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走西口文化展”,打开呼和浩特历史画卷

作者/孙树恒

一、集体记忆,集体认同的走西口文化的生成逻辑

昨天下午,是一个阳光暖煦却仍带着丝丝寒意的春天,我走进了将军衙署博物院,与 79 位将军周旋以后,与将军衙署博物院古建筑专家张晓东老师切磋交流了诗词创作,又参观了“走西口文化系列展”。一跨进展厅,时光仿若被一只无形的手拨回了数百年前,浓厚的历史气息,将我拉回了那段波澜壮阔的走西口岁月。

展厅里,文字如沉默却有力的史官,静静诉说着走西口的缘由与历程。自然灾害的肆虐、土地的贫瘠,让无数中原百姓背井离乡,向着未知的西口外寻找生机。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记载着人们的离散与挣扎,也记录着一代人的坚韧与不屈。

旁边的照片虽已泛黄,却定格了往昔的画面,走西口的人们或推着独轮车,车上载着简单的家当;或牵着瘦骨嶙峋的牲口,眼神中满是对未来的迷茫与期待。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一段难以磨灭的记忆。

而实物的陈列,更是让那段历史触手可及。粗糙的农具,那斑驳的家具…藏着多少个寒风刺骨的夜晚;破旧的行囊,不知承载过多少游子的乡愁与希望。凝视着这些物品,仿佛能感受到先辈们手心的温度,能听到他们在漫漫长路上的叹息与低吟。

在展厅的显眼处,“塞上风光无限好”六个大字,它们飘逸灵动、遒劲有力,每一笔每一划都像是在诉说着走西口人在这片土地上的奋斗与收获。这不仅仅是书法艺术的展现,更是呼和浩特这座城市的精神写照。走西口的人们来到这里,与当地的文化相互交融,碰撞出了璀璨的火花。他们带来了中原的农耕技术、手工技艺,也吸收了草原的游牧文化、民俗风情。这种兼容并包,让呼和浩特逐渐成为了一个多元文化汇聚的地方,充满了自信与大气。

走西口文化的生成,是集体记忆的沉淀。一代又一代的走西口人,将自己的经历、故事口口相传。从出发时的不舍,到路途中的艰辛,再到在西口外的扎根与发展,这些记忆在家族、在村落中不断延续。在年复一年的讲述中,走西口不再只是个人的经历,而是成为了整个群体共同的记忆。

走西口文化也是集体认同的产物。走西口的人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但在共同的迁徙与奋斗过程中,他们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认同感。

走西口文化就像一部宏大的史诗,每一个字、每一个音符,都跳动着先辈们的脉搏。它是集体记忆的宝库,也是集体认同的纽带,集体认同的走西口文化的生成逻辑。



二、时间为轴, 展现走西口文化在呼和浩特的脉络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段关于走西口起源的介绍。原来,走西口的故事萌芽于明嘉靖早期。那时,作为走西口得名源头的“杀虎口(堡)”还未诞生,直至嘉靖二十三年(1544 年)它才修建而成,而这距离明朝灭亡恰好100年。在嘉靖初年(1522 年)左右,草原英主俺答汗进入丰州滩,也有说法是嘉靖八年(1529 年)前后,无论确切年份如何,都为走西口文化的诞生埋下了最初的种子。

沿着展厅的路线前行,我开始了解到走西口的大规模迁徙。学术界对于走西口的原因众说纷纭,普遍认为与“康乾放地”、灾年逃荒以及“借地养民”有关。但也有不同的观点,康乾年间的西口外放地和农业垦殖,似乎只是为了解决军粮就近供给的问题,与逃荒和“借地养民”并无关联,而且清史中的“借地养民”与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土默特二旗以及察哈尔八旗并无关系。这些不同的解读,就像历史的迷雾,让走西口的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在历史中,走西口的人们一批又一批踏上这片土地,在阴山、黄河、敕勒川一带安家立业,生产生活,这些自然景观不仅赋予了这座城市独特的地理风貌,更铸就了它苍远、旖旎脱俗和清幽雅逸的文化性格。

在展览中,通过一个个可感可知的经典意象,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历史的片段:走西口的人们在黄土地上艰难前行,在草原边搭建起自己的家园;他们与当地牧民一起放牧、耕种,共同创造着新的生活。

