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党史网


  1959年,李可染先生以毛泽东《七律·长征》诗意入画创作中国画《长征》,成为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李可染创作《长征》,表现红军不畏艰难、走向胜利的万里长征,也代表着其探索实现中国山水画革新的过程。今天,让我们回眸历史、重温经典,在《长征》中感受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品味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

  《长征》美在深厚浪漫。

  以中国画形式表现革命历史题材、表现长征这部壮丽的历史史诗,需以深邃厚重的风格。《长征》描绘出了伟人胸襟、诗人情怀,熔铸了历史温度、精神厚度,观者于画面中赞叹祖国山川壮丽,体味红军战士坚定的信念、非凡的胆识、乐观的情怀……李可染对长征题材有着深刻的理解,综合了中国画与油画、戏曲与书法等在内的厚重学养,是画面深厚风格的源泉。李可染立志革新山水画,为祖国河山立传,仅20世纪50年代进行的大规模写生活动就有4次,他溯长江、过三峡、走江南,行程几万里,作品积箧盈藏。在这些作品中,李可染以生动笔墨捕捉生意盎然的物象,在“形象”与“笔墨”间经营,找到了山水画发展创新、从传统到现代的津梁。《长征》及同时期前后作品创作的过程,也奠定了李可染从“对景写生”到“对景创作”博大深厚美学特色的基础。

  说到浪漫,“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七律·长征》体现出的伟人胸襟情怀,多么浪漫乐观!这浪漫乐观,同样洋溢在中国画《长征》中——山体拔地立壁而来,直冲霄汉;山上林木苍郁,巨石静穆;山间小路蜿蜒,红旗星星点点指示方向,红军队伍一往无前。细看队伍,战士举旗、扛枪,挑担、拄杖,行军疾而不乱,车马有序俨然。静与动、横与竖、大与小、曲与直,在审美的辩证作用之下,红军战士们的坚定意志、乐观精神更加突出,人们仿佛从画面中听得到歌声、脚步声。“远征难”,是横亘面前的万水千山,是红军万里长途跋涉的脚步,“只等闲”,是激流奔涌、不可阻挡,是历经艰难、走向胜利。

  《长征》美在意蕴生动。

  “尚意”是中国画的优秀传统、鲜明特色。中国画不崇尚完全真实地再现客观世界,更重视画面的意境、意蕴。山水画家表现自然美,更注重“畅写山水神情”、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与自然山水结合的“意蕴美”。

  李可染有一枚印章,上面刻着“不与照相机争功”,强调艺术要比真实更高、更集中、更概括。在《长征》中,李可染没有真实地再现红军长征路上的某一河、某一山,而是以多次对自然山水的久观、久画、久思为基础,进而又摆脱了具体对象和特定环境的限定,将客观和主观、景与情结合,抽象集合了无数河、无数山的美,把山川形象高度情感化、意蕴化了。

  《长征》的意蕴,在丰富含蓄又浑然一体的墨色、光色中。

  运墨而五色具。李可染山水画的墨色,浓如重漆、淡如轻烟,浓淡之间,又不知包含了多少个墨色层次,微茫一片黑色中,含蓄模糊又包罗万象,那是烟云、空气,是山石、林木、溪流。李可染曾谈到:“我在万县,看到暮色苍茫之中,山城的房子,一层一层,很结实。又很丰富,含蓄。要是画清楚了,就没有那种迷蒙的感觉,其中有看不完的东西,很复杂也很深厚。”怎么表现这种意蕴呢?李可染曾介绍说,先把所有物象画清晰,再把亮的部分一层一层加上墨色。借用素描5度色阶来解释,纸的明度为0,树和房子为5,将画面主体控制在4到5的深色阶,就很含蓄了。李可染擅积墨,一遍遍勾画、一层层渲染,累计叠加的笔墨,不板不滞,笔笔相错相交,深邃又空灵。李可染也善于借鉴其他优秀艺术经验,他在伦勃朗的原作前发现,其画面笔触在晚年一改原来平涂的方法,一笔一笔点上去,而且加大画面逆光面积,暗黑中有层次、有变化,越发灵动厚重。

  “光”也是构成李可染山水画面意蕴的重要元素。传统中国画很少强调“光”,更不会表现光源、反射、折射等物理层面的光。李可染将“光”特别是“逆光”之美,引入中国山水画,得之于其在巴山蜀水金光晚霞中“水田碎镜”的体悟,借鉴了西方绘画对自然光的科学分析,有机融合在中国传统笔墨意趣、审美经验中,将自然光与黑白、虚实结合,创造出意象性的“光”。有趣的是,众人通常以“留白法”把光、水画成白色,李可染却说,“林荫下的小溪黝黑而光亮,光亮得像宝石,像小儿的眼珠”。于是,他的山水画面中出现了黑黝黝的水光,别有一番闪烁灵动的美。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和需要,画面上哪里需要突出,就在哪里“布光”,成为全幅“画眼”——李可染用“光”,由心而发,舒展自由。

  《长征》就体现出这样意象性的、自由的“用光”探索。小路光亮如白练斜布在浓黑的大山中、画面正上方中心的暖色光映亮了连绵远去的山峦、每座大山边缘的辉光显露出了山石纹理和密林轮廓……两座主体山峰相交处,突出强调留白,处理为明度极高的“光带”。在光带映衬之下,人物形象被概括为一个个层次丰富、墨色浓重的点,继而积点为线。线条流动,生动体现出队伍前进的形象,更表达了红军战士的理想信念和乐观精神,人物群像与山水环境、笔墨形式与表达主题高度统一。墨色光色间,意象万千、意蕴无穷。

  展卷《长征》,我们以伟大长征精神培根铸魂,也读懂了守正创新,读懂了生生不息的中国艺术精神。

(来源:《学习时报》2025年2月21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