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10月14日四时,“联合国军”集中六万大军、320门火炮47辆坦克、50余架飞机对15军所防守的五圣山主要阵地发动了进攻,特别是位于前沿的前沿597.9和537.7高地。
上甘岭战役就此打响。
事实上,尽管前线一开始战况就陷入胶着,但位于上甘岭以北20多公里的道德洞的十五军军部却对前线战况不甚了解。
时任15军军长的秦基伟在上甘岭战役前曾查看过前沿阵地,并根据前沿的情况,认为敌人不可能向五圣山发起进攻,因为五圣山地势险峻,不利于敌人进攻,他分析敌人最大可能是在西方山、斗流峰方向,这样做可以直接绕过上甘岭高地,直取平坦大道入平康平原,直接威胁我军侧背。
秦基伟合理判断,上甘岭方向的战斗应该是敌人佯攻。
当时,上甘岭前沿拼死把消息传递到军部后,立刻请求左右两翼的三十八军和十二军各自对面的情况发来,因为上甘岭前沿只有美第七师和韩第二师,以这两个师的兵力,是不可能同时进攻几个方向的。
任谁也没有想到,上甘岭战役后来会演变成惊天动地的一场大战。
一
时任志愿军12军副军长地李德生在接到15军发来的询问点后,从地图上找到了上甘岭的位置。
根据多年的经验判断,李德生认定:
“敌人此番野心不小。”
李德生不像秦基伟一样,战前就上过五圣山,自然不知道五圣山地势险要,不利于进攻,因为12军当时在上甘岭以东的金城地区防守,而且已经计划好要在11月中旬撤至谷山地区休整,而且还是正在换防的途中。
当时,李德生是从地图上看到五圣山,考虑到这里是志愿军中部战线的制高点,他本能的就想到,敌人可能是计划夺取此高地,因为过了五圣山之后,美军的机械化部队就能很轻松的进入平康平原。
想通了这一关节后,李德生就再也睡不着了。
1952年10月20日,上甘岭战役七天后,12军正式接到三兵团命令,要12军作为兵团的战役预备队,准备参加上甘岭战役。
当时,秦基伟已经知道了在前线的崔建功第45师的状况(当时45师伤亡已经超过了3500人),立刻意识到45师已经无力担负后续的作战,因此紧急向兵团部请求增援。
时任12军军长的曾绍山立即下令,调正在向谷山地区开进的31师立即南返作战,划归15军指挥,随时开赴上甘岭作战,并命令34师做好参战准备,待命而动。
王近山立刻把撤回的31师91团派上了上甘岭支援。
1952年10月26日,李德生代表12军抵达兵团部领取任务,王近山当场就宣布,决定设立一个五圣山战斗指挥所,由李德生统一指挥在前线的12军、15军所属部队以及颜伏所率领的炮兵第七师。
李德生返回12军后,又从12军34师、35师抽调了三个团一起开赴上甘岭地区参战。
二
在五圣山指挥所还未成立的时候,李德生就亲自驱车赶往上甘岭,与时任15军军长的秦基伟、政委谷景生及第45师崔建功师长会面,当面听取了他们有关前线的情况,随后又冒着炮火赶往德山岘前线指挥所。
一路上,李德生就已经在不断的考虑如何打接下来的战斗:
“这时,志愿军前沿阵地已打成一片松土,表面工事全部被摧毁,战士们反击上去如何存身?仅存的几条小坑道里缺弹、缺粮、缺水,敌人占领表面阵地、封锁坑道口,我方人员进不去出不来,如何解决吃喝、保持体力、补充弹药?前沿到纵深几十里地翻山越岭,敌人飞机、大炮层层封锁,如何保证物资往前方运输?阵地上的电话线经常被炸断,如何保持通信联络?反击时炮火如何配合?反上去怎么才能守得住?人多了会遭杀伤,人少了又怎么守?”
