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知道宋孝宗为岳飞平反,官复原职,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追封岳飞为"鄂王"的实际上是南宋宰相韩侂胄,也是最后一位对金国发起北伐的宰相,然而最终他却被函首安边,还被安上了"奸臣"的骂名。
1194年,因为宋光宗的精神病越来越重,再加上其对宋孝宗的不孝行为,于是韩侂胄联合赵汝愚一起发动了政变,逼迫宋光宗禅位给宋宁宗,从此韩侂胄开始平云之上,最终走到了南宋宰相的位置。
韩侂胄在掌握朝中大权后,主张对金强硬的政策,为了更好的推进北伐策略,在1204年追封岳飞为鄂王,并削去了秦桧的王爵,以激励主战派的士气,重用辛弃疾、陆游等抗战派人士,但这也引起了主和派人士的不满。
1206年,韩侂胄正式开始北伐,宋军兵分三路对金国不宣而战,然而此时的南宋已经有四十多年没有经历过战事了,军队的战斗力退化非常严重,虽然宋军在初期取得了一些胜利。然而当金军开始反攻后,宋军可以说是一击即溃。宋军不但丢失了已经攻占的地方,甚至就连真州、扬州也丢了,而在西路战场就连大散关也丢了,宋军只能全线转为防守。
韩侂胄寄予厚望的西线更是出了大幺蛾子,抗金名将吴璘之孙吴曦被金军收买,叛宋降金,自称蜀王。这一下子韩侂胄可是被吴曦坑惨了,虽然吴曦的叛乱只持续了41天,但这给了韩侂胄政敌机会,再加上前线宋军的失利,主和派开始大规模攻击韩侂胄,指责韩侂胄轻启战端。
不得已,南宋派使者到金国求和,而金国提出想要议和,必须杀韩侂胄,韩侂胄知道后大怒,议和就此终止,宋、金双方继续开打。
到了1207年,金军统帅仆散揆死了,宋军也扭转了颓势,甚至宋将毕再遇还多次打出一个个胜仗。而韩侂胄为了北伐,也把自己的二十万家产悉数用来犒军。可以说这场持续一年多的战争已经使宋、金双方都疲惫不堪,而谁能在这个时候继续坚持下去,谁就能获得最后的胜利。
然而历史总是那么的相似,在韩侂胄打算整军再战之时,南宋的主和派人士联合发动了政变,韩侂胄于宫中被杀,而他的人头甚至被主和派送到金国以作议和的诚意。
一代权臣,就此殒命,韩侂胄死了,带着"奸臣"的骂名一直到现在,没有人为其平反过,甚至在金庸的小说中也称其为"奸臣"。而韩侂胄被称为"奸臣"无非就是以下几点原因:
一、外戚干政,在宋朝外戚干政是大忌,然而韩侂胄就是一个外戚,韩侂胄的媳妇就是吴皇后的妹妹,这在天然就会引起文臣们的敌视。
二、打击朱熹等理学人士,开启了"庆元党禁",要知道儒学在中国向来占有统治地位,而朱熹更是儒学的代表人物,其学说影响到了后世元、明、清三朝,而韩侂胄打击朱熹,自然不可能在文人那里获得好名声。
三、擅起战断,韩侂胄对金国发起北伐,很多人攻击其是在为了给自己邀功名,然而这不如说是主和派对自己的软弱的辩解之词,毕竟韩侂胄北伐就更加衬托出主和派人士安享太平,这就如同天鹅在鸭子群里必然会被鸭子攻击一样。
对于韩侂胄的评价其实很难给出准确的答案,毕竟韩侂胄确实符合"权臣"的定义,但要说他是奸臣,却又不恰当,因为韩侂胄从未威胁皇权,甚至当南宋境内出现灾荒,他往往能及时对灾民进行救济,也没有横征暴敛以供自己享受,更是在前线战事不利时将自己私产献出,如此人物如果简单的定义为"奸臣"恐怕不太恰当。
虽然无法对韩侂胄给予准确的定论,但是我知道,主和派在与金国议和后重新恢复了秦桧的封爵和谥号,而金国那边却给韩侂胄上的谥号为"忠谬侯",也就是说哪怕是金国也是认可韩侂胄对南宋的忠诚的。
陆游临死前曾经写过"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然而南宋所有的主战派领袖里又有哪一个得了善终呢?陆游恐怕不知道宋朝再也没有北定中原这一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