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楠



“快板这么一打,别的咱不夸,夸夸天津的狗不理包子”

听完《旧歌新唱》,谁不想尝一尝天津“狗不理包子”。



这个百年老字号的天津特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天卖60000个,常年霸榜“天津小吃三绝”第一,可谓中外闻名。



然而,如今再“狗不理”的处境,似乎有些惨淡。

不仅当地人绕道走,外地游客也是嗤之以鼻



从众星捧月般的特色小吃,到人和狗都不理睬的包子。

天津狗不理到底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会跌落神坛,无人问津呢?

为何叫“狗不理”

1841年,高贵友出生于河北武清县杨村(今天津市武清区)。

因家境贫寒,父母为他取乳名“狗子”,希望他像小狗一样好养活。



14岁时,他随父母逃荒到天津,在南运河边的刘家蒸食铺当学徒。

凭借聪明和勤奋,他很快掌握了包子制作技艺,并且手艺愈发精湛。



三年学徒期满后,高贵友在天津侯家后街搭起一个小棚,开始独自经营包子铺。

他制作的包子选料考究,馅料以肥瘦猪肉搭配。

加入排骨汤、香油、酱油等调味,皮薄馅大,褶花均匀。



吃完一个之后,唇齿留香,还想吃第二个。

一传十十传百,高贵友的包子铺名声越传越远。



由于生意火爆,高贵友忙得无暇顾及顾客。

人们便戏称他“狗子卖包子,一概不理”。

久而久之,“狗不理”便成了他的招牌。



后来,高贵友在棚子附近买下一间小门面,取名“德聚号包子铺”。

但人们仍习惯称其为“狗不理包子铺”。

但狗不理真正爆火,得益于慈禧太后的评价。



狗不理登上皇室餐桌

清朝末年,袁世凯在天津编练新军。

偶然吃到狗不理包子,被其鲜美的味道所吸引。

而后,他就将狗不理进献给了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品尝后赞不绝口。

称其“山中走兽云中雁,陆地牛羊海底鲜,不及狗不理香矣,食之长寿也”。

评价如此之高,一时之间让狗不理包子名声大振。



在高贵友的精心经营下,狗不理包子铺生意兴隆,成为天津的标志性美食。

1916年,高贵有去世,儿子高金铭接手了包子铺。



在高金铭的带领下,狗不理包子的销售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数字。

高金铭将父亲的手艺发扬光大,在南市东大街创立分号。

狗不理包子的制作工艺和品质也得到了严格把控。



其面皮采用“一拱肥”的制作方法。

馅料则选用上等猪肉,搭配特制调料,口感鲜美、肥而不腻。

每个包子都有18个褶,形似菊花,色香味形俱佳。



狗不理包子铺的生意愈发兴隆,顾客络绎不绝。

每天清晨,店铺门口便排起长队,大家争先恐后地购买这道美食。

期间,狗不理曾创下“一天卖60000个”的辉煌记录。



包子铺的生意不仅局限于天津本地,还吸引了全国各地的食客前来品尝。

但俗话说:“富不过三代”,高家这手艺也没能传3代。



1947年,高金铭去世,儿子高焕文接手包子铺。

由于家庭不和,经营不善,高焕文关闭了分号。

老号只坚持了5年,于1952年关闭歇业。

爷爷和爸爸打下的江山,就这样毁在他手里。



但这,不是狗不理包子被人厌弃的原因。

相反,老号倒闭之后,食客多有怀念。

后来,狗不理包子迎来了另一个小巅峰。



收归国有,开出国门

1949年,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

1956年,天津政府决定恢复天津特色小吃。

政府集合了狗不理分号的老师傅,成立了国营狗不理包子铺。



那时候的狗不理包子,依旧有着高金铭在世时的水准。

山东路77号的狗不理包子铺,每天围的水泄不通,包子供不应求。



1980年,狗不理包子开始在其他城市设立分号。

北京是第一家。

随后,上海、南京等40余个大城市都有了狗不理分号。



2004年,狗不理包子入驻韩国首尔,随后入驻日本东京

分店扩张迅速,发展的如火如荼,狗不理怎么就走上了衰败之路呢?



首先,狗不理外不能扛,内不和谐。

2005年,经济蓬勃发展,小吃餐饮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狗不理站在浪潮中,本该稳稳立住脚跟。

没成想,狗不理内部管理十分混乱。

过度扩张加上市场竞争,竟欠下8000万债务



张彦森接手之后本想化解危机,没想成“雪上加霜”。

20世纪90年代,狗不理以亲民的价格和优良的品质深受大众喜爱。



张彦森接手后,狗不理开始推行“高端化”战略。

大幅提高产品价格,一只包子售价高达15元,甚至更高。



这种策略不仅背离了狗不理原有的亲民形象,也高估了消费者对其品牌的包容力。





与此同时,狗不理的包子品质也逐渐下降。

部分门店开始使用冷冻半成品与创始人高贵友时代的纯手工制作相去甚远。



在品牌管理方面,狗不理也出现了诸多问题。

一方面,其服务质量不断下滑,部分门店的服务员态度冷漠,甚至对顾客的合理诉求视而不见。



另一方面,狗不理在多元化经营上屡屡受挫。



从咖啡店到保健品,再到面膜等跨界产品,狗不理的这些尝试不仅未能带来新的增长点,反而分散了其对核心产品的关注。



此外,狗不理在应对市场反馈时也显得极为被动。



2020年,一位美食博主对狗不理包子的评价仅为“油腻难吃”却引发了品牌的强烈反弹,甚至以法律手段威胁博主删除。



事件发酵,不想着怎么挽回形象,提升包子品质和服务质量,反倒上演了“店大欺客”的戏码

这不是让老百姓寒心吗?



结语

狗不理包子的衰败,归根结底是其背离了“匠心精神”。

忽视品质与消费者需求,谁还会为你买单。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花同样的钱为何不能吃点更好的。



狗不理包子的没落,也为其他老字号品牌敲响了警钟。

任何品牌若想长久立足,都必须坚守初心,以品质为本。

只有与时俱进、坚守品质,才能在新时代中延续辉煌。

免责声明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参考文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