(移动式),炮口初速500米/秒、最大射程14800米。为了对外保密,该火炮对外称作“特二十四糎榴弹炮(长)”。但有意思的是,七年式的产量仅有区区30门,主要部署在中国东北用于防御苏联,后来有几门被运往菲律宾用于防御美军。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通州分馆保存有一门“七年式”榴弹炮,整炮长9.5米,身管长7.22米、重19.76吨,属于长身管型。火炮底座呈圆形,直径5.5米,高约0.9米,由三层钢板组成,装有齿轮和钢轨,炮身可以随意旋转和横向移动。整个固定式火炮的总重量97.7吨,该型火炮还可以采用移动式底座部署,总重量约123吨。弹药主要有榴弹和破甲榴弹两种,弹头部分重达400千克,初速500米/秒,射击时身管后坐行程1米,最大射程15.2公 里,可侵彻半米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或一米的普通混凝土结构。
1938年,日本关东军驱使中国人做苦力开始在阿城城东约5公里外的何家沟修建兵营,两年后完工,何家沟也因为村边设有日军的巨炮阵地而被老百姓称作“炮屯”。这门出厂编号为20的巨炮生产于1940年,大致在出厂后就通过海运和铁路运到村边,再由装甲车辆(可能就是九五式13吨牵引车)拖运至火炮阵位。日军在此地搭建的火炮阵地共有7门火炮,炮位之间相距500至1000米,其中有“七年式”榴弹炮6门,其他型号1门。火炮阵地设在村旁的“军用地”里,日军不允许村民在这里种庄稼。火炮阵地架设完毕后,每隔一至两个月就会进行试射,日军叫做“演炮”, 一般间隔半小时左右发射一次,每次持续一天或两天。“演炮”时,为防止操炮的秘密泄露,村子的四个角都有日军把守,不允许靠近,也不允许观看。半年后,日军又逼迫村民全部搬走,直到日本战败投降后,村民才重新搬回何家沟。
日军战败投降后,这些火炮均被留在当地,由于种种原因仅有编号为20的一门炮留存。1997年11月,该炮由黑龙江阿城市征集调运至原中国民兵武器装备陈列馆(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通州分馆)。 在征集时,火炮主体较完整,但由于许多零部件丢失和损坏,展出前由原沈阳炮兵学院进行了部分功能性修复。 1998年8月1日,这门火炮正式对外展出。
图5.保存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通州分馆的一门大正七年式榴弹炮。炮尾位置清晰可见“七年式三十糎长榴弹炮,昭和15年,大阪陆军造兵厂,NO.20”的铭文,即1940年由大阪陆军兵工厂制造,编号20
图6. 炮尾铭文清晰可见,该炮也是国内留存二战时期口径最大、吨位最重的榴弹炮。该炮倍日军部署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的何家沟村,主要用于封锁和破坏绥哈(绥芬河至哈尔滨)铁路及沿线的公路和保护该炮阵地附近焦家岗一带的军用物资仓库
图7. 七年式长身管重型榴弹炮的侧后方视角,左边的起重机用于吊运炮弹
美军对1945年在菲律宾缴获的大正七年式305毫米榴弹炮做了如下的评价:
“这门榴弹炮是在吕宋岛
上缴获的。炮位呈圆形,直径33英尺,深8英尺,用铁轨上的一座‘房子’伪装起来,当炮开火时该‘房子’向后翻滚。日本人还在炮台周围种植了一个小的香蕉树花园,以增加掩蔽效果。
榴弹炮管被认为是组合式的。膛线式缸套统一往右扭转,1转的计算结果是9.4口径。火炮装有两个气瓶,用于开火后炮管回退。两个平衡器安装在炮管下面。炮闩机构是一种中断螺旋型,有8段20个螺纹。击发机构由绳索操作。一个短弹壳用于密封。火炮上部是一个固定在底板上的大约18英尺9英寸长、4英尺8英寸宽的矩形钢架 ,下部是嵌入地下6-8英尺混凝土里的截短的钢锥,火炮上部底板在蜗轮上方的轨道上,固定在火炮下部上,火炮上部与安装在上机架底座上的直齿条啮合 ,横向手轮安装在水平位置,与蜗轮处终止的垂直轴啮合 。升降手轮位于炮管两侧,垂直安装在托架上 ,升降手轮的直轴终止于与扇齿轮啮合的
正齿轮。一个全景瞄准镜安装在火炮右侧 。”
美军所记录的射程与日军自测相仿,可信度很高,美军记录的该炮射程达13000码(11887米),仅有16.4倍径的该炮在没有改良的情况下能够将重达400公斤的炮弹发射到近12公里外,与此对比,英国的BL十二英寸二战改进型Mk IV榴弹炮也仅能发射344公斤弹丸。因此七年式305毫米短榴弹炮的射程、威力、射界均属上品。
