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中大八院河套实验室”启用仪式。(受访单位供图)
河套乘风起,湾区向未来。2月21日,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生物实验室(简称“中大八院河套实验室”)启用揭牌仪式在福田区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园举行。
中山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高松,福田区委书记、河套发展署党组书记黄伟等为实验室揭牌。
位于深圳市福田保税区海虹道1号的中大八院河套实验室,建筑面积约8000平方米。实验室聚焦新型潜在靶标分子开发、创新药物的动物评价、细胞/干细胞治疗产品制备、微生物生物制品研发、医疗器械研发等科学研究与转化前沿领域,吸引国际高端医学科技人才,构筑引才、聚才、育才的科创人才基地。
正如中大八院院长、知名内分泌与代谢病专家陈燕铭教授接受采访时说,中大八院河套实验室揭牌启用,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地利人和,架设粤港生物医学创新桥梁
良时正可,湾区向新。当前,粤港澳大湾区正成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横琴、前海、南沙、河套四个大湾区重大合作平台建设加速推进。今年省两会期间,“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五年位居全球百强科技集群第二位,备受关注。作为省人大代表,陈燕铭为深圳蓬勃发展的科创氛围而欣喜,“在河套,‘一区两园’规划对接不断强化,科研要素便利流动,改革持续深化,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研生态为高水平科研平台的落户提供了良好外部环境。”她信心满满地说。
一河两园,科技走廊。中大八院河套实验室是福田区人民政府与中山大学共同支持建设的科研创新平台,一头对接整合中山大学生命医学一流学科及其10家直属附属医院丰富的临床资源,一头深度链接国际医学科学创新网络,打造“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临床验证”的全链条创新体系,架起粤港生物医学创新桥梁。2月12日,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吴岩一行考察调研中山大学香港高等研究院。当天,中大香港高等研究院与中大八院及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签订协议,三方携手共同在引进国际顶尖人才和生物医药研发等领域进行深度合作。未来,将组建中山大学——中大八院河套实验室——中山大学香港高等研究院创新联合体,探索“一体两翼”的科技创新、引才育才、双聘PI制和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争创国家级科研平台。
不出深圳看中大名医,市民就医新选择
同心同向,医路同行。2016年8月26日,中山大学与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原福田区人民医院正式更名为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
区校共建至今,中大八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工作主线,形成了创伤及骨病、心血管及代谢病、肿瘤相关疾病三大学科群,打造了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科研平台、精准医学研究中心、转化医学中心三个支撑平台。依托32家社康,探索5G+AI赋能慢病管理新模式,构建“3+3+1”顶天立地促健康的全民健康服务体系。
作为“中山大学第八临床学院”,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拥有博士学位授权点2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6个。引进了39位临床学科领军人才、66名临床骨干,其中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20人,形成了湾区医疗人才强磁场。
引才聚才育才,争创国家级科研平台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创新高地的重要引擎,中大八院河套实验室将着力打造成为链接深港高校、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及高新企业优质资源的高水平科研平台。
中山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高松在揭牌仪式上说,中大八院河套实验室正式启用,这对于加强中大服务国家战略和湾区需要的能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他要求,一是要加快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重点围绕生物医学领域,聚焦肿瘤、心血管及代谢性等重大疾病,推进创新成果转化。实验室既要推进仰望星空的前沿探索,也要做好脚踏实地的临床研究,不断培育更多未来医疗新技术、新成果。二是要加强湾区的协同与科技协作,探索“香港基础研究+深圳临床验证+中大学科支撑”的湾区创新模式。发挥粤港澳大湾区高校联盟的联动优势,协同香港高等研究院,努力成为链接世界和湾区的平台支点,推进高水平的科技合作。三是要推动创新人才培养和学科交叉融合,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平台优势和医院临床资源优势,强化医科创新人才培养,探索设立跨境的联合项目;充分利用中大多学科的优势和湾区产业创新的优势,积极促进医工融合。(记者 赵鸿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