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年味,是儿时对新衣裳的满心期待,是一家人围坐炉边的温馨,更是那一场场热热闹闹、独具特色的传统非遗年俗。

乙巳蛇年的春节,是“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人们欢度的首个春节。从传统的送春联、剪窗花、猜灯谜、挂灯笼,到璀璨夺目的灯会、琳琅满目的年货大集、形式丰富的民俗展演……我市各地推出精彩纷呈的活动,处处热闹喜庆,洋溢着浓厚的非遗年味。

非遗之美 俯拾皆是

非遗是传统的,也是时尚的,是岁月积淀而成的礼物,也是人们写给当下的锦书,记录时代与社会变迁,承载着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精巧的草编作品造型各异,从栩栩如生的动物到实用的生活用品,展现出草编艺人的精湛技艺;黑陶制品则以其独特的质感和古朴的造型,散发着历史的韵味;剪纸艺人现场创作,纸屑纷飞间,一幅幅饱含新春祝福的剪纸作品映入眼帘;面花则以其独特的造型和寓意,传递着浓浓的年味……1月17日至19日,“非遗贺新春渭南年味浓”活动在渭南吾悦广场举办,为市民带来了一场丰富多彩的非遗盛宴。


活动现场,人声鼎沸,热闹非凡。草编、黑陶、剪纸、面花等众多渭南当地的非遗项目纷纷亮相,进行展示展销。剪纸服装秀则将传统剪纸艺术与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模特身着精美的剪纸服装,在舞台上展示出独特魅力,让观众大饱眼福。“这个春节我收获了很多,一站式了解了这么多家乡的非遗项目,真正过了一个文化年。”大学生小杨告诉记者。

非遗市集上,与展品一同被看见的,还有非遗传承者的坚持与匠心。

无独有偶,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在高新万达商圈开展“西有好巳·戏出东方”“戏曲贺新春欢乐过大年”等社火、戏曲、非遗文创展等系列新春活动,为商圈增添了浓厚的节日氛围,吸引了市民驻足观赏、热情参与。蒲城县举办“新春盛宴年货大集”春节展销、“品传统经典过文化大年”阅读综艺演出;白水县在县人民广场开展2025年“回家的温暖”乡村村晚暨戏曲展演,繁荣商圈文化。


此外,依托公共场馆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我市还开展了“2025年渭南市春节戏曲晚会”直播展演、“我们的节日·春节”民俗摄影展等多类型文化活动,让群众感受并参与数字新春服务。

春节期间,全市推出系列惠民促消费举措,组织举办非遗、戏曲、阅读、综艺等文化活动进商圈、进广场23场次。开展各类文艺演出活动74场次、非遗宣传展示活动25项114场次。

非遗不再是橱窗里的“古董”,而是走向街巷和市集,成为能带走的“烟火故事”。

邂逅非遗 升腾自信

如果将时光比作一幅长卷,那么非遗则是跃然纸上的历史再现。

一串串耀眼的铁花在空中散开,绚丽而震撼。像春风吹开了千树银花,又如满天繁星雨点般落下。落下的“铁花雨”,是传承千年的中式浪漫。

春节期间,中华郡景区打铁花、烟花秀、皮影戏、篝火晚会、锣鼓舞龙大巡游等日均60余场主题活动精彩上演,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备受游客青睐。“‘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辛弃疾诗中的场景仿佛穿越千年,照进了现实。”来自西安的程女士赞不绝口,“太美了,视觉冲击力好强,我一直在拍照,真切地感受到这里过年氛围好浓。”

春节期间,华山景区游客络绎不绝。“令我难忘的不只是景区的风景,还有这次旅行体验。”游览中,广东游客陈女士拿着自己做的手工糖画,爱不释手。


原来,华山景区组织举办的迷胡、吹糖人、画糖画、剪纸、手书春联等一系列民俗文化活动轮番上演,让游客度过了难忘的新春之旅。

今年春节假期,非遗相关活动成为我市旅游休闲的新亮点。

——少华山景区“冰雪少华山春节乐翻天——少华山新春游园会”,举行了锣鼓、秧歌等传统民俗表演,小丑、机甲、汉服快闪等NPC在景区巡游,供游客观看、互动拍照;

——韩城党家村、芮国遗址博物馆传统婚俗展演、社火表演等趣味活动“燃爆”新春,踩高跷、背芯子、扭秧歌等传统民俗表演精彩纷呈;

——潼关古城景区开展山河鼓舞、黄河老腔非遗展示、新春灯会等文化活动;古渡口景区开展《上马潼关》文旅情景剧演绎、提线木偶戏、鱼化飞龙黄河祈福仪式等活动;

设置新玩法,打造新场景,将传统与新潮融合,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据统计,2025年春节期间,全市以“春到万家——黄河岸边过大年”为主题,结合民俗、非遗、研学、演艺、美食等重点消费需求,开展了200余项、近1900场次的文化旅游活动。

当美味佳肴已成餐桌日常,当新衣服新鞋袜不再稀有,人们时常追问,年味是不是变淡了?或许年味正藏在民俗里,刻在年画里,写在春联里。透过非遗的窗口,我们看到一个富有深厚传统文化又生机勃勃的渭南非遗年。

新春的锣鼓渐远,但非遗点燃的文化薪火永不熄灭。


来源丨渭南日报

记者丨贾维

编辑丨马杭娟

初审丨董智勇

终审丨宋振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