图8. 菲律宾战场上被美军缴获的一门大正七年式305毫米重型榴弹炮,1945年1月拍摄于达摩迪斯-罗萨里奥(Damortis–Rosario),当时这门炮被日本人部署在低于地平面的阵地,其前后都有窄轨铁路用于进出阵地
图9. 一名美军士兵和大正七年式重型榴弹炮的炮弹合影
图10. 美军在缴获的七年式榴弹炮阵地检视
图11. CG作品:日军正在操作一门九六式150毫米重型榴弹炮,这些重型武器有时也会使用九五式13吨重炮牵引车来牵引
图12. 日军的280毫米重型榴弹炮,最早在日俄战争期间用于轰炸旅顺的俄军阵地
图13. 日军在运输拆卸后的280毫米重型榴弹炮
图14. 日军正在操作一门明治四十五年式240毫米榴弹炮
日俄战争时期,为了摧毁俄军在旅顺的坚固要塞,日军动用了在国内部署的28毫米海岸防御要塞炮,最终也是因为这些大炮不分昼夜的轰击摧毁了俄军的士气,赢得了战役的胜利。后来,日军进一步研制了可以进行机动的超重型火炮,装备给独立重炮兵大队用来破坏敌要塞坚固防御工事,这其中就包括了明治四十五年式240毫米榴弹炮,该炮也是九一八事变时日军打出第1发炮弹的大炮,此炮在中国战场初期的攻城与敌区重要交通路线破坏阻绝战斗中广泛使用,在太平洋战争初期也曾参与过巴丹要塞总攻,发挥了巨大毁伤威力,不过美军的蛙跳反攻中,并没有遭遇到这种火炮的威胁,在太平洋战场上,日军重炮都部署在拥有强大兵力的重要要塞,而美军则跳开了这些日军苦心经营的坚固要塞,从而避免了与日军主力部队硬碰硬决战。
明治四十五年式240毫米重榴弹炮资料:
服役年代:1912
口径:240毫米
炮管长:3892.0毫米(L 16.2)
重量:带护盾33058公斤
配用弹种:穿甲榴弹,榴弹
火炮俯仰角:-2 to +65.0 度
弹丸重量:200公斤
弹丸初速:387米/秒
最大射程:10350米
九六式305毫米重迫击炮
摧毁要塞防御工事用途的攻城重炮,装备攻城重炮兵部队,对建筑物与工事掩体破坏力极大,但对其使用情况缺乏记录,此炮安置在环射底盘座上发射时有360度全射界,并有机械装弹机构。
图15. 日军的九六式305毫米重型迫击炮
九六式305毫米迫击炮资料:
服役年代:1936
口径:305毫米
炮管长:2540毫米
重量:19598公斤
配用弹种:爆破弹
火炮俯仰角:+45 to +75 度
弹丸重量:—
弹丸初速:—
最大射程:4860米
图16、17、18. 电影《风语者》中为了展现战斗的惨烈,特意安排了一门类似明治四十五年式240毫米重型榴弹炮的大杀器,一炮就摧毁了著名的谢馒头,但在战史中似乎并没有找到相关记载
图19. 重型榴弹炮并非完全不能机动,这是拆解后准备牵引的一门重型榴弹炮
图20. 最后再回归到这一张照片上,一战过后,日军借助炮兵牵引车的引入和使用,突破了骡马牵引的火炮重量限制,极大扩充了陆军的重型火炮单位,以至于在后来的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中获得了一定的炮兵优势
六、九八式5吨、6吨半履带高射炮牵引车
与野炮相比,高射炮的重量就轻多了,可以使用卡车牵引,但为了提高越野性能,日军同样研发了两款半履带牵引车,分别是九八式5吨和九八式6吨半履带高射炮牵引车,从运载能力来看,这些车辆如果用来牵引野炮并搭载一定数量的步兵伴随装甲单位行动,将获得火力和机动性的高度整合,打造日本版的装甲师。但由于国力所限,日本无力实现陆军单位的摩托化。
图21、22. 九八式5吨半履带式高射炮牵引车,采用3对大型负重轮的行走装置,在车体上安排了4排座椅,全体成员13人
九八式5吨半履带高射炮牵引车资料:
服役年份:1938
重量:5.1吨
最大速度:45公里/小时
发动机:柴油发动机
全体乘员:13名
所牵引火炮:75毫米高射炮
进入航空时代后,日本陆军先后装备的75毫米高射炮包括大正十一年式75毫米高射炮、八八式75毫米高射炮和四式75毫米高射炮。
大正十一年式75毫米高射炮是日本陆军的第一种高射炮,定型于1922年,与著名的歪把子属于同一年份的武器。在问世当时对付低速的一战飞机性能还勉强过得去,但随着飞机性能的快速提升,该炮的弹丸初速太低已经难以对付,因此只在中国战场有少量使用,并经常被当做是压制火炮用来炮击地面目标。
大正十一年式75毫米高射炮资料:
服役年份:1922年
口径:75毫米
炮管长度:2562毫米 ﹙L34﹚
俯仰角度:0 54﹢85 度
方位射界:360度
