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于非遗从“进校园”变为“在校园”,山东多地文化和旅游部门正在与教育部门对接,试点将非遗纳入校本课程。
2月13日,刚刚开学的山东省济南市龙鼎实验学校一片欢歌笑语。暖阳下的操场上,孩子们三五成群围在非遗传承人的展位前,不时举手要求上手体验。这是济南市文化馆组织的“非遗开学第一课”系列活动。
“非遗正受到越来越多学校的欢迎。”济南市文化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张琳表示,目前济南多所学校强化非遗与学科教育的融合,旨在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为推动非遗传承创新,发挥项目的育人价值,山东近些年愈发重视非遗进校园工作。各地也采取诸多切实举措,保证非遗进校园的常态化。
在济南市济阳区,济阳鼓子秧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姚大新2018年开始走进全区中小学教授济阳鼓子秧歌,7年时间有上万名学生上过他的课。
“济阳人习惯说鼓子秧歌是‘雨生的’(方言,意为凭空出现的)。其实大家都知道,鼓子秧歌就是以前济阳人生产生活的写照。”姚大新说,济阳鼓子秧歌进校园,不仅培养出上万名小传承人,还间接催生了各个村的鼓子秧歌队伍。
济阳区仁风镇路家村村民付守彬说,多亏了村里的秧歌小队员,今年镇上办秧歌展演,村里几个孩子凭借在学校学的秧歌,让路家村的秧歌队“一战成名”。
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来的同时,山东不少学校也组织孩子们“实地采风”,走进非遗工坊。
在潍坊市主城区的十笏园非遗空间,数十位非遗传承人常年驻点教学,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研学团队。潍坊市非遗保护协会会长范新建介绍,十笏园非遗空间挑选潍坊市较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为孩子们提供现场教学。孩子们不仅能看到手工技艺展示,还能参与体验、了解相关文创,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 山东省潍坊聋哑学校的孩子们在上非遗课 苏 锐 摄
在距十笏园非遗空间不远的山东省潍坊聋哑学校,非遗进校园带给了孩子们“光明的前程”。比如刻瓷,因为需用刻刀在瓷板敲击,普通人学习起来可能嫌吵,但是聋哑学生不存在类似问题。
过去几年,山东省潍坊聋哑学校引入非遗作为教学专业,专门开辟了非遗教室。掌握一技之长的孩子们毕业后凭借非遗技艺在社会上立足,成为特殊职业教育的成功案例。
非遗进校园,单靠非遗传承人或者学校的力量无法完成。山东省相关部门积极行动,通过表彰、擂台赛等形式,推动更多社会力量加入进来。
2024年8月,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30个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详细介绍了各地非遗进校园的举措和成效。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负责人介绍,一些学校可能不了解非遗进校园的益处,或者不知道如何操作。优秀实践案例借助媒体发布后,让社会各界看到了这一工作的实际效果。
据了解,着眼于非遗从“进校园”变为“在校园”,山东多地文化和旅游部门正在与教育部门对接,试点将非遗纳入校本课程。山东省文化馆馆长、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赵新天认为,非遗尤其是传统美术类、传统技艺类、传统舞蹈类非遗项目,在学校中传承具有很大潜力。随着家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重视,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项目落地在山东中小学课堂。
2025年2月22日《中国文化报》
第3版刊发特别报道
《山东:进校园的非遗“交到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