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10月25日,在台北中山堂,最后一批驻台日军低头签下投降文件,台湾重新回归祖国的怀抱。

一片欢呼声中,无数台湾同胞涌上街头,举行庆祝游行,高喊“祖国万岁”的口号。

然而,谁能想到,半个多世纪后,这片土地上竟然会出现割裂民族、破坏统一的“台独”思潮?那么,台湾为什么必须统一?如果不统一,我们将面临怎样的后果?



佩洛西专机的到访与台海局势的暗涌

2022年8月1日,当佩洛西的专机降落在新加坡樟宜机场时,太平洋两岸的紧张局势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位被广泛关注的美国众议院议长,此次出访亚洲的行程引发了国际社会的热议,台海局势更是因此掀起波澜。

当日,北京的新闻发布会也吸引了世界各地媒体的镜头。

在当时气氛凝重的环境下,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铿锵有力地回应了局势焦点:“台湾问题没有任何妥协余地。”



从民族复兴的战略大局到现实的国家安全需求,台湾问题始终处在中国核心利益的中心地位。

在这一切的背后,历史的影子挥之不去,抗争的记忆如同深埋的渊流,总在关键节点跃然而出,提醒人们台湾与大陆的历史从未分离。

从被日本殖民统治的半个世纪到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台湾的命运始终与祖国紧紧相连。



当佩洛西专机制造的舆论波澜搅动亚洲局势时,很少有人愿意回望一百年前的历史图景。

台湾在这段历史中留下的痕迹,却能够解释为何今日两岸关系与民族感情如山一般厚重。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随即推行军事化殖民统治,并在哈尔滨平房区设立臭名昭著的731部队。

这支被称为“恶魔部队”的侵略工具,不仅对中国大陆的抗日军民施加惨烈暴行,更将黑手伸向了台湾。



731部队专事研发细菌武器,其令人发指的活体实验成为日本侵华战争中最为黑暗的一页。

在实验室的铁门背后,毫不讲人性的实验剧本冷酷展开,试验方式包括注射鼠疫、植入炭疽病菌、寒冻实验等。

这些“人体材料”(731部队对受害者的冷血称呼)中,并不限于中国大陆的民众。



当时,作为日本占领的殖民地,台湾同胞被裹挟进入侵略者的侵略体系,多数是作为“帝国臣民”被征召,成为悲惨命运的牺牲品。

据不完全统计,在731部队的暴行中,约有2300名台湾人惨遭各种非人道试验的毒手,身体被肢解,生命被残忍终结。



早在1930年代,台湾民众为反对日本殖民统治发起多次反日运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二林抗日事件”和“雾社起义”。

这些义勇的头目与成员,虽设法突破日本殖民体系的重重封锁,却往往以血洒疆场的代价发出对民族独立的呐喊。



在中国大陆抗日战争的烽火年代,台湾同胞奔波支援,或挺身加入祖国的抗日军队,或为民众启蒙民族意识。

抗日战争胜利后,许多台湾人因为接待解放全东北的中国军队而直接参与解放运动,为国旗入驻台湾立下了难以磨灭的贡献。



这段共同的民族血泪史,却在某些极端“台独”言论里被选择性遗忘甚至篡改割裂。

那些战死于731部队的台湾亡魂、那些付出鲜血和生命的战士,无不凸显两岸间那种无法切割的血脉联系。



联合国决议与“一中”原则的国际共识

1971年,国际社会再一次明确了对中国作为唯一合法代表的确认。

当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第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全部合法席位,台湾地方当局也因此被彻底排除在联合国体系之外。



在联合国表决期间,这一决议得到了绝大多数国家的支持。

随后,与中国建交的国家陆续增多,迄今已有181个国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每一个与中国建立建交关系的国家都明确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将台湾视为中国的一部分。

无论是1970年代大潮中的美日等强国,还是后续的中小国家,这一原则在国际范围内成为谨慎而普遍的外交共识。



与之相对立的是,“台独”势力时常借机寻求合法性,试图绕过国际法的约束。

在2000年之后,“台独”分子频繁通过美日等老牌强权国家的支持或暗助,为自身制造所谓的国际身份。

这种尝试不仅违背国际社会主流立场,也处处碰壁。

无论是通过学者、媒体对外包装“台湾身份认同”,还是提出“两岸互不隶属”,这些逻辑在2758号决议早已确认的事实面前,毫无立足空间。



历史证明,“台独”并没有可行的法理基础,更没有国际认可的切入口。

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多数国家已经对“一中”立场形成广泛共识,而这种共识在全球经济发展、和平合作背景下,也成为许多国家布局对华外交的重要基石。



台湾必须统一有五大依据

台湾问题从来不是一个孤立的议题,而是中国历史、法理、文化、地缘和民族认同共同交织的核心关切。

在探讨台湾必须统一的合法性和必然性时,这五大依据为我们提供了清晰明确的解答。



历史依据:

