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在安徽省芜湖市湾沚区红杨镇,一场以非遗为纽带的“文化盛宴”正火热上演。从古镇到村落,从舞台到田间,志愿者们以创新服务为媒,让传统年俗与现代生活交织,勾勒出一幅动人画卷。

非遗:村晚舞台上的千年回响

“‘鼓声里的西河,是千年文脉的心跳!’”红杨镇西河社区的“村晚”舞台上,非遗技艺与民俗表演交融。在志愿者的引导下,游客们不仅能欣赏到弋农古琴的雅音、吴氏烙画的匠心、西河铁画的刚劲、云雀糖画的甜蜜,更能亲手体验这些非遗技艺。一位来自上海的游客感慨:“糖画师傅教我勾出‘福’字,仿佛触摸到了童年的温度。”

春节期间,西河古镇的“非遗市集”日均接待游客超万人次。志愿者们化身“文化导览员”,穿梭于年画、剪纸、春联摊位间,讲述每项技艺背后的故事。书法老师现场挥毫,一幅幅墨香四溢的春联被送往孤寡老人家中,传递“非遗温度”。


西河古镇非遗集市。

乡风“暖”起来:移风易俗中的文明新景

在兴塘村,一场特别的“新风堂”志愿服务引发热议。红白理事会志愿者董昌宏带领村民推行“简爱不减爱”理念,用绿叶绢花替代纸幔,用哀乐替代吹打,既保留了传统仪式感,又为村民节省了25万元开支。“父亲的后事办得庄重又环保,这才是新时代的孝道!”村民老董含泪说道。

移风易俗志愿者还创新推出“道德积分超市”,村民通过参与非遗保护、环境整治等活动换取积分,兑换米面粮油。积分榜上,李大姐因组织“剪纸传习班”名列前茅:“剪的是窗花,聚的是人心!”


兴塘村积分兑换超市道德银行。

文旅“融”起来:全域旅游中的非遗密码

“来红杨,过非遗年!”珩琅山玫瑰谷的民宿里,游客们跟随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学习制作玫瑰香囊;梅溪塘村的徽派院落中,志愿者们开设“农匠班”,教孩子们用古法拓印年画。2024年,红杨镇通过“非遗+旅游”模式,共接待游客120万人次,带动地方经济消费超过2.37亿元。这些文创产品,15项非遗技艺转化为20余种特色文创产品,成为游客争抢的“年礼”,非遗从田间走向“云端”。


凤如意非遗工艺饰品入选第五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

未来“创”起来:青春力量激荡文化薪火

红杨镇的志愿队伍中,90后占比逐年增加。“我们要让非遗‘潮’出圈!”在红杨镇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们的支持下,志愿者们还开发出“非遗课堂”,走进中小学课堂,播种文化基因。

红杨镇未来将继续打造“非遗志愿服务联盟”,联动高校、企业、村民,让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意碰撞,为非遗保护贡献力量。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周边中小学开展非遗糖画小课堂。

从西河古镇的灯火到梅溪塘村的玫瑰,从新风堂的简朴到直播间里的新潮,红杨镇以志愿之力,让非遗不再是橱窗里的标本,而是流淌在生活中的血脉。这里的故事,不仅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文化自信,更诠释着人类非遗的共情力量——春节的团圆与和谐,正是跨越山海的心灵共鸣。(徐潇翰 郭晓东 文/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