弹丸重量:6.5公斤
弹丸初速:525米/秒
全炮重量:2061公斤
对地射程:10900米
对空射程:7900米
对空射高:6650米
图23. 日本陆军的一个高射炮组正在使用大正十一年式高射炮进行演练
图24、25. 军博中保存的一门大正十一年式75毫米高射炮,可以看到这门炮还在行走状态
经历了1925年宇垣裁军后,日本陆军虽然裁撤了4个常备师团,但在保留的师团里都增加了1个高射炮单位,因此陆军部提出了替换大正十一年式的新型高射炮需求。1926年4月,在路军省下达研发命令仅2个月后,日本陆军兵工厂就制造出1门测试样炮,在测试中射高达到9000米,此后该炮经历了包括340公里长距离牵引测试和操作测试等,在1927年最终完成,本来应该是以大正天皇的年号命名,然而大正天皇死于1926年12月,所以日本陆军放弃了使用在世天皇年号命名的规则(考虑到天皇的寿命问题,继续下去将会出现一堆个位数年份的武器编号),改以神武天皇的年份来进行命名武器,最终该炮于1928年(神武天皇2588年)被命名为八八式75毫米高射炮。
为了其性能稳定,该炮在生产后又陆续进行了改进,如为了提高路况适应性将实心轮胎更换为充气轮胎,改进炮车悬挂和减震,在牵引车牵引下的恶劣路况长距离行进测试等等,该炮的后坐行程会根据仰角改变而改变,在50°~85°的区间内属于短后坐,然而该炮的复进机很脆弱容易受损,这个问题一直到战争结束都没有解决,唯一的办法是发放分解工具和保养套装。
八八式高射炮资料:
口径:75毫米
炮管长:3312毫米(倍径44倍)
全重:2450公斤
垂直射界:0°~85°
水平射界:360°(采用五爪底座)
炮口初速:720米每秒
对地最大射程14800米
对空射击最大12100米
对空射高最大9000米
射速15-20发每分钟
操作人员:12名,最少操作人员4名
图26. 八八式75毫米高射炮,采用五爪底盘可以实现360度旋转
图27. 八八式的五爪固定底座,每个固定脚拆下来需要5分钟
图28. 一门似乎是处于平射状态的八八式,其掩体中没有看到标志性的五爪固定底座
图29. 被丢弃的八八式高射炮,此时处于平射状态
图30. 八八式高射炮的炮车,早期还是用实心轮胎
图31. 博物馆中的八八式高射炮
四式75毫米高射炮定型于1944年(日本皇纪2604年),是日本陆军战争期间最先进的75毫米高射炮,也是当时世界性能最好的高射炮之一,其精度,射程,威力,反应速度都属世界一流水准,但出现的太晚,战时部署数量不大,全部部 署于本土地区,在战争末期是日本重点生产的高射炮。
战争末期日军研制定型的四式中战车与五式中战车最后都是采用四式75毫米高射炮作为主炮,这种炮有能力正面击毁盟军重型坦克,被称做五式75毫米战车炮。
四式75毫米高射炮资料:
服役年份:1944年
口径:75毫米
炮管长度:4230毫米 (L56.4)
俯仰角度:0 to +85 度
方位射界:360 度
弹丸重量:6.25 公斤
弹丸初速:860米/秒
全炮重量:5850公斤
对地射程:17600米
对空射程:15000米
对空射高:14000米
图32. 工厂中的四式75毫米高射炮
图33. 战后在某地工厂被缴获的一门四式高射炮,虽然是通过四爪底座的高射炮状态部署,但背景可以看到一些装甲板,可能正在测试与装甲兵器结合的可行性
图34. 四式中战车彩绘,可见其主武器就是四式高射炮的改进型
图35. 九八式6吨半履带式高射炮牵引车
九八式6吨半履带高射炮牵引车资料:
服役年份:1938
重量:6.2吨
最大速度:48公里/小时
发动机:柴油发动机
全体乘员:15名
所牵引火炮:105毫米高射炮,120毫米高射炮
日本陆军装备的大口径高射炮主要包括大正十四年式105毫米高射炮和九九式120毫米高射炮等,陆军也使用过一些海军的100毫米口径高射炮(八八式、九八式)和120毫米高射炮(大正十年式),但很可能仅用于要地防空。
图36. 大正十四年式105毫米高射炮
图37. 海军的八八式100毫米高射炮,大量装备于包括潜水艇在内的海军军舰
图38. 陆地部署的一门双联装九八式100毫米高射炮,此炮性能出色但产量不足
图39. 在陆地部署的大正十年式120毫米高射炮
图40. 陆军的九九式120毫米高射炮
-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坦克战史”专辑的其他文章链接如下,欢迎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