时间的长河中,台湾与中国大陆的联系始终如同江河东流,无法割断。

早在三国时期,东吴的开疆拓土行动就延展到了这片海上的岛屿。

公元230年,东吴的统治者孙权派遣卫温和诸葛直率领军队探索夷洲(即今天的台湾),他们跨越波涛汹涌的海峡,到达此前只有渔民和岛屿部落生活的夷洲,这一壮举成为台湾正式纳入中国文明视野的重要标志。



历史的脚步从未停歇。

元朝建立后,中央政府在澎湖设立了巡检司,将澎湖和台湾纳入直属管理范围。

到了明清时期,台湾更深度融入中国的疆域版图。

1661年,郑成功击败盘踞台湾的荷兰殖民者,彻底结束了西方势力在台湾的干扰,收复台湾后,他继续推行与大陆一致的体制,加强对台湾岛内资源开发与文化传播。

1683年,清朝将台湾纳入全国行政体系,设立台湾府,并隶属福建省管辖。



法律依据:

台湾光复的历史背后,不仅有中国人民漫长抗战的胜利,更是国际正义与法理的坚不可摧的结果。

1943年,同盟国在《开罗宣言》中明确规定,日本必须归还其偷窃的中国领土。



到了1945年,随着《波茨坦公告》的签署,台湾的回归进一步得到昭告:日本必须无条件履行《开罗宣言》的规定。

随后,当年10月25日,中国在台北接过了日本在台湾的投降。

台北中山堂的历史性一幕,宣告台湾正式回归祖国怀抱。



文化依据:

台湾的街头巷尾、宫庙古迹和语言习俗,无不流淌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

无论是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还是至今依然被广泛使用的汉字,两岸间共享的文化遗产如涓涓细流,将大陆与台湾的精神世界紧密相连。

在闽南语和客家话这些地方方言中,人们甚至还能找到古代汉语的部分遗音和语法,在日常生活的言语中听到一种历史的回响。



台湾自明代末期开始,大量来自福建、广东等地的汉族移民在此落地生根,将大陆丰厚的文化传承带到这片肥沃的岛屿。

到清代,来自中原的儒家思想逐渐成为社会治理的核心理念,文学、书画、民间工艺等,则被通过跨海的贸易网络传播至台湾。

台湾文化的每一层面,无不深深根植于中华文明的底色之中。

这种同根同源的文化纽带,使两岸人民在语言、思维、价值观乃至家国情怀上保持着高度共鸣。



地缘政治依据:

台湾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在中国国家安全布局中的重要性。

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台湾位于中国大陆架的东南端,扼守东海与南海之间的重要航道,是第一岛链的中心点。

对于中国而言,台湾不仅是大陆东南沿海的一道天然屏障,更是确保海洋权益、确保东亚和平的重要大门。



倘若台湾分离出去,甚至落入外部势力之手,中国的国家安全将直接遭到威胁。航线可能被切断,发展空间将被严重压缩。

因此,确保台湾的统一不仅是地缘政治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在应对复杂国际局势时的关键基础。



民族感情依据:

民族的记忆是最深刻的情感纽带。在战火纷飞的近代史上,无论是抗战时期台湾的牺牲者,还是光复后岛内民众重归祖国的喜悦,无不体现了台湾同胞对于家国一体的高度认同。

台湾同胞内心对于祖国的归属感,蕴藏于文化之中,流淌于血脉之中。



那些寻求与祖国保持分裂的声音,从根本上割裂不了两岸人民血浓于水的本质联系。

实现统一,不仅是国家层面的政治意志,也是民族层面的共同愿景。

从大陆到台湾,从长江到台北,中华儿女的心声汇成一句话:“我们是一家人”。



不统一的五大后果

损害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

如果祖国无法统一,未收复的台湾将成为国土版图上的一个裂痕。

这一裂痕不仅是对国家主权的挑战,更可能鼓励其他分裂势力的效仿。

任何国家主权的松动,都会影响国家整体的完整性,威胁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影响国家安全:

台湾是中国东南前沿的海防要地,其战略地位无可替代。

如果台湾被外部势力利用,可能成为对中国实施遏制的桥头堡,这不仅给中国的国防安全带来巨大压力,也威胁着中国东南沿海城市的经济与发展安全。



阻碍经济发展:

统一后的两岸可以实现贸易、技术和资源的深度合作,为两岸人民创造更好的未来。

而分裂状态下,台湾无法充分融入祖国发展的整体蓝图,两岸经济的潜力始终被限制,全球供应链中的“中国制造”也可能因此受到长期影响。



伤害民族感情:

分裂的现状割裂了两岸人民的情感,阻碍了相互理解与认同。

不统一背后带来的身份困惑和分裂情绪,深深损害着中华民族对自身复兴目标的凝聚力。



破坏地区和平稳定: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但如果长期悬而不决,很可能引发局部冲突,甚至波及整个亚太地区。

这将破坏当前全球经济与安全格局,对地区和平构成巨大威胁。

参考资料:

[1]张建,常帅兵.2016年以来中央政府反“台独”政策的进展、挑战及影响[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4,8(4):98-116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