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施行一系列改革,修铁路,开煤矿,办电讯,改邮政,发展航运,促进贸易,发展教育,加强防务,将台湾带入近代化时代。
1885年10月12日,清政府将原来隶属福建省的台湾改设行省,成为独立"省份",刘铭传被委为首任台湾巡抚。他上任之初即抱定"办极大极难之事,必须有愈久愈坚之心",积极进行各项改革和建设事业,大力发展和开发了台湾,为台湾的近代化奠定了深远的基础。如丈量土地,清理田赋;招抚高山族同胞,办番学堂;设立机械局,自制枪炮子弹;办西学堂,电报学堂,培养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的管理和技术人才;奖励茶、糖、樟脑、硫磺生产和出口经营等等。涉及军事、行政、经济、生产、交通、教育、文化各领域,多数都卓有成效。
刘铭传画像
1887年,宣告正式建省。以彰化县桥仔图(今台中市) 为省城。将清初在台湾设的一府三县,增为四县。划疆分守,奠定了今日台湾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
1886年,他在台北设电报总局,敷设台湾到福建、台湾到澎湖的海底电线,架设台湾南北的电线。以后又先后设立商务局、樟脑总局、煤务局、煤油局,在沪尾建硫磺厂,在台北建机器锯木厂。运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观念和方法,令台北成为当时中国最先进的城市之一。
1895年的台北
1887年春,刘铭传主持修建台湾铁路。聘用英籍工程师按照英国铁路标准设计,自英、德两国购买主要筑路器材。历时六年完成了基隆至新竹全长106.7公里的铁路,成为中国人自办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基隆附近的狮球岭隧道工程最为艰巨。刘铭传亲自到现场检查施工进度,隧道打通了,他即徒步贯穿隧道,心头的喜悦溢于言表,提笔写了"旷宇天开"四个大字,并写了一副对联:"十五年,生面独开,羽毂飚轮,从此康庄通海宇;三百丈,岩腰新辟,天梯石栈,居然人力胜天工。"至今,这些字仍镌刻在隧道口的岩壁上。铁路建成通车,改变了过去台湾岛内货物运输不便的现状,"遂致沿山货物"得以"配至港口",从此"内建铁路,外开航路,以启开地利"。台湾的特产茶叶、樟脑等通过铁路运到基隆港口,再运到大陆和海外,使每年的出口量大增,又促进了台湾茶和樟脑业的发展。
台北淡水港
刘铭传在台湾巡抚任上的7年,岛内吏治清明,经济发展,海防坚固,政通人和,在台湾省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刘铭传性格豁达、刚直,不屑于阿谀奉迎,狗苟蝇营。他曾有诗写道:"为嫌仕官无胆肝,不受逢迎受折磨"。他在台湾的所作所为,与晚清落后、腐败的政治形成强烈的反差,"内外臣工多所族忌,而台湾绅士亦肆为蜚语。"他终因引进外资,与国外商人共同开采基隆煤矿,被人陷害。1891年,刘铭传一怒之下称病辞职还乡。
刘铭传故居
"年当半甲子,壮志渐消磨",战争也给戎马一生的他带来诸多创伤。头部在战场上负伤,还患有严重的关节炎、高血压、肺结核以及眼疾等多种疾病,有时"脑痛欲裂,坐卧难安","两足肿痛,举步维艰",凡此种种,让他的功名之心越来越淡,"病里心烦躁,思安厌客来"。
1895年4月,甲午战败后的清政府与日本议和,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及彭湖列岛割让给日本。消息传出后,举国震惊,台湾各地百姓涌入省府愤怒抗议朝廷的割台行为,决心誓死保卫台湾。在海峡的另一边,刘铭传得知自己苦心经营的台湾省割让给日本,悲愤交集,口吐鲜血,一病不起。
1895年10月21日,日军占领台湾。
1896年1月12日,刘铭传在安徽肥西刘新圩病逝。刘铭传死前让家人将自己的坟墓朝向台湾,并面向台湾方向大呼:"苍天啊,还我的台湾!"。
朝廷赠"太子太保"封号,谥号"状肃"。
著名历史学家连横称赞刘铭传,"溯其功业,足与台湾不朽","实创中国未有之奇"。现在台湾路有铭传路,校有铭传小学、铭传中学、铭传大学,"二二八"和平公园内有铭传雕像,成为"足与台湾不朽"的注脚。
参考资料:《清史稿刘铭传传》《刘铭传与台湾》,图片搜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