事实上,从10月20日以后,上甘岭战役便进入了第二阶段,即坑道争夺战。
李德生11月初到前线,当时12军31师91团已经到前线有一段时间,因此李德生直接打电话,询问该团团长李长生,部队在前线的情况。
听了李长生以及其余人的汇报后,李德生几乎是一瞬间就意识到,部队前沿的弹药供应以及伙食补充有问题。
上甘岭战役因为发起的突然,驻守前沿的部队其实没有多少准备的机会,15军的弹药库虽然距离前沿只有四五公里,但因为战斗激烈,无法供应消耗,而因为炮火封锁的缘故,后方弹药又很难运送上去。
至于伙食问题就更难,因为上甘岭两处高地其实面积都不大,防守很分散,那时一个连队有一个炊事班,但战时在坑道中,因为部队分散问题,加上战斗激烈,坑道内断炊问题也很普遍。
《一个苹果》的故事也是在当时情形下发生的。
李德生上任后,着重改善以上两个问题。
对于弹药运输问题,鉴于敌人封锁严密,李德生制定了分段运输的模式,即发动团后勤到营、连单位,每隔五十米分为一段,并于沿途挖猫耳洞,就近藏放弹药,趁敌封锁不严密的时候再运输。
这一小小的改变,不光改善了运送弹药伤亡大的问题,还保证了前沿部队拥有充足的弹药。
至于伙食问题,李德生也想了高招。
李德生在五圣山后山脚741高地背面一个岩洞里,把团里十几个连的炊事班都集中起来,昼夜不停地开伙蒸馒头,并组织专门的运输队往前沿运输,即便是在战事最激烈,也能不间断地往上送熟食,至于缺水问题,则是采取运送水果的方式。
李德生创造性的解决了前沿部队的难题,以至于时隔多年后,31团团长李长生仍然感佩莫名:
“李德生同志一到前沿,就开展了军事民主,一下子解决了部队粮弹问题。”
三
不过很有意思的是,上甘岭战役期间,12军虽然也有所参与,但在宣传中却几乎不提12军的贡献。
1952年11月某天,李德生在指挥所看地图,突然发现参谋崔明礼闷闷不乐,一问才知道,原来是之前收到的战报上,明明是12军打的战果,战报上却没提。
崔明礼提到的这场战斗,是11月2日12军31团8连打的,该连在597.9高地坚守7小时,歼敌近千人,该连四班以轻伤三人的代价,歼敌400人。
李德生见是这个原因,就上前安慰,还严肃表示:
“噢,原来是为了这件事,我得告诉你,无论换哪个部队上到阵地上打这一仗,为了保密,都得以15军的名义出现。我们打仗,不是为了哪个部队,更不是争哪个部队的功劳,我们是为了整个志愿军,为了祖国,我们打的是军威!国威!”
哪怕是时隔多年后,当有人提及上甘岭战役不宣传12军的问题,崔明礼就把李德生这句话拿出来告诫大家伙。
李德生跟随12军撤离朝鲜后,不久后升任军长。
当年,李德生率部撤离上甘岭地区时,是把阵地移交给15军的,这也导致了后来通讯记者以及作家上到上甘岭地区以后,采访的都是15军的干部战士,这些战士当然会讲述自己的经历,但也无形中忽略了12军的作用,特别是31师的作用。
12军不少指战员为此都很气愤:
“上甘岭也是我们打的,提都没提我们军一个字。”
李德生批评他们:
“你这个想法不对头,什么你们、我们,都是志愿军打的。”
事后李德生特意把有意见、有议论的干部战士集中起来开会,并在会上强调:
“不管怎么宣传上甘岭战役胜利,都是志愿军的功劳,你有功劳,党和人民是不会忘记你的,不要计较这些。”
李德生任12军军长期间,在军里特别下了一个规定,关于上甘岭战役的功劳,今后谁也不准再提,谁也不允许再争。包括李德生在后来数十年岁月里,也从来不提自己指挥过上甘岭战役的事实。
1992年3月,已经退居二线的李德生生病住院,不少原来12军的老战友登门探望,又一次聊起了当年上甘岭战役的往事,强调只宣传15军不公平。
李德生在病床上劝慰,不要再去计较这件事:
“我很早以前就和秦基伟同志沟通过,上甘岭战役是12军和15军共同打的。后来秦基伟同志还专门强调过,12军是上甘岭战役胜利的保证。”
可即便如此,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有关上甘岭战役的宣传,还是没有12军的踪影。就连李德生的家人也不知道,李德生还有个“前线总指挥”的头衔
李德生去世后,新华社播发了有关消息,这才公开了这一历史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