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标“醍醐”,和西藏保持联系~


展讯 | 龚玉:高顶澄烟霞

龚玉个展“高顶澄烟霞”即将于2月22日在上海醍醐艺术空间开幕。

展览呈现氤氲水彩铺就的四十余年藏地行旅,艺术家以流动的气韵、缤纷的光影,捕捉神圣与世俗间的瞬时意趣,引领观众轻盈地踏入高原雪域。

前言

文|盛立宇 博士

四十余年,龚玉执笔如执灯,以水为媒,彩为刃,剖开高原的褶皱,将藏地的呼吸与心跳凝于纸面。

这是接近半个世纪的缘分:龚玉1982年从四川美院绘画系毕业,是川美水彩专业的奠基者之一,更是一位高原的行者,足迹行经藏地的雪线、峡谷与圣湖。1985年,她与丈夫戴嘉陵在同学裴庄欣的拉萨画室留下一张灿烂的合影:黑白胶片、物质匮乏的年代,艺术青年眼中有光,一切充满希望。这是80年代西藏的精神底片。


1985年,龚玉(右二)在同学裴庄欣(左二)的拉萨画室

这场展览呈现她与西藏的漫长对话,亦是人在高处,与海拔及自然的一场精神角力。龚玉拒绝将西藏符号化为“天堂净土”,用笔触丈量在高原生存的肌理:风马旗在狂风中撕裂的钴蓝、牦牛脊背上凝结的霜色、灰调子中迸裂的明黄,是冻土上倏然炸开的野花;氤氲的留白处,是暴风雪前最后一缕天光。

“高顶澄烟霞”,取自唐人吕温笔下对吐蕃山川的凝望,却在此处被龚玉赋予了当代的肉身。2024年,她重返西藏,途径拉萨、江孜、康马、亚东等地,记录5000米海拔处的炊烟、夏鲁寺酥油灯火的微光、大昭寺门前的最美修行者。“高顶”既是地理海拔,更是精神的制高点;“烟霞”是水彩的魂魄——水分在纸面渗透、扩散、凝固的过程,如高原云雾的升腾与消散,模糊了写生与造境的边界。

龚玉画有力量的水彩。画面如藏刀割裂绸缎,既有水彩的自由,又有高原的粗粝,直觉的笔触轻盈、果断。展览中,四十年的藏地行旅被压缩为一场视觉的《格萨尔王传》。从1981年若尔盖草原的初探,到2024年亚东边境的森林叠影,她的笔触逐渐从“记录”转向“重写”:圣湖的冰面映射佛瞳的微光,经幡的碎片缝补衲衣的破洞——藏地的日常和神圣。这是一场对“未竟之光”的追索:在水彩的透明性中,她让西藏的历史、神话与日常,如酥油茶的热气一般,从画面深处蒸腾而出。



左图:阿坝若尔盖草原,1981

右图:亚东(局部),2024

“高顶澄烟霞”,是一场精神的攀援。龚玉以水彩为绳,将自己悬垂于西藏的绝壁之上——向下是市井的烟火,向上是神性的星辰,而她始终在裂隙处,以色彩的炼金术,煅造出属于当代的雪域寓言。


龚玉

Gong Yu

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同年开始研习水彩。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亦是川美水彩专业的奠基者之一。龚玉擅于捕捉市井民俗中的烟火气息,从茶馆系列到静物花卉,以清新如诗的艺术语言呈现生活灵光。其作品收藏于浙江美术馆、湖南美术馆等机构。曾参加第七届中国水彩画大展,获银奖;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作品《冰川下的锅庄》入选。龚玉近期在国内外的机构个展包括之禾空间(上海)、东南艺术馆(苏州)、HOAA艺术展览中心(米兰)、全华水彩艺术馆(上海)。


点击图片阅读往期原文

灵蛇之年:蜕变、守护与更新

包浆的圆桌:徐震的西藏,多重的地平线

古格王朝的十字幻影


醍醐2023年开放招聘岗位

在百年神殿里上班,是什么样的体验?


点击卡片即可转至购买页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