走西口文化,从最初的人口迁徙,逐渐演变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不仅是呼和浩特这座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在岁月的沉淀中升华,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象征。它见证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们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历程。



三、走西口文化的内涵与特征,与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融入呼和浩特

参观走西口文化展览,像是一座时光的宝库,收藏着呼和浩特的过去,也蕴藏着走西口文化的丰富内涵。

当我们将目光聚焦到人与城的关系时,走西口文化在呼和浩特这座城市的发展历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走西口的人们,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他们带来了中原地区的农耕文化。那熟悉的农耕技艺,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人们开垦荒地,播种希望,将一片片荒芜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田野。同时,呼和浩特原本就有着深厚的游牧文化根基。辽阔的草原,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构成了游牧文化独特的风景线。走西口的人们与当地的游牧民族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在这里激烈碰撞又完美融合。

呼和浩特的方言便是这种文化融合的生动体现。那些独特的方言词汇,既有农耕文化中对土地、劳作的独特表述,又带有游牧文化中对草原、畜牧的特殊称谓。

在参观展览时,通过有趣的互动环节,我沉浸式地感受着这些方言背后的万千世界。听见"圪蹴""机迷"“咬喃”…这些土腥味儿的词儿,每一个方言词汇,都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门,让我看到了不同文化在这里交融的痕迹。有些方言幽默风趣,引得参观者忍俊不禁,在欢笑中,大家对呼和浩特的文化有了更亲近的感受。

展厅里,一张张老照片也吸引着我的目光。这些照片中有大量和呼和浩特有关的人物与故事,他们或是走西口的移民,或是当地的原住民,每一张面孔背后都有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这些照片为后世研究呼和浩特提供了珍贵老照片上穿长袍的掌柜在归化城街市拨算盘,毡帽商队卸下砖茶与布匹,换来皮货与盐巴,驼铃摇醒的黎明里,山西梆子与漫瀚调在晨雾中交织成河。那些被西北风磨出包浆的方言,在茶馆酒肆发酵成新的韵脚,像黄河水裹挟着黄土与草屑,终成浑厚的敕勒川。

蒙古长调与二人台在这里水乳交融。原来文化从来不是标本,是永不停歇的季风,在农耕的垄沟与游牧的草浪间来回奔涌。看到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这里共同生活、共同奋斗,逐渐形成了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气质。

将走西口文化放在中华民族的视野中考量,它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例证。走西口文化的内涵,不仅包含了迁徙、奋斗、融合,更体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强大的凝聚力。它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交流的结晶,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在“共通、共情、共创”中彰显走西口文化魅力

走西口文化展览中,错落摆放的一件件老物件,有古朴的家具,带着岁月打磨痕迹的农具,还有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生活用品。它们安静地陈列在那里,却仿佛在轻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这些看似普通的物件,是走西口文化最真实的见证者,它们串联起了先辈们的生活片段,也在无形中搭建起一座与观众共通的桥梁。无论来自何方,无论有着怎样的背景,当我站在这些物件前,都能从中找到生活最本真的模样,感受到那份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这便是共通的力量。

随着脚步的移动,我仿佛走进了一幅徐徐展开的民俗画卷。展览精心编排了一幅幅老照片,与生产用具和生活用品,真实的生活场景在这里逐一呈现。破旧的土坯房里,简单的桌椅摆放整齐,墙上挂着的老照片泛着微微的黄色,那是一家人生活的记忆。屋外,摆放着的农具,让人联想到田间劳作的场景,汗水滴落在土地上,浇灌着希望。这些场景让我深深共情,我似乎能感受到走西口的人们在这片土地上经历的艰辛与不易,也能体会到他们在困境中相互扶持的温暖。每一个细节,都触动着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让我对走西口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在这个过程中,走西口文化不再是冷冰冰的历史,而是在我们的共同参与下,焕发出新的活力。

沉浸在这个展览中,我仿佛穿越回了过去,再次感受着呼和浩特曾经的走西口的人们在这里扎根、繁衍,他们带来的文化与当地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而这场展览,通过共通、共情、共创,让这份文化魅力得以充分彰显。它让我明白,文化不仅仅是历史的沉淀,更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纽带,激励着我们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延续文化的生命力。



(作者档案: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蒙域经济30人专家组成员,呼和浩特市政协智库专家。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 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副会长,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兼副秘书长,内蒙古大盛魁公司文化顾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